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成为一个智慧的女人首先要静

 新用户18529405 2021-01-16
上个月的一天,一个朋友很晚给我电话,火急火燎,口不择言。说清楚才知道是第二天要办理一个业务,而身上的证件和财务文件都遍寻不到。电话里,她都快哭了。

我微微一叹,遂帮忙起了一卦,就回复叫她平静下来。然后心里默默数数。数到一百问题就能解决。她对我也非常信任,就试着静下心来。在电话那头,闭上眼睛,开始数数。

数不到50,那头她收到微信。家人问她家中的文件包为何没带。她细问之下,所需的材料证件都在,她一颗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

挂下千恩万谢的电话,

我不由得会心一笑:世人大多如此。

如果事情能够解决,心急又有何益;

如果事情不能解决,心急又有何益。

一,肃静能思,沉静能虑

静,能克服对治烦躁、焦躁、急躁。人,只有静下来,才能收敛纷乱的念头,才能聚焦需要思考的问题,才能得到宁静、专注与清明,才能更清晰、更敏锐地观现自然、社会、生活及自我的本性。

人生的不顺心,往往源于妄想执着,追求了错误的东西。有时我们苦苦的追寻,又执着放不下的事物,其实,往往也不是我们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寻的,往往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让心静下来,你才能看淡一切。静中,你才会反观自己,知道哪些行为还需要修正,哪些地方还需要精进,在静中让生命得到滋润,在自观中走向觉悟。让心静下来,你才能学会放下,你放下了,你的心也就静了,心不静,是你没有放下。

二,冷静能悟,平静能觉

“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

宇宙、人生的最深刻、深奥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才能体会、领悟到;

只有沉静下来,才能达到天人合一、道法合一的境界;

那些被纷纷扰扰的世俗搅得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都会昏昏沉沉、浑浑噩噩。

吕坤的话,把道家“守虚极,至静笃”的修炼境界,阐释得深刻而警醒,很耐人寻味。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以动之徐生?”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慢慢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就会沉淀,浊水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

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人,只有心静了,才能真正品味出生活的滋味、生命的品位,才能做主宰自己的生活。

正如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想要看到东西,点燃一根蜡烛的时候,就要阻止风对它的吹拂,无论是关闭门窗,不让外面的风吹进来,还是用手掌捧出一片平静,让摇曳的烛光沉静下来,从而让蜡烛的光亮,照亮黑暗。

正如在一泓湖水边,要想看清湖底的景象,例如自由自在地游动的鱼儿,翠绿的水草,五颜六色的鹅卵石等,只有让湖水的涟漪平静,只有拨去水面漂浮的落叶,才能让湖水显现出它澄澈、清明、亮丽、纯净的本色。

三,安静能养,禅静能修

佛家说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道家主张静观、静坐。呆若木鸡就是《庄子》里的一个寓言。讲的是斗鸡的故事。庄子认为,最厉害的鸡,就像木头做的那样安静、呆滞。

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只有我们真正静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出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道家是非常冷静客观的。老子的道是寂然的,道在静中,而万物自遵循道的法则生灭变化。所以他说,“清静为天下正”。

如同水一样,安静下来,才能沉淀下来,才能看清水里的东西。要把握万物的变化,更要从静中求,从静上下功夫。

道家的练心练气是静,儒家的修身养性也是静,佛家的六根清净更是静。

古人云:静能生百慧。人的智慧、美德、甚至是快乐和幸福,无不从清净的心里流出来。烦躁的心,就如同污浊的水,什么都看不清。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内心必然安静,因为只有静中才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才有真正的智慧。

人只有先得到了内心的安静,才能真正享受一切外在的福祉。否则,金钱、权利和名利,都只不过是枷锁和累赘。

古人推崇,静定修炼,可以使人转愚为智、转迷为悟、转妄为真、转凡为圣;古人教人于静中,要养出一个模样、一个风度、一个气象,就会不落凡俗,直超圣域。



四,禅静空间倡导的静,就是看透,从而不争。

静字,分开就是“青”和“争”。“青”意为长生,就是万色万物之始。青与争合,即为不争。不争就是静的本意。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容器,里面五味杂陈,包罗万象,所有的东西都在动。咱们可以想象一下水,清水动到一定程度就会浑浊,什么都看不到了。而停止动,一切都是清清楚楚的。高手就是看清,在静的状态下看清。只要静下来所有的事物一目了然。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看得透名利这一关,只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这一关,才是大休息。

世间芸芸众生,都在名利场中追逐,生命都在名利的争斗中消耗殆尽,能不为名利所困的又能有几人。名利是祸,万事都由名利而起;名利是灾,万恶也从名利始。能够看透名利的本质,虽算得上是觉悟者,但是只能算是小的休息歇止。

生与死也是人生的一大关,没有人不对生怀有向往,对死怀有恐惧。但是仔细想想,未生之前何来死的恐惧,死后与生前又有何区别?所以佛家认为万事皆空,生死轮回是天命所归,因此真正的大的休息歇止,是能参透生与死的界限,生死不惧,才是大的休息歇止。

五,禅静空间讲能静,但不能迷静,任何事过犹不及,贪嗔痴要不得。

谈空反被空迷,耽静多为静缚。

谈论空寂之道的人却反而受到空寂的迷惑;沉溺静境中的人却反而被静境束缚。

空是空寂之道,佛法说万法皆空,是让人们知道万事万物本无永恒的体性,一切终将消散,教人们不要执迷于万物之中,使身心不得自在。然而有人却谈空而又恋空,对空执着而不放弃,结果往往被空寂所迷惑。实际上是空的念头没有除去,仍是不空。

静是沉寂安静之所在,教人以静不是要躲到安静的地方,远离尘世不想不听,那么这样又是被静所束缚,因为静而动弹不得,这种静也非真静,因为身想安静,心却忙碌,内心不静。如果能在尘世中保持一分静的心境,处闹市而心自静,那么才是真正做到了静而不受束缚了。

所以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闹市。

躲进深山,充其量只是修行的过程,绝不是修行的结果。

六,禅静空间,就是带着大家在红尘中修行。

看着春风不喜,看着秋风不悲,

看着冬雪不叹,看着夏蝉不烦。

成年人总是很悲哀,用利益去决定选择,内心总有所求,所以得不见慧。如果有那么一刻可以接近静,静能的慧,那么放下企图心,放下计较,放下自私,反而会海阔天空。

思维决定世界。一切所谓创新,所谓灵感,所谓才华,并不是因我们而存在,只不过因为被遮挡,蒙蔽使我们的视觉狭隘,导致我们自以为拥有智慧梦想一直都在,他在等待你去完成。

万物生于静,归于静。宁静,是一种心灵的淡然。在起伏中前行,在平凡中饱满。一任春花秋月,千山暮雪,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皆能安之若素,处之淡然,一笑而过。宁静,是一方净土,不但能带来心灵的感念,更能让生命变得纯粹,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

所谓的高手是什么?高手就是能给你带来安静的感觉。不管他身处何种状态中。他不会浮躁,不会火急火燎,他的身上会传递一种靠谱的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成长不起来就是因为太过于依赖外界,没有静下来思考发挥内在的力量。或者说是自然的力量,因为每人都有本能的自然力量,只是没有被发掘出来,总是习惯性依赖外界的力量。殊不知自然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静了,自然就看清了,笑看花开,是一种宁静的喜悦,静赏花落,是一份随缘的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