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炫叶楓雪 2021-01-16

汉中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重要的战略要地,是蜀魏双方频频用力,争夺最激烈的地方。从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到263年蜀汉灭亡为止,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双方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都和汉中有关。蜀汉政权的衰亡也与这一地方的经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历史现象呢?

从地形上来看,北方的上游地区是关中,关中南面的秦岭西抵陇山,西连熊耳山、伏牛山。高峻险拔。而四川则位于南方的上游地区,其北大巴山延绵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相连。浑厚绵长。汉中就夹在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处在两个上游地区的中间,形成汉中地位的地形主要就是这两列平行耸立,东西横亘的山脉,它们将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截断,形成差异明显的两部分。因此汉中所体现的利害关系胶着程度自然远非一般天险可能比拟。南北对峙之中,若北方占据汉中,则双方以大巴山为界,汉中越秦岭北进困难,而越大巴山南进则易。历代攻蜀,从汉中入剑阁灭蜀者居多。所以《读史方舆纪要》说“巴蜀之根本在汉中。未有汉中不守而巴蜀可无患者也。故昔人谓东南之重在巴蜀,而巴蜀之重在汉中。”因而在曹操占据汉中时“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为了争夺汉中,急书发兵。杨洪分析当时的局势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蜀汉几乎都感受到了威胁,不惜倾尽蜀中之力“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来夺取汉中。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经过岁余的反复交锋,在占据汉中后,双方以秦岭为界,共享秦岭之险。秦岭又名南山、终南,宋敏求云:“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相距且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之外,莫如终南。”关中平原通往汉中盆地的道路,大多要穿越秦岭之间的各条峡谷。顾祖禹引《地志》日:“南山大谷凡六,出奇步险,则南达汉中,东通襄、邓,故后秦姚苌拜郝奴为六谷大都督,使备南山之险。”注云:“六谷或日子午、傥骆、褒斜南北分列,此六谷也。”上述峡谷崎岖险峻,峭壁林立,往往必须架设栈道才得以通行。在此地段设置关塞,即可以少胜多,阻击强敌前进。因而蜀汉的边境重镇汉中郡主要依靠北边的秦岭设防拒守,抵抗曹魏的入侵。曹操征伐张鲁时“公至阳平,张鲁使弟韂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最后,还是张鲁军放松警惕才反败为胜。随征张鲁的曹丕也回忆说:“汉中地形实为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张鲁有精甲数万,临高塞要,一夫挥戟,千人不得过。”后来夏侯渊为刘备所围,曹操亲率大军赶来救援。刘备在汉中备战时胸有成竹。“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事后曹操对当时兵临险境还心有余悸,“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夏侯)渊军之辞也。”正始五年(244) 曹爽自关中征蜀,“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后来被迫退兵时,“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岭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在数十年内,魏国数次无功而返,还损失惨重,汉中为蜀汉的安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蜀将魏延在受命担任防御这一地区的重任后,充满豪气的表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其险要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地势上的易守难攻,汉中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汉中盆地山环水绕,气候温润,土地肥饶,多有利于农业垦殖.的河川平原和丘陵、平坝。常璩称其“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曾与天府之国一四川齐名。境内汉水及其大小支流纵横交织,便于发展水利事业,稻麦皆宜。盆地周围的秦巴山地森林茂盛,“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并出产铁矿、 铜矿,可以开采冶炼。种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汉中获得了较早的开发。战国时期,当地就已成为天下知名的经济区域。《战国策秦策一》 载苏秦说秦惠王日:“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秦亡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都南郑,曾听从萧何的建议,在那里广开堰塘,练兵积谷,为后来出兵三秦,东进中原准备了物质基础。刘邦进军关中后,“萧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当时修建的水利设施至后代仍得到了长期的修缮沿用。西汉时武帝为了把汉中的粮谷运至长安,曾拜张印为该郡太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汉末张鲁割据巴汉,多有聚敛。曹操占领汉中后,曾“尽得鲁府库珍宝”,并用缴获的物资大飨三军。随行的王粲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景:“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军人多饫饶,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由此能够看出当地物产的丰富。在夺取汉中后,诸葛亮和他的继任者们,都曾在汉中大兴屯田,并设立督农官职,劝科农桑。

