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海曲上人 2021-01-16

本文所说的青州五古城,是指在今青州城区范围内曾在历史上为方国、古国、诸侯国、王国之所在,帝王朝代的都城,或为州、郡、县的治地,曾是这一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时间界定在清朝以前,并且是今青州城的前身及源头。换言之,今青州城是由这五座古城发展演变而来的。

一、柳泉城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在青州古迹古城条目中记云,青州古城有广城、柳泉城、广固城、东阳城和青州府益都城﹙或曰南阳城﹚。《图志》将柳泉城排在青州古城的第二位,仅次于广城。可见柳泉城在青州古城中地位的重要性。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今青州云门山街道办事处云峡河社区七里河村即为柳泉侯国遗址。

然而,柳泉城在今青州城的何处?光绪《益都县图志》为何将柳泉城排到了青州古城的第二位?关于柳泉城的位置在“近世”青州历史上人们众说纷纭。一说在昌乐县以南,二说在益都城西淄川蒲松龄故居,三说在益都城东南,四说在益都城西北,五说在益都城东侧。但始终没有定论。《图志》云“柳泉城,《一统志》:在今益都县东。近世盛称县为柳泉。”《纪要》谓在县西,或云在西北。咸丰《府志》从之。叶氏《山东考古续录》则云“柳泉当在县东或东南”。若西北境,正齐郡之腹里,安能有北海地耶?昌乐县南五里有留泉社,疑汉柳泉县。今按:地形相错,固所常有,然必无一线之路入邻境东南而绕至其西北之理。《府志》说,颇难通。叶氏说,虽无他证,然谓柳泉当在县东,则与《一统志》所说相合。惟今县东境,为汉菑川国剧县地,其境南接临朐,柳泉若在剧东,则与益都无涉,且县东亦无故城所指。以近世柳泉之名甚著,故古迹仍存之,而辩其是非。由此可知,柳泉城在青州历史上曾是非常有名的一座古城,但由于消失年代过早,又几经更名,直到清末,人们已无法考证它在何处。但它在益都城附近无疑,并且是北海郡的一个县城。可是这个柳泉县在东汉时已被它周围的剧县、广县、临朐县所瓜分(见《晋书·地理志》)。《图志》在这段文字中两次提到柳泉之名“近世甚著”、“近世盛称县为柳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何消失1500余年后的“柳泉”,突然又在“近世”声名大噪,引起了《图志》编修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将其写进了《图志》中?为何“近世”柳泉名声“甚著”?这里面定有蹊跷,必定有引起“名声甚著”的原因。那就是在“近世”社会上一定广泛流传着关于柳泉城或柳泉县的许多传闻。这些传闻定是与柳泉的大量出土文物被发现有关。据考,清朝末年,青州有许多文人特别重视古代文物研究及金石考古。诸如青州城北孙家庄清同治年举人孙文楷先生,他既是一位金石专家、考古学家,又是文物收藏家。是《益都县图志》主要编纂者,是《山东通志》金石部分的编修者。关于柳泉文物的发现和对柳泉城的关注与重视,与这批考古文人不无关系。或许柳泉的大量出土文物在古董商贩手中不断交易买卖,在社会上曾掀起一场大的风波。正是这些出土文物带有柳泉城或柳泉县的标记,证明它就在益都城附近。否则是不会被人们重视的,也不会被编进《益都县图志》的,这就是修志者把它排到青州古城第二位的原因。虽然将其排到了第二位,但却没找到柳泉的确切位置。文物商盗对出土地是绝对保密的,就像“甲骨文”、“亚醜”的出土地一样,多少年后才发现。柳泉的古迹文物到底流失到哪里去了?不管这些文物流失到何处,仅凭这些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风波就足以证明柳泉城和柳泉县的存在。《图志》的编修者们为何始终找不到柳泉城的位置?原来他们犯了一个原则性的特大错误。就是将柳泉县消失千年后才筑建的青州府益都城当做标志性参照物,围绕着当年不曾存在的参照物来寻找它的位置,是绝对找不到正确答案的。岂不知,他们正是骑着驴找驴。现在南阳河以南的益都城这块地盘,在羊穆之筑东阳城南郭之前是一片旷野之地,它正是当年柳泉县的地域范围,当年的柳泉城就在今益都城附近。由《汉书·王子侯表》知,这里也恰是西汉柳泉侯国的领地。柳泉县在后汉消失后,柳泉城尚存,因它是南北古战道上的重镇,据《通鉴·晋纪》云,南燕国时尚有“重兵戎柳泉”,可为史证。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柳泉侯国及古战道遗址

二、柳泉侯国

2013年9月,青州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指挥部的江玉坤主任、郇志侠老师,委托鄙人考察柳泉城的所在位置。余不敢怠慢,经多方考察,查询各种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山东省古地名辞典》、《汉书·王子侯表》、《汉书·地理志》、《晋书·地理志》、《中国历史地图册》等有关文献资料中找到了明确的答案。《山东省古地名辞典》载:“柳泉县,汉立柳泉侯国,后国除为县,属北海郡,后汉省。遗址在青州市益都镇益都城南七里弥河乡七里河村。晋·隆安三年(399)慕容德攻广固,平原太守杨豁戎柳泉,即此地。”《汉书·地理志》载:“柳泉,侯国。莽曰弘睦。”属青州北海郡。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柳泉侯国遗址

