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的人都有一套自我的审美体系,画画的人也是。 女子思索多半手托香腮、文人雅集多半饮酒对弈,超然物外多半江上泛舟,牛呢?不知是巧合还是本能,多半爱回头。 被骑的牛如此,被牵的牛也是如此。 自由放养的牛还是如此。 按照时间追溯,这头牛的原始范本,可看作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但最相似的,是李迪的《风雨归牧图》。 ▲ 唐 韩滉《五牛图》局部 ▲ 宋 李迪《风雨牧归图》局部 ▲ 宋 晁补之《老子骑牛图》 ▲ 明 张路《老子骑牛图》 清代画家杨晋,是王翚的入室弟子,他最擅长画牛,只是下面这三幅画中的构图和牛的姿态,是不是有点儿粘贴复制…… 而且,还能找到原始母本,是不是和南宋的这幅《平畴呼犊图》如出一辙? ▲ 南宋 佚名《平畴呼犊图》 这种百搭的造型,牵着的牛也同样适用! ▲ 唐 戴嵩《牧牛图》 ▲ 宋 李唐《春景牧牛图》 如果不是创作年代和作者都不同,这牛也许会被看作是同一个人所画,只不过换了不同的背景而已。 其实这种绘画中的“穿越”现象,从古至今都很常见。 如临摹或仿制前代画家的作品,同一题材不同作者及同一作者一稿多画的作品,以前人的名作作为母本进行创作的作品等,也许主题不同,构图的差距并不大。 ![]() ▲ 唐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 ▲ 宋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 ▲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 ▲ 宋 李公麟《丽人行》 ![]() ▲ 唐 裴宽《秋郊散牧图》 ![]() ▲ 元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 ▲ 五代 黄荃《苹婆山鸟图》 ![]() ▲ 宋 林椿《果熟来禽图》 ![]() ▲ 五代 董源《晴岚飞瀑图》 ![]() ▲ 五代 巨然《秋山问道图》 周文矩的《文苑图》和《琉璃堂人物图》,堪称是以自己的作品为母本进行二次创作的典范。 ![]() ▲ 五代 巨然《秋山问道图》 ![]() ▲ (传)五代 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局部 还有宋代画家夏永笔下的中国名楼。 楼阁界画,本来就以工整写实、造型准确为宗旨,略过楼阁主体,下面两幅画的构图与布景,也几乎完全一致。 ![]() ▲ 宋 夏永《滕王阁图》 ![]() ▲ 宋 夏永《岳阳楼图》 作为学画的基础,临摹是历代画家的必修课。 谢赫六法中的“传移模写”,说的就是临摹,讲求的是以古为师。 中国书画历来有摹古的传统,临摹功底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书画传统功力的一种,古人临摹,除了练习笔法,也为了展示自己精湛的临仿功底。 古往今来,历代大师都是从仿摹起步,并在临摹中寻找自己的出路,比如仇英、石涛、“四王”和张大千、吴湖帆都是一代摹写名家。 绘画中的模仿与创造,一直以来都是画家难以避开的话题。若只是一味传承、因循守旧,便很容易陷入古法的圈套,所以才有摹古不泥古,笔墨随时代的绘画主张,要以古为师,更要推陈出新,青出于蓝。 能在向古人学习的过程中,跳脱出古法的窠臼,穿越的轨迹可能会更加精彩。 有些风格上极为相似的画,除了仿摹,也有师承的原因,还有些时候,同样的题材,也总会因为程式化的结构布局而避不开雷同的画面呈现,比如根据典故轶事创作的诸多版本的《兰亭雅集》《虎溪三笑》《雪夜访戴》等画作。 ![]() ▲ 宋 李迪《风雨牧归图》 不论临还是摹,形神兼备始终都是衡量中国画的最高审美准则,一只以不变应万变的回头牛,却使画面的野趣横生、神韵毕现,可谓“牛”转乾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