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亮剑西域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1-01-16

两千年前的汉人,是一个血缘的概念,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汉族有根本的区别,经过2000多年的多民族大融合,今天,每个汉族人的DNA中至少有七个人种的基因。解放后,才有了“民族划分”,汉族成为一个以“汉”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主体民族。今天,我们宣扬大汉雄风,并不是宣扬大汉族主义,而是宣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成。

大汉雄风之亮剑西域

抛开迂腐的学者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释。

在我看来,儒与术,其实是两个方面,儒是指仁义,礼智信,术是指,奖惩,法势术。这就构成了汉武帝时代官员的两面性,用儒家思想哄天下,假惺惺的仁义,用法家思想稳天下,赤裸裸的利益。

术,还可以理解为方术,汉武帝敬鬼神,封天祭地,晚年,利用“巫蛊之祸”大开杀戒,诛杀数万人,当年为开疆扩土,所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将士很多受此牵连,包括首征西域的赵破奴。之后,重启黄老之道,实行宽厚仁慈的休养生息政策。

但历史的局限性并不能隐没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A

汉代的历史,一直与匈奴作战,直至东汉时期将其赶向欧洲大陆。

那么匈奴的地盘有多大?匈奴汗国强大时所占的土地,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秦长城。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原王朝在塞外草原上的强敌。分三个主要部分,中部由单于直接管理,东部由左贤王管理,西部由右贤王管理。

阻隔汉使进入西域的两个小国,一个叫楼兰,一个叫姑师。

由河西进入西域有两条路,一路出玉门关至楼兰,沿昆仑山北麓顺塔克拉玛干沙漠,向西直至莎车,称为“南道”。从南道再向西,越过葱岭,可达月氏、安息等国。另一路是出阳关,进入姑师,顺着天山南麓,沿塔里木河,向西直至疏勒,称为“北道”,从北道向西,越过葱岭,可至大宛、康居等国。

B

汉军在河西走廊赶走右贤王部后,设立四郡,今天,我们从这四郡的霸气的名称可感知,汉字的魅力,武威,武功军威,张掖,张国之掖,酒泉,美酒如泉,敦煌,盛大辉煌。

赵破奴就是沿着河西进入西域的,赵破奴也是汉军第一个率兵进入西域征伐的将军。

他曾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军中司马,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参谋长,此人是山西太原人,在匈奴地界讨过生活,也许会匈奴语言,后来投军。

就赵破奴这个名字来说,可能并不是他的本名,汉代的普通百姓并没有正规名号,也就是张三、李四之类,赵破奴的名字极有可能是其在霍去病麾下作战勇猛,霍去病给起的官名,因为霍去病有句名言,叫“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所以给麾下能打的悍将,赵大或者赵三起一个响当当的官名,很有必要。霍去病虽然能打,但基本属于不学无术、纨绔子弟那类,靠的是一种玩命的冲劲,但是霍去病很仗义,所以他的手下都因他的战功得到了提拔。

卫青、霍去病时代,汉武帝手下有十二员大将,赵破奴排名十二。前面的几员大将,在赵破奴西征西域时,或者死了,或者老了,赵破奴曾在河西的战斗中被封为从骠侯。跟从骠骑将军的侯爵。

但是赵破奴的官运不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已45岁了,这个年龄的人,本应该阳气最足的时候,但是刘彻开始迷信鬼神,四处封山拜地,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年九月,刘彻祭祖,各侯爵要按规定奉上黄金,但是,后来发现这些上贡的黄金,有些成色不好,有些份量不足,然后按物索人,106个官员被销去爵位,其中就包括从骠侯赵破奴。这时候,霍去病已病故多年,没人罩着他了。

C

中国历史记录了张骞的伟大壮举,其它可以记录入正史弘扬的汉使基本没有,不值一提。因为楼兰、姑师开始反感这些东边来的汉人。

《孝经》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走一趟丝绸之路,最少也得三、五年,能主动离家出走的都不是善茬,所以后来的汉使素质出问题了。

当张骞回归被封为博望侯时,一些小吏和游侠,争相上书,要求出使西域。刘彻认为,西域路途遥远,家境稍好点的没人愿去,于是,只要有人敢去,立即给他们汉节,让他们自行招募使团,皇家发给物品,遣送出发,以此激发民众的探险精神。

但这些使团,良莠不齐。出使回来,一些人习惯于私藏在西域所获财物,于是,一经发现,立即降罪,这些人又不得不拿钱出来赎罪,于是便又被任命为使节出发。吐出来的再捞回来,这自然造成恶性循环。

还有一些汉使,喜欢仗势欺人,强买强卖,西域各国对汉使的态度也前后不一了,久而久之,再有汉使通过,就通知匈奴人劫杀。这些使节回来后向刘彻哭诉在外不受人待见,匈奴人也常有出没,劫杀使团,西域小国瞧不起大汉帝国等等。