由此可知,柳泉城在西汉是一侯国,后国除,为柳泉县,后汉省。公元399年慕容德率大军过沂山大岘关北伐广固时,镇守广固城的幽州刺史辟闾浑曾派遣平原太守杨豁戎柳泉。即派军驻扎在柳泉城,伏兵截击慕容德的北伐大军。从这一重要信息可透露出柳泉城必在沂山大岘关以北通往广固城的古战道上。并且离后来的益都城仅有七里,即现在的七里河村。我们知道这条古战道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沂山大岘关是齐长城唯一的关隘,在历史上被称为“东镇”,是齐国临淄通向莒国的必经之路。这条战道就是后来的驿道。时至今日仍是一条南北重要通道。在古代,它是由莒国过沂山大岘关通向赤涧、柳泉、广城、淄河店,然后到齐国都城临淄的一条唯一战道。

《汉书·王子侯表》载:“柳泉节侯强,胶东戴王子。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二月甲寅封,十七年薨。黄龙元年(前49年)孝侯建嗣。炀侯万年嗣。侯永昌嗣。免。”由此可知,柳泉侯国是西汉朝廷所封的汉高祖刘邦子孙的王国,国王刘强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五代孙,即胶东戴王之子。始建于公元前66年,传四代国王:刘强、刘建、刘万年、刘永昌。至王莽篡权国除。约八十年。西汉为侯国,后汉为县,称柳泉县。属青州北海郡,寻省。遗址在今青州城区云门山街道办事处云峡河社区七里河村。《通鉴·晋纪》载:“晋·隆安三年(399)慕容德攻广固,幽州刺史辟闾浑遣平原太守杨豁戎柳泉。”南燕国时为重镇,驻有重兵。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从沂山大岘关以北通往广固城的古战道,自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在古代,它是由莒国过沂山大岘关通向赤涧、柳泉、广城、淄河店,然后到齐国都城临淄的一条唯一战道。如今,这条繁荣了两千余年的南北大动脉,已是草木庞杂,面目全非,很难想象昔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景象了。

唐·房玄龄撰《晋书·地理志》载:“西晋惠帝元康十年(300)……营陵、安丘、大(广)、剧、临朐五县皆隶东莞。又东莞有广县,此云'大'者,疑避隋炀讳改。”《晋书·地理志》所云,广县、剧县、临朐县皆隶东莞郡,而柳泉县正在此三县中间。《晋书》不载柳泉县,只载广、剧、临朐,说明柳泉县在西晋已不复存在。必在西晋前由广、剧、临朐三县所瓜分。而此三县之间的地带恰是南阳河以南今青州府益都城址所在。可知,后来阳水以南东阳城南郭及青州府益都城址必是汉代柳泉侯国和柳泉县之领地。《通鉴·晋纪》、《纪要》均载隆安三年(399)慕容德攻广固,平原太守杨豁戎柳泉。可知,柳泉侯国和柳泉县虽已不存,但柳泉城在南燕国时尚存,并且驻有重兵。公元410年,南燕国亡,刘裕夷广固。羊穆之筑东阳城,同时将柳泉城并入东阳城南郭。从此以后,柳泉城之名销声匿迹。

三、“柳泉”是古战道、古驿道上的重镇

柳泉,自古是齐国临淄通向莒国古战道、古驿道上的一处重镇,在历史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诗经·大雅·烝民》记云,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派冢宰兼太保、樊侯仲山甫率众赴齐国筑齐长城。从此,齐国与莒国之间便有了这条古战道,至今已有2800余年。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小白,就是沿这条古战道,在鲍叔牙的保护辅佐下避难莒国。齐襄公被杀,齐国大乱,齐国大夫高傒、国子抢先暗中将公子小白从莒国接回,也是由此战道路径柳泉回到齐国,在高傒、国子、鲍叔的拥立下成为第十六代齐国国君。就是在这条战道上公子小白被管仲暗射一箭,而桓公小白却不记“一箭之仇”仍重用管仲为相,成就春秋第一霸主大业,名垂千秋。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临淄城陷落,齐国失七十余城。齐湣王在莒地被楚将淖齿杀死,湣王之子齐襄王法章逃避莒地。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破燕军于即墨,光复齐地。大将田单仍沿此战道过大岘关(今称穆陵关)经柳泉迎齐襄王回齐国临淄,从此齐国亡而复兴。

《晋书》载,晋·隆安三年(399),慕容德亲率大军并携带四万民众,由河南滑台东进齐地,先经沂山之南,后跨越沂山大岘关,北伐广固。幽州刺史辟闾浑镇守广固城,并“遣平原太守杨豁戎柳泉”。杨豁驻兵重镇柳泉城,在这条战道上阻止截击慕容德大军的北进。南燕国时的柳泉城还是这条古战道上的军事重镇,有重兵把守。

