分享

谈《爱尔兰人》:一部回归教科书级别的电影

 星期五文艺 2021-01-16
星期五言:之所以说这部2019年末北美上映的《爱尔兰人》是教科书级别的电影,原因有三:
首先 它不像欧式电影那么反类型化与前卫,导演将精力更多用在了怎么把故事讲好上;其次,《爱尔兰人》用到的主观叙述与闪回事件交错进行的手法以及蒙太奇剪辑,是美国类型片发展一百年的东西了,这种类型化的东西搁到马丁·斯科塞斯这位近八十岁的老导演身上,更是被驾驭的炉火纯青;最后,《爱尔兰人》是一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可别小看这个数字,这如果是一部100分钟的电影就简单了,按照类型片的套路走什么麻烦都没有。如果是一部电视剧更好办,导演可以把它拆成N个主题分集拍摄,集和集之间的递进关系可以消除观众的审美疲劳;可当电影超过三小时,那麻烦就大了——如何在一个主线下一气呵成跑到终点,同时还要让电影始终保持它的鲜活性,诸如此类难题接踵而至。这就像马拉松和短跑的差别:它往往考验的是导演和编剧的功底、技法、毅力、专注度,而非天赋。
另外关于该片时长再说一句:你若能坚持把此片看完,会发现能用一个故事把整个美国近代政治史都涵盖进来的电影,206分钟真的是不算长,更何况故事还讲的那么紧凑、井井有条(这点也足以弥补电影“老龄化”的硬伤了)。
(注:文末附《爱尔兰人》相关电影解读)

文:无名氏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爱尔兰人》的故事类型
▼ 类型一:传记
马丁·斯科塞斯大部分犯罪题材电影都是“传记”色彩的。换句话说,他的电影视角以及故事轴线通常是在某个特定角色身上的(从《出租车司机》到《好家伙》再到《华尔街之狼》都是如此)。这一类型特征决定了他电影的“反主流价值观性”——犯罪者、作恶者成了发声、被聆听的一方。

▲ 《好家伙》电影海报,1990

《爱尔兰人》更是此类典型,从开头的养老院,到老人回顾起轰轰烈烈的往事,再回到终点的养老院,观众几乎得坚持到最后才能醒悟过来:原来这个讲故事的老头是个“混蛋”!原来回忆并没有那么幸福,那更像是一场忏悔。

▲ 《爱尔兰人》电影剧照,2019

▼ 类型二:黑帮
当一部传记电影的主体变成了“黑帮”,那么它便和《阿甘正传》、《国王的演讲》这类电影形成了本质上的差别——后者是在借主角去树立某种主流价值观(比如说执着,比如说努力奋斗),而前者则是在颠覆和瓦解主角的价值观。
我们再回头来看“黑帮”的类型,与它捆绑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个类型:犯罪。从电影的角度来讲,“黑帮”显然是为商业性杜撰出来的,而犯罪则是社会性的。
一个导演在黑帮和犯罪“度”上的把握程度决定了“黑帮片”思想的高度。

▲ 《爱尔兰人》电影剧照,2019

回到《爱尔兰人》上,我认为品这部电影价值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在导演对黑帮性和犯罪感火候的拿捏上。
换句话说:我们在看这部电影时,如果完全陶醉在它“黑帮”的爱恨情仇中,那它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娱乐片(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教父》系列更侧重于商业性)。
而观者若是因那些犯罪场面连看都看不下去了,那它便是现实主义。显然,《爱尔兰人》的类型介于两者之间。
▼ 类型三:历史
历史不存在绝对的和纯粹的,但如果讲的太过天马行空脱离事实依据,那就叫“传奇”了。我认为《爱尔兰人》在故事和历史两个类型概念间拿捏的很均衡,来看——
在纵向上,电影故事线横跨了半个世纪的美国,涉及到了战前、战后、尼克松、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遇刺、古巴导弹危机等等事件元素。

横向上,导演编剧从史料中挖出了政治背后的很多黑幕与关系网,包括政治家与黑帮的幕后交易,包括洗钱、武器交易等等。
而这些现实素材纵横交错形成的“历史”线被合理地套在了黑帮、传记的故事线上,最后用一个人的讲述和几个人的爱恨情仇关系网带了出来。

总结以上,《爱尔兰人》的类型化色彩自然是很突出的,它所涵盖的黑帮概念也好,传记历史概念也罢,都足以单挑出来以供喜欢电影的人学习研究了。而导演能把这些类型合到一起讲好一个故事,更是需要扎实的电影基本功!
当然,被导演加以利用的不光是那些历史素材以及专业技法,“明星”效应是这部电影不可否定的因素之一。
二、“明星”对故事结构所起的作用
我们前面提到了《爱尔兰人》的一个硬伤——主角老龄化(几个老演员不得不从年轻演到年老)。

