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9tx22v工人 2020-02-16

封建时代,王朝的兴衰伴随着分分合合的历史,而每次统一的过程中都有一个角色存在,他就像KFC套餐中的薯条,并不是分量最重的,但如果没了总会觉得像缺了点啥。

他就是四川,也被称为巴蜀或者蜀地。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蜀地的割据基因

楚汉争霸时,刘邦从汉中暗度陈仓才有了后面的十面埋伏

两汉交接时,公孙述在蜀地当了十二年皇帝,得陇望蜀一半说的是他

三国时代,诸葛亮以益州一州之地力抗九州。

五胡乱华,李家人的成汉称雄于蜀中数十年

五代十国里,前后蜀接踵而至

元末乱斗中,明玉珍占蜀为王

甚至在明末农民起义时,张献忠也是在成都当了没多久的大西皇帝。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蜀地的割据威胁有多大,从宋太祖攻灭后蜀后两项敕令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第一条是诏伪蜀文武官并遣赴阙,乍看起来不打紧,但这里却包含了州官,打击面之大在北宋统一过程中也就后蜀有这待遇,第二条则是“诏发蜀兵赴阙”,当然这也是独属于蜀地的特别待遇。但即使在这样政治和军事两种维度的打压下,蜀地在北宋还是先后出现了全狮雄兵变和李顺王小波起义,可见蜀地的分离主义有多么强。

汉中是四川北大门

要想知道是什么给了古代蜀地的野心家这么多想法,那就得问隔壁邻居了,我们仔细观察秦国和陕西的地图,会发现相比于春秋时的秦地,元朝以后的陕西多出来一块秦岭以南的地方,这就是元朝后行政区划犬牙交错,降低地方割据在地理上可能的具体体现。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而秦蜀之间承担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就是汉中。这是一个在村子后头的水稻田捉点泥鳅包装一下就能拿到西安卖钱的城市。无论是地理气候,还是人文历史,它都和成都更亲近,甚至说因为处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严格来说都能把汉中算成一座南方城市。

我们回过头来看下汉中的地形,从长安到成都是两山三盆的构造,在秦岭和巴山隔断下,关中盆地、汉中盆地、四川盆地从北至南依次分布。相比于秦岭的险峻,巴山就显得亲切了许多,在古代交通落后的情况下蜀中和汉中的交流可以是日常,关中和汉中的交流那只能算是月度充值了。因此汉中就仗着秦岭之险成了蜀地北大门,只要北方政权的军队过了汉中的阳安(即三国演义所说的阳平关)就可以一路沿着金牛道南下到剑阁,这也是后来姜维和钟会相持的地方。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蜀地的古道

魏延分守诸围的汉中防守策略

既然提到了姜维,有一个梗是永远绕不过去的,那就是他放着汉中之险不守,却跑到了沓中种地,导致出现了我家大门常打开的状态。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蜀汉的灭亡很大原因就是姜维改变了汉中的防守策略。

为了搞明白其中的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蜀汉最初的汉中防守策略,也就是魏延提出的重门之计,对这个分守险要,确保汉中不失的基础上再进行防反的方针,魏延曾有过气吞山河的描述。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不过魏延没有等来曹操,只等到了曹真。公元230年,曹魏方面四路大军并进,其中曹真走子午谷,司马懿沿着汉水逆流而上,两路主力计划在汉中的中心南郑汇合,为了应对曹魏的大举进攻,诸葛亮早在前一年冬天就开始了基建,乐城、汉城这两座蜀汉灭亡时都没沦陷的要塞就是从这个时候分别拱卫在了南郑的东西两侧。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整场战争高开低走,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场大雨,曹真的主力在子午谷走了一个多月,也淋了一个多月雨,三国雨神的名号算是坐实了。在“大霖雨三十余日”的过程中,双方仅仅在兴势发生了一次接战,夏侯霸,没错就是高平陵之变后投奔蜀汉的那位,他带着刚从子午谷淋了一身雨出来的魏军先锋到了兴势,刚刚安营扎寨就被蜀汉军队打到了营门口,得亏夏侯霸老父附身,亲自到鹿角指挥才撑到了援军到来艰难突围。夏侯霸后来危难时选择投靠蜀汉保不准就是受了这次冲击的影响。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不久之后,本就反对曹真伐蜀的魏国群臣连番上书,意志坚定的魏明帝曹叡,在曹真推进不利的情况下终归是架不住百官的公关,无奈诏令曹真撤退。