《南史》卷一载:东晋义熙五年(409)六月,超失大岘关,刘裕大军兵分两翼进伐临朐。超遁还广固。刘裕大军沿古战道经柳泉至广固。六年(410)二月丁亥,屠广固,南燕国亡。

《明史》载,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北伐中原,自徐州兵分两路,徐达亲率东路大军,过大岘关,经略柳泉,直逼益都城。攻克益都城后,以青州为省会建立了第一个行省,即山东省。由上述历史事实可知,柳泉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现今七里河村的南北大街,即为两千多年前的古驿道

柳泉城,作为一个侯国存世约八十年,国除称柳泉县,后汉省。汉后仅是古战道上一处军事重镇。公元410年,羊穆之筑东阳城,将南阳河以南的柳泉城并入东阳城的南郭中。之后,柳泉城圮废,战道逐渐变成驿道,柳泉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驿站。唐宋称柳泉驿,明清将驿站改称递铺,柳泉驿,明朝称七里铺,清朝称牛秀铺。明清时期,青州驿站门额为“两京通衢”,它南通南京,北通北京,是谓南京到北京必经青州城。清光绪二十五年撤递铺,该驿道变为商贾大道,直通江淮。徽商、浙商、闽商、赣商等纷纷云集青州,青州城成为北方商贸大都会。两千多年的古道在柳泉驿南北两侧至今尚存六里余,俗话说,“千年大道走成河”,它已是一条又深又宽的沟壑。民国末年虽已改道,但古道上的桥梁至今尚存,它是该村(七里河村)南北大街上的重要通道。现存的这段古道和古桥,它们记忆着柳泉重镇近三千年的历史沧桑,见证着这里曾是柳泉侯国和柳泉城的所在,是柳泉县的政治中心。

四、柳泉遗址考察

柳泉侯国、柳泉城、柳泉县、柳泉驿站,这些关于柳泉的各种称谓,现在我们已从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中找到了可考的史证。为进一步证实这些历史文献资料的可靠性,还需对柳泉这一地区进行全方位考察,从而得到更有力的佐证。

但是,在此应当首先指出,“柳泉城”已销声匿迹1500年,这个杳无音信的柳泉城为何又在清朝末年突然间神奇般的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且名声“甚著”,致使《图志》的编纂者在没有任何文献史料证明的情况下,将其写进了《益都县图志》,并且列在青州古城的第二位。这种奇怪的现象,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柳泉侯国的历史文物古迹已在清朝末年被大量出土盗卖。尽管如此,既是文物被盗一空,也必须进行深入全面地考察,那怕是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也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与当地许多年长者相谈,他们皆言,自古相传柳泉一带曾叫“柳泉县”。看来,这一祖祖辈辈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柳泉遗址有“九龙”、“五凤”之古地名。传说这里是龙凤之地。柳泉之地今称七里河村,在村周围有九条大小不等的沟壑,皆通向此村。西、南、北三面共有八条,东面有一条,好似九条龙口对着该村,故被称为“九龙口”,亦叫“九龙汇”。因此处是九条沟壑汇集的地方,周围便被分割的有五处崖头酷似凤凰之首,皆朝向该村,故此地又称“五凤头”。所以,柳泉之地便有了“九龙口”、“五凤头”的传说。在中国,龙凤是皇家帝王的象征,皇帝是“九五之尊”。然而巧的是此处是西汉时期的柳泉侯国,第一代国王是胶东戴王之子,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五代孙。柳泉侯国所在的年代又是汉宣帝年号“五凤”和“黄龙”时期,这是巧合还是与汉宣帝年号有关?或许是人们有意加以附会,亦无不可能,但是,它却被流传到了后世。

此处有烽火台、瞭望台等古遗迹。烽火台亦称瞭望台,该地有两处。一处在“柳泉城”故址西南约300米处,即柳泉正西偏北沟北崖最高处,有夯土筑成的高土台,解放前后人们在土台上种庄稼。这里曾是李姓家族的土地。另一处在“柳泉城”故址东南约500米处的七里河南岸。比西面的烽火台更高大。这里曾是王姓家族的土地。烽火台是古代保卫国家的军事防御工事,此处有烽火台,说明此地必是王国所在,它正是汉代的柳泉侯国。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今“青州人家”北侧即柳泉侯国的烽火台遗址

柳泉之地周边出土有大量汉砖、汉瓦当等古文化遗存,1958年平坟运动,此地大墓中曾出土三尊青铜鼎,大小与碗口差不多,人们不知道是何物,那时也不被人重视,便被当作废铜烂铁卖掉。据判断应该是柳泉侯国之物。因为汉朝之后不再有青铜制品。