汉中郡四通八达,川陕之间多条南北交通路线经过此地,并且可以东出襄樊,西抵陇右。是兵家所谓的“衢地”。秦陇与巴蜀、襄樊联系的交通道路,大多汇总于汉中,占领该地攻防俱便,容易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它的地位十分重要。牟子才曰:“汉中前瞰米仓,后蔽石穴,左接华阳、黑水之壤,右通阴平、秦、陇之墟。黄权以为蜀之根本,杨洪以为蜀之咽喉者,此也。”诸葛亮初次北伐时,利用汉中良好的通达性。神出鬼没,转进方向进军,达到了出敌不易的效果。他令赵云、邓芝所部在箕谷佯动,作为疑军。自己师出祁山,致使“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后来屡次进攻陇右后,又突然走褒斜道穿越秦岭,兵临五丈原,出现在渭水之南。姜维也在频频出击陇右之际,由骆谷出秦川。

综上所述,汉中地区道路汇集,可以出其不意的向关中地区发起进攻。地形险要,利于防守。物产丰富,可以在前线屯集粮草,利于驻兵,和减缓军粮供给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有好处。蜀汉政权,之所以可以在兵势国力各方面大不如魏国的情况下,长期处于战略上的主动优势。汉中的归属是主要因素。

如此军事重镇,蜀汉方面对其的经营,直关国家的兴衰,因而在攻占汉中后,刘备留任命数战有功的魏延为汉中都督,并在此地留下了一直偏师,到后来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期间,张鹤泉先生据一些史实推断,在其所著的《蜀汉镇戍都督论略》中指出,汉中、江州地区平时所驻的军队不会低于两万。其说大致可信。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期间,联合东吴,劝科农桑,休养生息,使国家元气得到回复,又南渡泸水,平定叛乱,在南中获得了丰富的贡赋收入,增强了蜀汉的实力。他一改对魏防御的战略,开始把蜀军主力集结在汉中,开始着手北伐,人数前后略有变化,参考《三国志》注引《襄阳记》及《晋书》等记载,大致军队在十万以上。诸葛亮卒后,蒋琬主政,蜀军主力频繁在成都、汉中、培县、汉寿之间调动,屡次准备出击,但都犹豫不决。费祎也两次出屯汉中,但只是派姜维率领一支万余人的偏师出击。后来又还屯汉寿,此时汉中军队的守将为王平,采取防守姿态,军队在两万余人。姜维统兵期间,多次对陇右用兵,主力屯集在阴平、武都两郡,最后一次为汉中增兵是在257年,曹魏淮南发生叛乱,魏国关中空虚,姜维从汉中率数万主力从骆谷进军,但因为邓艾坚壁不出,又一次无功而返。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图为汉中形势

虽然蜀汉对汉中的兵力,屡有调整,但都部署在汉中的外围险要地区,据险而守,曹魏不敢贸然发起进攻。但是姜维居然在累年攻战,功绩不立的情况下,立功心切,企图在汉中采取诱敌深入以获得歼灭对手的大胜,来取得“大利”。于是他上书给后主刘禅说:“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批准后,即令胡济撤往汉寿,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这种开门揖盗的做法无异于引火自焚,不但使汉中的防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也使一直不敢觊觎蜀汉的司马昭转变了方针。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公元262年,司马昭召集群臣商议出兵灭蜀,他分析局势指出:

“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可以看出司马昭的灭蜀战略就是针对姜维的“听敌入平”的部署制定的,可以说是姜维,引来了这次灭顶之灾。公元263年十二月,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

西路军由邓艾统帅,都督陇右大军,从狄道出击,向甘松,沓中进军。牵制姜维。

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三万人向武街、桥头进军,遮断姜维的归路和蜀军的支援,

东路军,由镇西将军钟会统帅,带领魏军主力,前后十二万,由斜谷、骆谷、子午谷三道进军,乘虚直取汉中。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影视作品中的钟会

姜维在沓中被诸葛绪拦住退路,来支援的廖化无力突破,被迫在阴平驻扎。姜维在外无援军,自身又不如邓艾的情况下,被邓艾击败。姜维恐阳平关有失,凭借自己的指挥才能,发挥战略机动,成功的甩掉邓艾和诸葛绪,与廖化在阴平回合,但此时关口丢失,钟会长驱直入,姜维放弃阴平,赶紧回去支援,在白水和张翼、董厥的部队回合,共同退向剑阁,钟会大军被阻,久攻不下,又面临断粮的危机,准备退军。一切似乎转危为安,但是一个新的漏洞又被邓艾找到了,阴平。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蜀汉军队

邓艾率领一万精锐,从山谷小道沿无人之地,行了七百里,凿山通壁,越过险要。直奔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刘禅急令诸葛瞻出迎击,到达培县后。诸葛瞻犹疑不决,没有及时听从黄崇“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的建议,导致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在锦竹战败被杀。邓艾兵临成都,刘禅逃跑无望,出城投降。蜀汉至此灭亡。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图为钟会灭蜀)

