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百零六篇    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

 寂寞红山 2021-01-16
第八百零六篇 <wbr> <wbr> <wbr> <wbr>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

摘要: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创造受到了自然环境、主体观念和细石器制作技术的激发和影响。其镂空器形等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原则,其动物造型体现了“寓多元为一体”的原则,许多器形还体现了尚圆意识。而在纹饰上,具象与抽象的结合则是其重要特点。玉器的风格以自然奔放为主,又有一些体现和玉料相协调的优美柔和特点的玉器。红山玉器中的玉琮、玉龙等及其“整体布局、局部布白”的设计,对后世的玉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良渚玉琮和商代的饕餮纹中,都有红山玉器的影子。

红山文化从距今6000多年至距今5000多年,在中国东北的西辽河地区独领风骚1500年,它无疑是影响中国文化之源的因素,是学界颠覆“中国文化一元论”的有力证据之一。红山文化的早期与兴隆洼文化关系紧密,而晚期则成了影响小河沿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们主要依赖于墓葬内出土的玉器来探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细石器工艺对玉器的影响。我们在其器形中可以看出,器形中的虚实相生和“寓多元为一体”等特点,既有深化前人创造的一面,又有自己的独创性特点。在整体风格上,红山玉器既充分吸收了北方土著文化———兴隆洼文化的营养,又融合了南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精髓。故以自然奔放为主,又兼及契合于岫岩玉玉料特征的优美、柔和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北方土著文化与南方发达的仰韶文化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到小河沿文化后的夏家店文化时期,两股原生文化的潜流交织成一股 巨大的洪流,为夏商周三代玉器和其他器物的造型与纹饰奠定了基础。
一、红山玉器创造的基础
红山文化玉器与南方的良渚文化玉器在学术界被认为代表了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红山玉器审美特征上的发展,受到了自然环境、主体观念与细石器制作与技术层面的影响。红山先民从自然环境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又在“唯玉为葬”思想的影响下,使玉器从日常实用的器皿中独立出来,成为祭祀先人的宝物,因而在其形制和纹饰上,趋于精细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发挥,而此前根深蒂固的细石器传统,则为玉器的制作和审美理想的物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首先,红山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为红山先民玉器创造的造型和纹饰带来了灵感。“在这一时段存在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前期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有大量的原始农具、捕鱼用具、动物遗骨和木炭,表明当时的西辽河流域一带,在农耕兼营狩猎的聚落周围,分布有广阔的森林草原和面积足够的水域”。这种温暖潮湿的气候使红山文化时期的动植物数量和种类异常繁多,为日后的先民进行器物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因如此,红山文化中便生产制造出了很多动物形玉器。也许是由于温带森林中盛产号鸮鸟的缘故,红山先民才有了创作形态逼真的“玉鸮”的灵感。红山时期生态环境良好,农耕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种新兴的经济模式依旧没有取代渔猎经济的主导地位,依赖于优渥的生态环境的渔猎经济仍然非常活跃。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对出土数量较多的玉龟和玉鱼的造型设计上。不仅如此,红山文化的动物形玉器还间接地受益于周围环境,如红山文化中典型的兽形玉、玉猪龙、兽首玉璜、兽首三孔器等,虽然我们对兽首中到底蕴涵了多少种动物的形象还不是很明确,但我们可以知道这些造型都是红山先民基于真实动物的启发,对其进行融合和变体而设计成功的。
其次,在思想观念方面,“唯玉为葬”的传统推动着红山文化的器物向着严格意义上的艺用相分的方向发展,因而推动了玉器超越实用而更讲究其审美价值。红山玉器大多出自各种中小型墓葬,而少有仰韶文化中居多的簪、珠、节、坠等小型人体装饰品,大多为三种类型:(1)富于当地特点的马蹄形玉筒、竹节形筒器和鼓形器等;(2)继承兴隆洼传统的各种实用工具的玉器再造,如玉匕、玉刀、玉镞等;(3)具有具象或抽象风格的各种动物形玉器,如玉号鸟、玉龟、勾云形玉佩、玉猪龙等。红山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墓葬中玉器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到了晚期陶器与石器几乎在墓葬中绝迹,陪葬品几乎都是玉器。从中不难看出,红山玉器在墓葬中大量存在,说明红山玉器主要是超越实用而用于祭祀、丧葬这类场合之下的。张星德认为:“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非日常实用器物,而应当属于礼器。”玉器在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心中的地位高于具有实用价值的陶器和石器。正是这种“唯玉为葬”的观念,推动了红山文化的器物从艺用不分朝着艺用相分的方向发展。
再次,北方的细石器制作传统促进了红山先民的雕刻工具和钻刻技术的发展,使红山先民对审美意识的传达能力有了飞跃的提高。在北方渔猎社会中形成的这种细石器传统与玉器的起源关系密切,细石器传统为玉器的被发现和制作提供了可能的条件。西辽河地区发展起来的红山诸文化中,都发现了“细石器”这种类型的器物的遗存,尤其在红山文化中更为丰富。他们采用“压削剥片”的分离技法,富于智慧的先民在“色彩鲜艳,质地坚硬的石材”上制作了类型丰富的细石器,这“与射猎和刮剥兽类皮肉等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带有十分明显的、根深蒂固的渔猎经济色彩”。渔猎经济的丰富一方面带动了细石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细石器的制作不断提出更新的严格要求。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人们不断丰富在坚硬的石材上锻造的工艺方法,改良已有的雕刻工具。
不仅如此,红山文化中玉器的雕刻技艺也应该是得益于这种固有的细石器传统。红山玉器与良渚玉器的一大区别是它们的制作工艺不同,红山文化多使用其独特的透雕、圆雕的制作工艺。在当地的质地坚硬的岫岩玉上又是切割,又是打磨,又是钻孔镂空,又是施加纹饰,如果没有北方独特的细石器传统给他们的锻炼,红山先民是很难办到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红山文化中玉器造型多立体、镂空手法,它的审美意识的萌动可能恰恰是以细石器锻造为传统的工艺探求中不断获得满足的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