柳泉城遗址。明正德年(1506-1522)邑人、南阳知府杨应奎,邑人、尚书陈经在《柳泉八景图跋》一文中记载:“益都城南七里铺侧,土地平旷,南山当面而立,南行不数百步,逾铺得溪焉。”由此可知,今天的七里河(古称柳溪)村明朝曰“七里铺”。由“南行……逾铺得﹙柳﹚溪焉”可知,铺址在今七里河村以北这块“土地平旷”的高地上,即今东邢村一带。明清时期驿站称“递铺”,七里铺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递铺。既然此地是古驿道上的驿站,它也必定是柳泉城的遗址所在。柳泉城的选址非常科学,城西和城南皆为古战道,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城南有七里河﹙柳溪﹚和众多沟壑,地势低洼,可以三面伏兵夹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是战道上的军事重镇。柳泉城南有七里河,城北有徐桥河,皆自东而西流,成为天然的护城河。徐桥河自西东流从三里庄中间穿过,再东北流,经南阳河注入弥水,是一天然季节性河流,今三里庄一段尚存。由此可知,柳泉城南北长必在两护城河之间,约1000米,其城必在古战道以东,但城东界至何处,无确凿证据,只能推测。因此地向东是一片开阔平坦之地,据古代筑城原则,柳泉城应该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柳泉城西南有劈山、云门山,东北麓山体水源丰富,众多天然泉水常年喷涌,著名的有柳泉、母猪泉、响水崖等。上游云峡河水极为丰富,这些都是柳泉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水源。由于天然条件优越,才成为数千年的要道重镇。柳泉城的位置、范围基本确定,今海岱路东侧,将军山路南北两侧,西牟村以西,当是原柳泉城故址。其城必有东西南北四门。站在城门楼上南望,从沂山大岘关来的敌兵可一览无余。

汉朝侯国的官制,据《汉书》载:“王国有傅,以傅导;有相,以统众官;有内史,以治民;有中尉,以掌武事;有郎中令,有僕,有文学,有大司农,有卫士长,有太仓长。”可知,西汉柳泉城内必有宫殿、后宫、相府、中尉禁军帅府等大型建筑和驻军兵营。想必柳泉城的规模应和广城的规模差不多。况且,广城是异姓功臣封侯,而柳泉城却是皇家刘姓王子侯国。

柳泉侯国的疆域。《汉书》载,柳泉侯国的食邑之地在临朐南。后汉国除,称柳泉县,隶属青州北海郡。史考,柳泉侯国的领地范围,北至南阳河,今东关及南阳城的大部属柳泉侯国,今南阳城之地是西汉时期柳泉侯国和广严侯国(广城)的分界线。柳泉侯国西北部的邻国有汉齐国、广严侯国;东北部与菑川国为邻;南至临朐以南;西以逄山系东麓为界,隋唐以前逄山系包括云、驼、劈三山在内皆属临朐县,即西邻为临朐县;东界至何处,没有可考资料,尚不清楚。但根据古代国家多以山水为界的原则,弥水以西肯定是柳泉侯国的领地。弥水以东迟家庄一带有大量汉代墓冢,说明弥水以东也是柳泉侯国的范围。迟家庄西北侧“兴国寺”附近有古地名曰“河口”,当为古代弥水桥梁之处,是东西交通要道。再往东有“营陵侯”刘泽,在昌乐东南50里。东南有“东阳侯国”,在临朐东80里。它们与柳泉侯国的分界线在何处,由于资料缺乏,尚不能确定。从柳泉侯国的领土范围及柳泉城的地理位置可以断定,后来羊穆之筑东阳城将柳泉城并入南郭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南燕国被灭后,柳泉之名随即销声匿迹?从这一历史事实也反证了柳泉城是被合并到东阳城南郭中。

柳泉国王的葬身之地。柳泉侯国有四位国王,还有宰相和众多大臣,他们死后都葬在了何处?根据古代的葬制规定,他们死后应葬在自己国家的领地和食邑之地。是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由风水术士来选定自己的陵寝。相传,在今益都与临朐交界处曾有一特大汉代墓冢,在今弥河流域的塚子村和迟家庄都有许多汉代墓冢。迟家庄的墓冢其中有一座解放后还在学校中。青州博物馆今藏有塚子庄出土的大型汉墓门额画像石三块,门框画像石四块,门楣高浮雕画像石七块,墓门浮雕画像石四块,共二十余块。画像图有御马车骑出行图,有虎、兽、凤鸟、鹤、鹿、鱼等浮雕画像图等。有贵族官宦人物图,主仆人物图等。青州这一地区在汉代的王孙贵族官宦之家只有柳泉侯国。塚子村因有汉墓大冢而得名,可知此地墓冢非同一般。据群众反映,1958年在平坟运动中,许多墓冢的出土文物都被破坏。但从这些汉代墓冢的存在和出土文物可断定这里应该是汉代柳泉侯国之所在地。

