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俑坑中的青铜剑

 东海若水斋 2021-01-16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俑坑中的青铜剑

陕西学习平台
2021-01-13
订阅

秦俑坑出土的秦剑。

在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兵器中,最让人过目不忘的一定是锋利无比的青铜剑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因为参观过秦兵马俑的人们,都被陈列在兵器展柜中千年不锈、光亮如新的青铜长剑震惊了。

秦俑阵列的武士绝大多数是普通士兵,手中配备的是弓弩和长兵器,只有数量不多的军吏俑才有资格佩剑。在秦俑坑前部的五个发掘方中,共出土青铜剑22把,其中5把残断不全。剑通体长在81—96厘米之间,其中身长64.2—73.2厘米。剑身最宽处宽3.4厘米,近锋端束腰处宽约2厘米。与战国时期的其它铜剑相比,秦俑坑出土的铜剑有三个特点:一是剑身长,二是剑身窄,三是剑身薄。这些秦剑磨纹细腻,光亮平滑,结构致密,工艺精湛,虽然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寒光四射,剑气逼人。

铜剑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包括脊、刃、锋;剑柄包括首、茎、箍、格。剑身最前端为锋,正中突起的棱为脊,脊两旁坡下部分为从(纵),从的两边才是剑刃。由侧面看上去,剑身是中间厚,两边薄。剑茎,就是剑柄。多数铜剑的茎上有凸起的圆形纹饰,名叫箍,但秦俑坑出土的剑茎为扁方体条形。扁条形剑茎的外面当初应当先用木条包夹,再用丝绳做多层缠扎,方可适于手握。用丝绳缠扎剑茎,古称茎缑[gōu]。秦俑坑中的铜剑,出土时茎缑已经腐朽不存。剑茎末端装有剑首,剑首多为圆饼状或浅喇叭口状。茎和剑身之间的格挡护手,称作格。多数剑的接近剑锋处会出现收缩变窄现象,其收窄处名叫“束腰”,秦俑坑出土铜剑的“束腰”出现在离剑锋6厘米的地方。关于束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束腰和现在刺刃上血槽的作用是相同的,具有使空气进入以减少负压从而便于拔刀的作用。另一种说法是束腰犹如铁轨的“工”字形强化结构,这种设计可以增加剑的强度,同时减轻剑的重量。

秦俑坑中的剑,有的出土时仍套在腐朽的剑鞘内,从遗迹看,鞘为木质,依稀可见鞘体外还包裹着麻布,并用线组缠绕扎束。鞘的末端装有铜质的珌[bì],珌既有保护剑锋的功能,同时还有为剑鞘下端配重的作用。如果没有珌,佩剑者剧烈活动时,剑鞘末端可能会扬起,剑就会从剑鞘中脱出,伤到剑的主人。鞘的近口处还装有带纽鼻的桥形挂钩,此物名璏[zhì],作用是把剑悬挂在腰带上。

青铜剑是古人随身佩带的防卫短兵,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从显示身份的角度讲,剑和衣冠佩饰一样,其制作的精致和剑饰的精美程度,能够彰显出主人的身份与富贵。因此,古人认为,兵器之精美,以剑居首位。秦俑坑出土的剑,注重的是实用功能,剑身长而锋利,剑璏、剑珌简单朴实,它们是秦军装备的实物见证。


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