表面上来看,击退魏军的是那场延续三十天的大雨,但雨终有停的一天,子午谷的险峻难行,兴势之类的坚固要塞才是彻底消磨魏军取胜意志的关键,而这正是魏延扼守险要,疲敝敌军的重门之计的效果体现。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当然这个时候蜀汉仍然拥有足够的战力,甚至诸葛亮有“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防守反击打算,这从他为了向李严处调兵,特意升其为骠骑将军,授金印紫绶,无限接近开府可以看出,要知道如果目标仅仅是挫败曹真的进攻,诸葛亮手头的五六万人就已足够,毕竟提升李严实权一直都是诸葛亮最为忌讳的事情。可以说,大雨和险关浇灭了魏军的斗志,但也同样降低了蜀军顺势反攻的意志。要不是如此,光凭魏延的偏师就能在此时夺得阳溪之胜的战果来看,诸葛亮主力假如有北上可能,搅动的风浪只会更大。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王平延袭魏延策略的同时开始出现了其他意见

14年后,能力远不如曹真的曹爽也动起了灭蜀的脑筋。当然这次曹爽的动作远不如他爸那么大,根据《三国志·曹爽传》的记载,这次动员的兵力大概只有六到七万,魏军客场作战,主帅天赋有限,而对手蜀军坐拥地利,可想而知想要进行灭国战争是多么艰难。

但即使如此,汉中的蜀军仍发生了动摇。

《三国志·蜀书》: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

熟悉不,亲切不,力不能敌,不如固守汉乐,遇贼令入,这不就是敛兵聚谷的思想。

相比于诸葛亮动辄五六万的部队,蜀汉中期的汉中也如同这个国家一般进入了衰退期,其兵力配置仅仅是巅峰期的一半。

不过以擅守闻名的王平否定了手下们的建议,照例是魏延那一套,据守兴势,一直拖到了从川中赶来的援军,最终曹爽仅仅一路六七万的人马只能铩羽而归。

这时候蜀汉虽然实力下降,但仍能有效利用重门之计进行防御,但众将心中已经萌发了敛兵聚谷的想法。

姜维敛兵聚谷的汉中防守策略

等到了姜维主政的蜀汉后期,由其主导彻底落实了汉中敛兵聚谷的防务策略。所谓的敛兵聚谷不等于门户洞开,而是是将汉中的兵力作适当收缩,以期集中兵力,坚壁清野,以困败远来之军;最后乘敌人师老无功而撤退时,追而歼之,相比于开门揖盗,更类似于诱敌深入,退而击之。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所谓敛兵聚谷,所敛所聚多为汉中盆地东侧的兴势、黄金两围的兵员军资,而除了退就汉、乐两城外还有两个军事动向值得我们注意,其一就是汉中都督胡济驻汉寿,汉寿位于汉中的西口阳安以南,更安全的同时自然也更临近陇西。而姜维建立的七个围守均位于陇右,那么蜀汉的目标就很明显了那就是陇西,这也是自诸葛亮一伐以来就延续的策略,先夺陇西再取关中。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但是不同于诸葛亮时代的从容,姜维时代的蜀汉早就是国力有限,却不得不以攻代守的异类。

《晋书·文帝纪》:“蜀景耀五年(262年,即亡前一年),司马昭欲伐蜀,谋于众臣曰:‘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虽然有所出入,但蜀汉军队仅有十万左右却是共识,南中占去万余,成都附近守备占去三万,江州占去一两万,剩下的四五万人竟然要满足防守汉中,北伐中原的双重任务,而无论攻守压力都异常巨大,因为对手不仅带甲数十万,而且预备役源源不断,这相比于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兵哥,死一个少一个的蜀汉来说优势几乎就不能用简单的倍数衡量了。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和姜维还是要无视差距,连续北伐呢?其实在后出师表中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但就算是以攻代守,姜维的条件还是远不如诸葛亮,这就要求他为了保障陇西攻略的兵力必须尽量将汉中的部队配置向陇西方向倾斜,所以就出现了迁移东侧两围兵力,在汉中盆地中段驻防汉乐两城,在西侧以阳安和汉寿为据点,有效兼顾防守汉中和进攻陇西的策略。

这还仅仅是从蜀汉实力的衰退来看,我们更要看到263年的灭蜀之战里,魏国大军可远不是曹爽的一路六七万兵马,邓艾的三万人用来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的三万人用来堵姜维的后门,钟会的十二万主力则向着汉中而去。

这个时候的姜维形式并没有比1814年的拿破仑号多少,在兵力对等的情况下,拿破仑的十万法军十天六虐布吕歇尔的普军,但施瓦岑贝格的十五万奥军压了过来,于是拿破仑又像补锅匠一样去挡施瓦岑贝格,左扑右挡之下,还是被俄军钻了巴黎北部的空子,这种形势下法军还要以少胜多,那就必须在包围网缩小之前,率先击败一支敌军,再用拉扯出来的距离和机动上的优势迅速回身解决另一支,依次往复,这也是拿破仑一直以来最擅长的事,他差点也成功了,布吕歇尔只差被揍出心理阴影了,但最终也是架不住3比1的兵力差距,何况对手施瓦岑贝格、布吕歇尔、威灵顿也都是当时的优秀将领。