古战道遗存。柳泉之地的古战道、古驿道至今尚存。它北起东邢村,自西北而东南蜿蜒经过今七里河村,再东南穿过卢店村,将该村分成西卢店村和东卢店村两部分。至该村以南,约有六里长。它是上迄春秋战国,下至民国末年,时间长达2800余年,是中国至今保留时间最长的古战道遗存。春秋战国至秦汉是齐国临淄通往莒国的战道。以后是青齐通往沂山大岘关的唯一驿道。柳泉自古是古战道、古驿道上的军事、交通重镇。明清是南京至北京“两京通衢”必经之地。它直通江淮,徽商、浙商、闽商、赣商等纷纷云集青州。青州古城成为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此道又称为“青沂商贾大道”。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婆婆,千年的大道走成河”,一点不错,这段 至今尚存的古道已是一条又深又宽的大沟壑,就像一条干涸的大河。这是柳泉的千年古文化遗存,它记忆着柳泉之地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它见证着此地就是柳泉侯国和柳泉城的所在。它积淀着丰厚的古青州文化底蕴。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在今七里河村南北大街北首,有一座南北向的三孔护栏石拱桥,名柳溪桥,今称七里河桥,亦曰三元桥。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临淄通往莒国战道上的一座古桥梁。后来战道变驿道,驿道变商道。已有2800年的历史。这座古老的桥梁,毁了修,修了毁,不知重修了上百次还是上千次,但至今尚存。

战道古桥遗存。在今七里河村南北大街北首,有一座南北向的三孔护栏石拱桥,名柳溪桥,今称七里河桥,亦曰三元桥。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临淄通往莒国战道上的一座古桥梁。后来战道变驿道,驿道变商道。已有2800年的历史。这座古老的桥梁,毁了修,修了毁,不知重修了上百次还是上千次,但至今尚存。可以说,它应该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应当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虽然在民国末年已经改道,可这座古桥仍是村里的重要通道。这座古桥及其它所连通的这段古驿道至今仍保持原样,只不过古道上的石铺路不见了,桥下的河水变小了,它的历史文化功绩被历史所淹没了。柳溪桥碑记:“明崇祯十年(1637)重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有“重修七里河桥路碑记”。碑文今存。在柳溪桥北首偏东立有修桥碑四通,解放后尚存。

柳溪与柳泉遗存。柳溪,今名七里河,水源来自劈山、云门山东北麓及众多天然古泉。上游今称云峡河;中游今称七里河;下游今称建德河。先流入南阳河,后汇入弥河。古时,总称为柳溪。和南阳河一样,故称洋溪(见《汉书》)。它们皆为弥河的支流。古时,由于山体水源丰富,泉水多,支流多,故柳溪水量充沛。特别是著名的柳泉,恰在柳溪北岸,泉水清澈甘甜,常年喷涌不断,成为此地一大自然景观。柳泉之水亦注入柳溪,使其水量大增。柳泉正巧在古战道、古驿道的西侧。它自古是这条战道、驿道上人们用水的泉源。所以把这里设为交通军事重镇和驿站,并筑柳泉古城。柳泉城之名亦当源自柳泉。可知柳泉和柳溪一样,已有千万年的历史,都是天然形成的。由于柳泉的神奇,人们便附会了许多神话传说,使其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故民间亦称“马刨泉”。明正德年间杨应奎、陈经将其命名为“濆泉”,并书写《柳泉八景图跋》。康熙《益都县志》云:“濆泉在七里河,一名马刨泉,北冲郡城大路口迤西,周围有八景,邑人尚书陈经、知府杨应奎相与绘图赋诗以纪之。”柳溪、柳泉, 最初是无名的,其名当源自柳树。因为此地自春秋战国就是古战道上的要地。这里山川毓秀,风景优美,地势优越,溪水两岸柳荫成行,甘美柳泉喷涌不断。故历代文人雅士在此闲居。更是人们歇脚休息纳凉的好去处。溪水哗哗而流,河岸柳荫成行,甘泉翻滚喷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代的堪舆家、风水术士才选定此地为侯国所在,并筑柳泉城。

“柳泉”至今尚存。访七里河村九十岁高龄王老先生,王云其祖父、父皆为看庙的,住白龙庙。他讲原庙有中、西、东三院,中院为白龙宫大殿庙院;西院为花园,内有著名的“柳泉”、翠竹、花卉、奇石等;东院为生活区杂院。今庙址东为王老先生四个儿子的住宅。白龙庙院和西花园故址是他家的菜园。菜园偏西是当年“柳泉”所在,仍是水深不见底。今柳泉呈一水池状,南北九米,东西八米,椭圆形,池内红鱼欢游 ,池周砌以石块,东北角有石阶小道可下水池。雨汛季节,池满顺沟外流 。池内常年积水,从未干涸。王老先生讲,传说在白龙宫后东南角处曾有珍珠泉,他在庙里长大,但他从未见过。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柳泉”位于七里河村北,至今尚存。今柳泉呈一水池状,南北九米,东西八米,椭圆形,池内红鱼欢游 ,池周砌以石块,东北角有石阶小道可下水池。雨汛季节,池满顺沟外流 。池内常年积水,从未干涸。