在蜀汉的灭亡问题上,姜维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他的战略,在部署边防,利用地形设置袋形阵地,则袋底必须坚牢。如果袋底很容易地被敌人的矛头戳穿,袋形合围的部署就会破产,因此,实施这一方案的关键性的一着是在汉中这个主要防御方向上必须配置蜀军的主力,作为强大的机动部队,先须住敌人政势的矛头,才能在敌疲之后,配合诸围友军,并力反击,歼灭敌人。而姜维却率领主力,远屯沓中,在汉中这个主要的防御方向上,未留下足够的机动部队。且不论“听敌入平”这一战略是否得当,他本人如此部署,又如何“游军并力搏之”,达到“殄敌”的效果。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三国时代的后勤运输

汉中诸围十分险要,曹魏之前多次来进攻,不但面临着运输困难的情况,曹真派遣的张郃尚未走完子午谷就因为运输困难退军了。邓艾后来在进军途中还遇到了,马蹄陷入栈道的情况,就算是艰难的过了三道谷口,也会被挡在谷口的险要处。曹操从斜谷来被挡在阳平关,积月不拔,亡者日多,被迫撤军。曹爽从骆谷来被挡在兴势,最后争险苦战,才逃回去。牛马转运者,几乎都没了,还得罪了羌胡,关右虚耗。因此,钟会灭蜀时,先是派遣魏兴太守先攻占了子午谷和骆口的南口,才保障了大军的容易走出。可见曹魏对这里有多么忌惮。而姜维,却放弃了这些重要的据点,让曹魏大军几乎毫无损失的进入汉中平原,轻易的攻占了数次阻挡住魏军阳平关,并包围了汉、乐诸城,使蜀汉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姜维本人也在东返回救的时候,连续出现失误,先是他在沓中屯兵,听说钟会治军关中准备图蜀,按理说姜维在沓中,连钟会的信息都能知道,那么离他最近的陇右,邓艾的消息想必也已得知,他上书请求在阴平桥头驻防的目的也是防止自己归路被切断。这说明他恰恰知道,邓艾会来阻断自己的退路。而姜维却在上书提议被否决后,毫无作为。非常老实的等着,自己归路被截断,才担心起阳平关有失,想返回救援。在撤退到阴平的时候。居然完全放弃了被诸葛亮称为“全蜀之防”阴平要地,不留一部兵马驻守,就跑回了剑阁。邓艾远道而来,粮草匮乏。三国志就记载“粮运将匮,频于危殆”。剑门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姜维大可以留下廖化一部,据险驻守,自己回军和张翼、董厥回合,这样既可以挡住钟会,邓艾也未必能够成功的穿越阴平偷袭成都。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影视作品中的姜维

不但是在战略上,姜维本人掌握军权,连年兴师征战,也引起了蜀汉内部的极度不和,张翼曾经因为姜维的穷兵黩武,在朝堂上就争议了起来。廖化甚至直接说他“兵不戢,必自焚”。无论是主政的诸葛瞻还是祸国殃民的黄皓都想罢了姜维的兵权。姜维本人又连年出征,搞得百姓凋敝,民有菜色。谯周为此写了《仇国伦》来抨击姜维。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 白给了谁来背锅

诸葛亮治理蜀汉,在主观程度上几乎做到了能做到一切,他发展民生,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使国家恢复元气,又团结士大夫,重用人才,使得上下一心,诸葛亮治理的蜀汉是三国时期内部最稳定的国家。这也是弱小的蜀汉,却可以长期和占据大半个中国的曹魏政权分庭抗礼的原因之一。而姜维,自以为肩负才能武略,可以完成诸葛亮都未完成的重任,军旅数出,毫无建树。虚耗了国力,还搞得内部不和。他本人也因为自己挑起的政治斗争的失败中,远屯沓中。给了司马昭可乘之机。姜维自以为可以作为他羽翼的羌胡,却在灭蜀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昔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兒,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功皆第一),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虽然,姜维犯的一系列大错,成为了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是他忠义可嘉,为了国家的中兴,不辞军旅疲劳,数出陇西,北伐窃国之贼。即使国家灭亡,依然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一线机会。三国时期的英雄辈出、主仆肝胆相照信任不疑、以及季汉那群为了复兴自己国家的目标而鞠躬尽瘁的理想主义者,是华夏大地在陷入魏晋南北朝这段黑暗历史前难得可贵的人性光亮,让我们在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至于感到窒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