我们再来看下姜维,姜维从一开始就没处于一个很好的地理位置,摆脱邓艾和诸葛绪的合围才是他的当务之急,这一点他完成的很出色,用了一个教科书般的声东击西成功骗走了诸葛绪堵阴平桥头的军队成功回到主战场,而后虽然阳安因为出现了叛徒而只能退守剑阁,但硬是守得让兵力远多于他的钟会差点动了退兵的念头。要不是邓艾化身山地部队,从阴平道翻越绝岭,蜀汉指不定能熬过这场劫难,毕竟姜维敛兵聚谷而守的汉乐两城此时还像两颗钉子一样死死扎在了钟会大军的补给线上。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姜维敛兵聚谷的汉中防守策略是否合理

从这个时候来讲,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并没有太大问题,要知道在蜀汉实力衰退的中期面对低能曹爽的六万人时就已经有了从魏延实兵诸围到退保汉乐,错守诸围的思想变化,更何况蜀汉后期面对能力在线的钟会邓艾的近二十万大军。而为了彻底剪除钟会邓艾,司马昭更是自提十万兵督军的情况来看,魏国这个时候仍有余力尝试第二波冲击。蜀汉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资格力保汉中寸土不失。

即使如此,我们仍不妨大胆猜想一下,假若没有这么多的意外发生,蜀汉可能仍旧会亡,但可能是更远的将来,那么至少姜维的敛兵聚谷,错守诸围因为这一成功案例而会得到相应的认可。

假如阳安的蒋舒不投降,姜维就有机会在战略纵深更大的汉中西口组织防务

假如诸葛瞻稳扎稳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不会有三军尽没,邓艾也大概率会被后勤补给拖死。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假如刘禅能再坚持一会,姜维有没有可能包邓艾的饺子,南中,永安的军队有没有可能包邓艾的饺子,什么你问钟会怎么办,邓艾的兵力在翻山越岭后本就不多,经过激战之后更是有限,姜维内可以在腹地借助各种据点牵制邓艾,外可以就着大小剑山的险峻继续耗钟会的军粮,要知道蜀汉在汉中还有好几个要塞牵制着魏军威胁着粮道。

甚至连邓艾抄阴平小道的事也被姜维料到了。263年8月,就在司马师在洛阳举行征蜀大军的誓师大会时,姜维的一份奏章也送往了成都。

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同样可惜的是这份奏章一样被黄皓以巫师敌终不自致的说辞而高高束起。

在上面我们说了蜀汉在汉中防务的变化是因为国内外环境,敌我力量的变化不得不做出的改变,这是一张顺应时势同时合理的变化。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诸葛亮死后接替主政的蒋琬已经削减了汉中的驻防兵力,所以王平抵御曹爽的可用之兵不过三万人。

而姜维所做的只是更彻底而已,不说诸葛瞻,张翼、廖化、阎宇这样的军中人也只拿北伐来挑姜维的刺,就算黄皓这种吓得姜维只敢在沓中种田的反派角色也没有拿汉中防务的变化来做姜维文章,这其实也正表明了蜀汉朝堂对于敌我双方的清晰认识,只不过那时候姜维屯田于沓中确实是受到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益州北部

262年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不克,退入沓中后,深陷被黄皓构陷的危机,于是顺势退入沓中,屯田以等待时变,再次北伐,摆脱被阎宇替代的处境,却不想等来魏国的伐蜀大军。

终其一生,别说放在对等舞台上,甚至都没有得到三七开的拼实力的机会。他的对手邓艾与其身份是极不对等的,一方是一国的大将军,军武第一人,而另一方只是一国的地方大将,可怕的是很多时候这个地方大将的兵力还要大于对面的大将军。

拿笔者看F1时候的年代举例,姜维别说是杆位发车,他甚至没有得到末位发车的权力,因为他的起跑线在维修区的通道,更令人绝望的是他开的是米纳尔迪的车——一支从1999年到2006年稳坐副班长位置的车队,别问我2007年怎么样,因为它被卖了。

所以当对方将星荟萃、而自己除了王平廖化张翼这帮老人外再无拿的出手的将领,难得来了个夏侯霸也年纪一把没熬到决战时刻的逆境下,姜维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死还要拖两个魏国的灭蜀功臣来垫背,其他的细节也就没那么重要了,至少他到了地下面对老师能够问心无愧的说一句:

我尽力了。

姜维敛兵聚谷,改变汉中防务没错,相比魏延他只差一次成功防守

公元262年三国形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