白龙宫庙、观音庙遗址。清同治年,在今七里河村南北大街北端柳溪桥(今称七里河桥)北首迤西,兴建一处白龙宫,坐南面北,山门正北迎对古驿道。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白龙庙,初建于城东南七里河……同治八年(1869),知府王汝讷、知县华钧创建。……祈奏请封号,并列为祀典,寻封为‘昭感’。”故称“昭感白龙神庙”。庙由中、西、东三院组成,中院为白龙宫庙院;西院为花园,内有著名的“柳泉”、翠竹、花卉、奇石等;东院为生活区杂院。北山门高大恢宏,立于高台之上,可拾级而上。山门外东侧高台上矗立御赐雕龙石碑,面北而立。进山门,迎面为单孔石拱天桥,天桥跨龙泉池上。西院内有著名的柳泉,泉水喷涌而出,穿过墙洞流入龙泉池,再过天桥,东流汇于柳溪。过天桥南行,穿过三间过厅,便是坐南面北的白龙爷大殿。大殿西侧矗立四通庙碑。东西厢房,建筑华丽,是一座声名远扬的道教庙宇。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是盛大庙会。光绪年重修后,并御赐“福佑云门”金字油漆木制匾额。此庙相继毁1958年的“大跃进”和“文革”运动。柳溪桥正南近百米处有一座倒坐观音堂,坐南面北,始建于明初。明天启三年﹙1623﹚有《重修观音庙碑记》一通,立于庙前,碑记该村名曰“七里河店”。解放后毁圮。

五、青州“五古城”说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把青州古城定为广城、柳泉城、广固城、东阳城和青州府益都城(亦称南阳城),是这五座古城演变发展成了今天的青州城。说明《图志》的编修者们知识之渊博,造诣之高深,认识判断问题之精准,是前志所未有者。元·于钦《齐乘》在城郭条目中只记有广县城和广固城,尚未考察出柳泉城。可见,在元朝“柳泉”的地下文物尚未发掘,否则,于钦定会将“柳泉城”记在他的《齐乘》中。《图志》虽未探索出柳泉城的准确位置,但却毅然决然地果断判定柳泉城就在益都城附近,是青州的古城之一,并且排到了青州古城的第二位。充分体现出《图志》编修者洞察问题之高明。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本文作者孙凤英老师在向本刊编辑讲述柳泉古国的故事

《图志》所说的青州五古城,其中广城、柳泉城都是古代的方国、古国、侯国、王国;广固城是南燕国的都城;青州府益都城﹙或说南阳城﹚既是金元时期的王国所在也是明代王国所在,还是山东省的第一省会;东阳城是从东晋至北宋七百年间,州、郡、县的治地,是“三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今天的青州城,就是由这五座古城演变发展而来的。

广城,青州《府志》、《县志》将其记为广县城,虽是沿用史书所云,但把广城定性为县级是不恰当的。对于当时来说是无所谓的,但对几千年后的人研究广城的历史却带来误会,还是称广城为好。因为广城在后汉才沦为县级。西汉为侯国,即王国,侯国非县级,西汉的行政区划是郡县两级制。侯国与郡平级,称郡国。《汉书》载:侯国的官制是“王国有傅,以傅导;有相,以统众官;有内史,以治民;有中尉,以掌武事;有郎中令,有僕,有文学,有大司农,有卫士长,有太仓长”。而郡、县却是地方官,有很大差别。《汉书》称广侯;《晋书》称“广”或“大”。有青州史料称“广县侯”,把侯国降为县级,这更是错误的。今言广城者,泛指也,它不代表行政区划级别。若国则称广侯国;若郡则称广郡城;若县则称广县城。广侯国与柳泉侯国同为汉朝王国,皆后汉沦为县,为何柳泉侯国称柳泉城,广侯国反而称广县城?看似无大区别,其实不然。前者,只知城名,不知是都城、州城、郡城、还是县城?而后者却对行政区划级别有了定性,只是县级。所以才会有“广县侯”之称的错误。

广城故址,东临瀑水涧,亦称石子涧,西临洋溪水(郦道元称石沟水),南倚山际,北临洋溪(今南阳河)。广城,考其城址的地形、地貌、地势及沟壑的走向,可推知该城并非是一矩形或方形的城池。而是因地制宜所筑的一座不规则形状的城池。它是尧舜禹时代的方国。为何叫广城?《汉书》、《晋书》皆称“广”或称“大”。《水经注》云:“浊水﹙今北阳河﹚……出广县为山。”“为山”在广城西几十里。可知,古代广城的领域范围相当大。尧王山是尧王狩猎的地方,这里是广城之郊。后稷是尧舜时的“农师”,分管农业。后稷在广城之域的稷山一带辟为中国第一个农业试验基地,作为农业的开发区,都在广城领域的范围内。“尧王山”、“稷山”皆因此而得名,山上建有“尧庙”、“后稷祠”,以祭之。考古出土发现,在广城遗址及周边地区,包括五里堡村一带,都有大量龙山文化遗存。说明在龙山文化时期,此处已是人类繁衍生息相当发达的地区。在商朝,广城称“商奄”,是商代的都城之一。著名历史学家李白凤先生考证︰“南庚迁都到商奄,商奄非鲁奄,实在益都而非在曲阜。”南庚死后,阳甲即位,仍居商奄,盘庚即位,迁都河南亳。十九代商王盘庚定都河南安阳殷地后,广城仍是奄国之都,后因助武庚反周,被东征的周成王打败,奄国灭。春秋时期为“丰国”所在地。秦汉改郡县制,广城为西汉侯国之封地,称广侯国。《汉书·髙惠高后文功臣表》载:“广严侯召﹙师古曰:召读曰邵﹚欧﹙师古曰:欧音乌后反﹚,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燕将军,侯,二千二百户。六年﹙前201年﹚十二月甲申封,二十三年薨。孝文二年﹙前178年﹚戴侯胜嗣,九年薨。十一年﹙前169年﹚共侯嘉嗣,十三年,孝文后七年薨,亡后。元康四年﹙前62年﹚欧玄孙安陵大夫不识诏复家”。由此可知,广城为侯国,自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至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共139年,传五世。郦道元《水经注》记云,广城,西汉为青州刺史治。土人目曰“青州城”。这是在古典文献中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青州城”。近年有人质疑广城是青州刺史治,不知有何根据。其理由想必是因它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之故。这就是因史书记为“广县城”给后人带来的误会。事实上,西汉时广城是侯国、王国。《汉书》称其为广侯、广严侯,不称广县侯,非县级。西汉刺史治虽无固定治地,但这些侯国、王国应该是刺史治地的首选,它们必是青州刺史巡回轮流居住的地方。广侯国曾为刺史治地应该是无疑的。郦道元所记定有理由,当是正确的,无需置疑。后汉国除为县,称广县,其城曰广县城是理所当然的。公元311年,曹嶷废广县城,改筑广固城。从此广城消失。