庆幸的是,电影的故事性弥补了这一硬伤。
当然我觉得还有另一重要因素,那就是导演对几个老演员在戏份上的“排兵布阵”,我们把四位重量级演员(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哈维·凯特尔)的角色、戏份列出来,便可知其布局之妙:
▼ 罗伯特·德尼罗

他是整部故事的讲述者,戏份最多。然而,他在剧中的地位却始终处于下手,他依附于其他的“大老板”,说不好听的,他只是个干活的狗腿子。(注意角色戏份与地位的搭配)
▼ 阿尔·帕西诺

他是剧中的政治领袖(这也附和演员的气质),同时他也和黑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句话说他在剧中是绝对的焦点人物(或者说老大)。然而,阿尔·帕西诺的角色在剧中迟迟拖五十分钟时才出现,又在两小时五十分钟左右消失了,戏份时长占总电影比例才一般多一点。(注意角色戏份与地位的比例搭配
▼ 乔·佩西

乔·佩西的角色相对于阿尔·帕西诺能多一点,比罗伯特·德尼罗少一点,他在剧中的角色地位也介于两者之间,他更像是吸附于罗伯特·德尼罗所扮演角色的一条隐线。(注意角色戏份与地位的搭配
▼ 哈维·凯特尔

哈维·凯特尔是位重量级的演员,可他在剧中的戏份不多,甚至连几句台词和近景镜头都没有(他更像是个客串演员),然而,他剧中的地位却是绝对的“大哥”,他甚至都没起过身,搁那一坐就气场十足。(再次注意角色戏份与地位的比例搭配
我们看这四位人物在剧中戏份、身份比例搭配的均衡性,便知导演编剧的用心良苦以及高超技法了——他在没有降低演员形象的前提下,让每个大碗在故事结构中起到了恰到好处的层次拉伸作用。他们或是戏份比较多,导演用角色身份地位来平衡,或是地位较高,导演又用减少戏份来中和,手法极其高明!
作为电影“人设环节”,这足以当电影教科书了!
三、“马式黑帮片”与“港式黑帮片”的差别
看《爱尔兰人》的整个过程中,当我意识到那个讲故事的主角、那个由本人崇拜的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原来是个众叛亲离、无恶不作、唯利是图的混蛋时,我的脑子开始产生了辩证思维,观影心态也由入戏时对故事的痴迷转变成了出戏后对罪恶的思考上来;

很奇怪,这种观影经验在我看“老港产黑帮片(如《英雄本色》、《古惑仔》、《无间道》之类)”的时候是没有的。差在哪里呢?
很简单,老港产黑帮片拍电影的初衷是要打造明星(比如说“发哥”、“浩南哥”、“洪兴十三妹”)、树立价值观(比如说江湖道义),而马丁的黑帮片是在瓦解兄弟情谊(如《好家伙》)、瓦解江湖道义、同时揭露黑帮乃至政治家追求利益、满足私欲的本质。
与其说马丁在帮犯罪者发声,倒不如说他在替他们忏悔、替社会反思。

这便是《无间道风云》(马丁·斯科塞斯,2006)跟《无间道》(2002)的差距,也是“马式黑帮片”跟“港式黑帮片”的差距。
四、一个导演的电影素养
我认识马丁·斯科塞斯并不是从他的电影开始的,而是从他的《意大利电影之旅》、《美国电影之旅》两部纪录片开始的。我清楚地记得他在摄像机前带着他那标志性八字眉毛为观众讲电影的情形。
▼ 从那时起我便意识到了两件事情:
一是作为一位优秀导演,其阅片量以及阅片思考量的重要性;
二是某些导演在创作电影的同时,他还在帮助其他人成就电影梦想,他们不但是艺术家,还是不折不扣的电影教育家!
这大概便是一位“大导演”该具备的素养了吧。
最后建议所有在学习电影的人,不管你想从事商业类型片还是纯艺术电影,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给自己三个半小时的时间,耐心看完这部《爱尔兰人》吧,因为他涵盖了各种电影构成的基本元素,从编剧到摄像到创作思维……它可以成为你学习电影的参照物。

▼ 《爱尔兰人》相关解读:
https://pan.baidu.com/s/1Mb5wflxSf53cJdXS3kzyZw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带你深度了解“意大利黑手党”的10部电影

 《教父》中的意大利黑手党现实是怎样的?

 “教父”的女人,与半打儿好莱坞有才华的男星都恋爱过…

 好一部“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的电影!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