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钱首相小泉 2021-01-16

一、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

二、病因

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肠道微生态和免疫等因素。其中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失衡所导致的炎症过程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三、临床表现

1. 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表现是反复发作的粘液脓血便,大便次数及血便程度反映病情的轻重,轻度患者仅有腹泻,部分直肠型患者可表现为便秘。

2. 腹痛:轻度患者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部分重症患者可以有全腹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3. 其他消化道症状:里急后重、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4.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5. 肠外表现:

(1)皮肤粘膜表现: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

2)关节损害:外周关节炎、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3眼部病变:虹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等。

4肝胆疾病:脂肪肝、PBC、胆石症等。

5血栓栓塞性疾病。

四、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肉眼可见有血、脓、黏液,急性期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培养无致病菌。

2)血液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轻中度贫血,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

3)免疫学检查:活动期可见IgG、IgM、IgA增高,以IgG增高最为多见。

2.肠镜检查

1)轻度溃结:轻度炎症表现为红斑,黏膜充血和血管纹理消失;

2)中度溃结:中度炎症表现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

3)重度溃结:重度炎症表现为黏膜自发性出血及溃疡。

3. 影像学检查

肠腔狭窄时如结肠镜无法通过,可应用钡剂灌肠检查、CT结肠成像检查显示结肠镜检查未及部位,CT应用会更广泛一些,可以看到肠壁增厚,长期反复 发作的病例可以看到结肠袋消失,呈铅管样改变。

4.粘膜病理检查:

1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急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即隐窝炎),乃至形成隐窝脓肿;

2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分支、出芽,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减少等;

3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

五、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的疑难疾病,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进行诊断。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一般是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

1. 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需要安排进一步检查;

2.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学特征者,可临床拟诊;

3.如再具备上述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以确诊;

4.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密切随访。

六、病情评估

1. 临床类型: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

2. 病情程度:分为轻度(腹泻每天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中度(介于轻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天6次以上,合并下列之一者:脉搏90次/分以上;体温37.8度以上,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的75%,血沉超过30mmH2O)。

3. 病变范围:分为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结肠炎(全结肠炎)。

4. 病情分期: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