柳泉城,秦汉之前为方国,西汉为侯国,后汉为柳泉县,寻废。之后,是临淄通往莒国古战道上的军事重镇。公元410年,刘裕灭南燕国,夷广固城。东晋刺史羊穆之筑东阳城,并将柳泉城并入东阳城南郭。从此,柳泉城之名在历史上不复存在。在柳泉城的西北,今东关的西南处,曾有一著名的泉池,泉水喷涌常年不断,它是荷花湾沟水的源泉之一,解放后尚存,其名亦曰“柳泉”。此古泉名当因源自西汉时的柳泉城,因为它离柳泉城不远,这一“柳泉”古名流传至今,也可印证当年的柳泉城就在此附近。

广固城,公元311年,前赵部将曹嶷攻占青州,因“临淄地平难守”,于尧王山东南三里另筑广固城。废临淄和广城,将两城合为一城,两县合为一县。州、郡、县三级政府皆治广固城。从此,临淄、广城被广固城所代替。广固城址,《水经注》云:“渑水(今北阳河)带城”。由此可知,渑水从广固城中间穿过。水西为内城,称小城。水东为外城,称大城。其城,南至今刘家村以北,北至今曹家村,西至今大郇村以东,东至今北西关。公元399年,慕容德攻伐广固,建南燕国,都广固城。青州广固城成为山东历史上唯一的京都。公元410年,东晋大将刘裕灭南燕,夷广固。广固城虽存世一百年,但它在青州历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犹如天空的流星,一划而过,瞬间而来,又瞬间消失。但它那耀眼的光辉却照亮了青州大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

东阳城,公元410年,东晋大将刘裕灭南燕,夷广固。东晋青州刺史羊穆之乃“……郭大夫相水土劝羊穆之筑东阳城”(于钦《齐乘》)。东阳城故址在今北关和王府商城一带。北至今尧王路南侧约20米处的东西一线;南至南阳河北岸,今有古城墙址;东至今王府东街西段150米处南北一线,即今城关医院东界向北一线;西至今驼山中路东约十米处南北一线;是为东阳城内城。并筑有西郭和南郭。东阳城是东晋、南朝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九个朝代七百余年间州、郡、县的治地所在,是青齐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有“青齐之都”、“三齐都会”之称。

青州府益都城,亦曰南阳城。其城址在南阳河以南,自东晋至北宋末为东阳城的南郭;金朝将南郭西扩筑成益都府城,俗称南阳城,是金元两朝山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元益王府所在,有王国之称;明洪武二年三月始,将金元土城墙甃以砖石,并将南阳城西北角的缺角部分西扩沿河筑城(详见拙作《青州东阳城考析》),同时在此筑西门(西北门)。明青州府是山东行省第一个省会。并有齐王府、汉王府、衡王府,是王国所在。青州府在洪武九年以前是山东行省省会。洪武二年四月以前曾代管北平府和真定府(《明史》)。明城墙根基北部、西部尚有许多遗存。东部城墙根基在今云门山路上;南部城墙根基在今凤凰路上。青州府城,因是省会,是一省之都。故在东、西、北三面设关隘,是为进出省城的关卡门户。北面的叫北关;东面的叫东关;西面的叫西关,后分为南西关和北西关。青州府益都城是明清时期的府、县治地,明初是省治地。青州府益都城基本上是在金元南阳城土城墙的根基上筑成的,故将青州府益都城和南阳城合并在一起,统称为青州府益都城或南阳城。