于是,刘彻命浮沮将军公孙贺带兵一万五、匈河将军赵破奴带兵一万,分别从五原(内蒙包头)、令居(甘肃永登)向西搜索二千里,寻找匈奴的小股骚扰部队,但是都没遇到,这说明,河西和漠南没有匈奴人,也就是说从河西进入西域是安全的。鉴于此,刘彻下令把各地的地痞流氓、土豪劣绅抓起来,举家迁往河西四郡,充实边塞。

这时候,从西域只身逃回来一个叫王恢的使节,告诉刘彻,西域各国都有城邦,人口不多,兵力不强,绝不是汉朝的对手,以楼兰王和姑师王最坏,联合匈奴劫杀汉使团。

这个王恢,史书上出现的次数不多,从记载的内容上分析,此人极可能是个武士,估计以前也没什么正名,为了出使,起了马邑之战时,已故将军“王恢”的大名,充当汉使,虚张声势,出使中楼兰王和姑师王不待见,还受到匈奴人的攻击,所以,向刘彻建议出击西域这两个首站,以威慑西域各国。

D

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已49岁的汉武帝,派鹰击将军赵破奴率兵出征楼兰、姑师。王恢因为对西域情况熟悉,作为赵破奴的副手,随同出击。

原本率军两万,但王恢报仇心切,也知道楼兰的防御水平,于是大军随后,赵破奴与王恢只带700骑先行出发了。

出玉门关,先击楼兰。

楼兰国在现在的若羌县境内,西距若羌县有220公里,东距罗布泊西岸28公里,距阳关800公里,楼兰人属印欧人种,说吐火罗语,当时,共1570户,人口15400余人,兵士2900余人。确实是一个小国,也就相当于汉朝的一个乡。

楼兰国有一圈城墙,是边长330米左右的正方形,城墙用红柳和粘土筑成,也许就是一圈围墙。这个地方是交通要道,主要产业是畜牧,有驴马和骆驼。

楼兰国周围尽是胡杨、芦苇、红柳、芨芨草,典型的沙漠边缘的居民区。主要财政收入是收关税,南来的北往的要过楼兰的一座桥,桥头就是税卡,过楼兰离最近的城邦也得200公里以上,所以这里还是一个重要的补给站。因为于阗、婼羌的玉可以通过这里进入中原,所以进入中原的第一关就叫玉门关。

事实上,很多贸易团队就在楼兰和姑师与中原人交易,按理说,楼兰不应该得罪汉朝,但是楼兰当时还是匈奴的实际控制区,小国寡民,不得已呀!

王恢很熟悉楼兰的城防,所以根本不用进攻,700骑兵直接冲入楼兰王的宅子,把楼兰王抓了,再把译长找来,告诉楼兰人,放下武器,若敢抵抗,大汉二万大军随后赶到,屠城!    

楼兰的土兵,哪里见过大汉骑兵,这是一群把匈奴人赶的到处躲的久经沙场的勇士,根本没有把楼兰那些土兵当回事。

把楼兰王抓了,怎么办,押回长安审判太远,楼兰王愿意投降归汉,并献出一个儿子当人质随汉军去长安。

其它人继续向北,抓姑师王。这条线路是沿罗布泊边沿走,当时的罗布泊浩瀚如海,风光旖旎。出楼兰至土垠(补给站),沿孔雀河中、上游折向北,过辛格尔、破城子、走银山道(库米什至干沟)至山国(现托克逊),然后再向东进入姑师。

700骑兵,突然出现在交河城下,根本来不及通报,姑师王也被抓了。

姑师国(现今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在一个两河相交的高台上,易守难攻,如果正常的进攻很难进入交河城,今天,我们已无法知道,赵破奴采用的什么战术,冲入高台上的交河城,姑师王吓坏了,也同意投降大汉,不再与匈奴来往,立下契约,送质子去长安,于是,改姑师国名为车师。

车师国都人口更少,七百户,六千余口,兵一千八,就是占了一个险要的地势。但车师的位置很重要,是通向乌孙、楼兰、焉耆、阳关等重要的交通要道,多种文化的对撞点,也是西域重要的贸易地和屯田地。因为重要才会发生了汉与匈奴之后几十年的“五争车师” 之战。

历史的巧合与往复是一种规律,大约又过了500年,北凉政权的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兄弟两人,先后率兵攻交河城,耗时八年未果,最后引柔然大军合攻才拿下车师。由此可见,汉军当时进攻车师,勇猛只是一方面,智谋则是第一位的。

降伏楼兰和姑师后,汉武帝很满意,意识到了汉使的素质问题,于是,再次出使,这些汉使打着博望侯张骞的名号,也不敢嚣张了。

赵破奴则带着军队耀武扬威的给周边的国家敲边鼓,在西域诸城武装巡视一圈,班师回朝,西征回来的赵破奴被封为浞野侯,王恢为浩侯。

于是,大宛、乌孙等国先后依附汉朝。

汉朝一个独特的时代,按功封侯,无论出身,按过砍头,不避皇亲。

强大的人物是因为强大的时代。

故有诗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点击链接,阅读前文

大汉雄风之凿空西域

大汉雄风之何惧匈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