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京将军依克唐阿是位武将,他画出《钟馗像》,画得究竟好不好

 历史解密坊 2021-01-16

黑龙江省一位藏友偶得一幅钟馗画像,在酒席之上,他曾将该画公开展示,却令朋友们摇脑袋,纷纷说他看走了眼。可是当这位藏友说出钟馗像的作者后,众人方才如梦初醒,纷纷竖起大拇指。此时问题出现了,该幅神秘的钟馗像究竟有何特点?其作者又是哪位神秘的人物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端的省级行政区,作为东北三省中的重要一员,黑龙江也是清王朝的发源地之一,正因如此,黑龙江大地上也留下了不少清朝时期的遗迹与文物。家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老王,是一位“清迷”,业余时间喜欢研究清代历史,并根据财力收藏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清代文物,正是因为老王有如此爱好,哈尔滨市几条著名的古玩街,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老王平时人缘不错,经常和众多藏友在家中小酌几杯,这一日,老王又嘱咐妻子做了一大桌子的菜,招呼藏友们过来喝几盅。东北人喝酒向来直爽,几杯白酒下肚,酒桌上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众人纷纷开始夸耀自己的藏品,并准备有朝一日举办一个“藏友文物联合会展”。在酒精的作用下,老王也有一点醉意朦胧,他随即表示,要让大家看一看自己的珍藏宝贝,于是便走进卧室,在柜子底部翻出了一幅画作。

老王将画作摆在桌上,令众人给予一番评价,藏友们虽然不胜酒力,但是看到文物立马来了精神,于是,酒席便从高谈阔论变成了争相观看。老王的画作藏品究竟是什么呢?为何会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其实老王拿出的这幅画名为《钟馗像》,画心高度74cm,宽度31cm,画面中钟馗身着红袍黄裤,腰上拦着一条玉带,钟馗本人手持长剑且怒目圆睁,颌下铁须如针,尽显威武之态。在钟馗左侧下方位置,一只红色蝙蝠从下而上飞至眼底,寓意“祈福钟馗”,画幅上端正中钤有一巨印,阳刻小篆“法什尚阿巴图鲁”。

藏友们眼神犀利,纷纷承认该幅《钟馗像》为清代真品画作,可是对于画作本身的笔法画技却一个劲地摇头,认为其“笔锋幼稚,略显粗俗”,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责怪老王没有拿出自己压箱底的宝贝。面对藏友们的否决,老王不但不气不恼,反而神秘一笑地反问道:“你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清代虎将军依克唐阿!”。

依克唐阿,字尧山,扎拉里氏,为满洲镶黄旗人,祖籍吉林伊通县,即今日伊通满族自治县,是清朝晚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依克唐阿童年命运悲惨,在他仅有6岁的时候,父母双双去世,只能由伯母代为抚养,在此之后,他便跟随伯父一同狩猎习武,逐渐成长为一名健硕男儿。

1852年时,20岁的依克唐阿被编入满洲八旗“马甲”,跟随副都统开隆阿征调入关,与捻军作战,转战于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曾大败张洛行于濉溪口岸,擒获马匪于伊通,并将义军首领斩杀。在1866年时,由于依克唐阿战功卓著,同治皇帝亲赐其“法什尚巴图鲁”之称号,意思是“忠诚的勇士”,自此之后,依克唐阿便开始了平步青云之路。

1876年时,依克唐阿因征战有功,被提拔为黑龙江副都统,后又迁至盛京将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三省海外天子”。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依克唐阿主动向朝廷申请出战,并在九连城进行驻防,与北洋军务帮办宋庆协守鸭绿江防务。只因二人合作失利,依克唐阿被逼无奈退守宽甸地区,朝廷却以为依克唐阿是在拥兵自重,故此将其“下诏革职,以图后效”。

翌年海城地区陷落,朝廷再次启用依克唐阿,协助吉林将军镇守辽阳,依克唐阿顿时整集军队,以刀刺臂滴血为誓,要与敌军决一死战。仅在海城一地,依克唐阿就带领将士们与敌连续血拼4次,共击毙敌人400余人。直至后来,依克唐阿官复原职,开始大规模修建炮台、铁路,积极制造军械,兴办矿业,旨在对清军进行高度武装,提高其整体作战素质。1899年4月27日,依克唐阿在盛京病逝,享年67岁,光绪皇帝亲授其“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等头衔,并给予其“诚勇”谥号。

“诚勇者,忠诚勇敢”,依克唐阿将军虽有此谥号,却难以掩盖其腹中才华,他在世之时,曾对书法字画多有研究,虽比不上名家大师,却依然非其他莽夫所比。老王所收藏的画作,正是依克唐阿晚年的作品,从笔法层次来看,画中钟馗的确有些生稚,但是钟馗怒目圆睁的勇猛之气却令人胆寒,颇有依克唐阿生前的“虎威”,想必这是一般画家难以描绘出的特色。众多藏友酒酣之际听到依克唐阿之名,再细细品味画中之形象,果然纷纷竖起大拇指,对其加以盛赞。

谈及此处,我们也能清楚地意识到一个问题,鉴赏书画文物时,不仅要观察文物的品相,同时更要关注其背后的故事,以及书画文物的作者。毕竟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凝结,它们代表的都是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