综上所述,已将清光绪《益都县图志》所记的青州五古城做了大致的概述,特别是对柳泉城、柳泉侯国的考证,是青州城区古城的重大发现。它是青州古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州古城的源头之一。所以,将清光绪《益都县图志》所定的五古城作为青州城区的五座古城,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青州城区的五古城是今天青州城的根,理应在古城的故址兴建标志性的建筑物以示纪念。特别是广城、柳泉城、广固城,它们是青州城的三大古国。它们在青州有过曾经的辉煌,是青州历史的光荣。它们积淀着丰厚而光辉灿烂的青州古文化底蕴,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把那段曾经被淹没的历史文化永载青州史册,以彪炳千秋,这是青州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最近正在新建的“青州古城博物馆”已经启动,把这一新博物馆选址在广城的故址,这是最好的选择,它标志着此处就是青州古城的所在地,它是青州古城之源,它就是著名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所记的“青州城”。若将青州城三大古国遗址营建成三大古国遗址文化旅游景点,既惠及民生,又将古国遗址文化传承下去,这将是对弘扬古青州历史文化做出的一大贡献。

青州城区范围内除上述五古城外,还有一座建筑规整精致的袖珍“旗城”。城址在今旗城路北侧,驼山路东侧,青州二中校址一带。始筑于清雍正八年(1730),是清朝廷八旗兵驻防城,是中央派出的军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五大军分区。但它不是国家法定的行政区划机构的治地,它也不是青州城的源头,青州城并非由旗城发展演变而来。清《益都县图志》亦未将其列入古城的范围。

青州府益都城的城郊,明清设有“三关”,即北关、东关、西关。最初是进出“省城”的门户关卡。每个关都有土圩子(俗称寨墙)。虽有圩子,但却不是城,关就是关,它是青州府城的附属部分。圩子的门叫圩子门或叫寨门,不叫城门。青州人也从来未把东关、西关叫做城。关于城郊的称谓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如:畿、野、郭﹙廓﹚、郛(垺)、郊区、城郊、里、附郭、厢、隅,明清称关,现在叫城关街道办事处。

二十一世纪初,青州古城在万年桥两端附近打造了一座“宋城”,这是青州市为繁荣青州,发展经济,开发旅游事业,惠及民生,造福青州人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为繁荣青州经济而打造的一个品牌。但是后人切不可误以为宋朝时的青州城就叫宋城。或误以为青州城区在历史上曾有个宋城。

鉴于青州城区有这么多古城,特别是还有三个古国,每一个古国都有自己光辉的历史,都有自己兴衰演变和消亡的沧桑文化史,都有一部丰厚灿烂的古青州文化史。这些古国、古城数千年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青州文化都积淀在这些古城中。为更好地挖掘青州古城历史文化,有必要成立“青州古城文化研究会”,专门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的探讨与研究。并且成为常设机构,代代相传,它将对挖掘、弘扬青州古城文化和发展文化青州事业,造福青州人民,必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若能为此创办自己的刊物,哪怕是不定期刊出,也是青州古城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

「谈青州」“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六、辟建“柳泉侯国、柳泉城遗址文化公园”以示纪念

(1)园址:在柳泉城故址,即今七里河村以北,东邢村将军路南侧,古驿道以东,即海岱路以东。在柳泉城遗址上兴建青州云门山云峡河旅游景区。

(2)名称:“柳泉城遗址文化公园”、“柳泉侯国游乐园”、“青州古国文化标志园”

(3)参考项目:①立石纪念:汉柳泉侯国遗址标志石刻,简介柳泉侯国概况。汉柳泉城遗址标志石刻,简介柳泉城概况。②立像纪念:柳泉侯国四位国王的铜塑像或石雕像,四位国王是:一代国王刘强;二代国王刘建;三代国王刘万年;四代国王刘永昌。③柳泉侯国疆域示意图 。④“柳泉八景”游览示意图。⑤兴建旅游景观设施。⑥立石保护古战道、古驿道遗存。这条古道遗存北起东邢村,自西北至东南蜿蜒经过七里河村,再东南穿过卢店村,至该村以南,大约六里长。它是上迄春秋战国,下至民国末年,时间长达2800余年,是中国至今保留时间最长的古战道、古驿道之遗存。它记忆着两千余年古青州的历史沧桑,它见证着这里就是柳泉侯国和柳泉城的所在地,更用事实证明它就是数千年的古战道、古驿道。应立石保护这段历史文化古迹。⑦立石保护古桥遗存。今七里河村南北大街北首这座柳溪(今称七里河)上的三孔护栏石拱桥,是两千多年古战道、古驿道上的古老桥梁,虽然重修了千百次,但至今尚存,它应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不但要立石纪念,还要好好保护,这是青州最古老的文化遗迹。⑧重修“柳泉”,恢复其千年的历史文化景观。⑨是否重建“白龙宫”和“观音堂”,恢复当年香火?恢复当年庙会?⑩整修柳溪(七里河)主要河段。上述项目仅供参考,若能建成这一古遗址文化公园,将是对青州历史的最大贡献,它将使被淹没的这段古青州文化史不再继续被淹没下去,使青州后代子孙永记这里曾是青州古国、古城的所在地。

( 文/孙凤瑛 摄影/闫玉新 一 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