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兰博2000 2021-01-17

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105篇文章

作为大唐帝国的首都,也作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唐长安城的城市建设规划吸收了历史上很多城市的建设经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造智慧的集大成者。

唐长安城规模宏大,据现在考古发掘和现存文献表明,唐长安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城周37.5公里,面积84万平方公里,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七倍,当之无愧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当我们现在去看唐长安城的时候,首先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两个字——规整。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整个长安城都是有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摆放在一起密密麻麻好像棋盘一样。难怪唐代诗人白居易会有这样的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我们现在是基本没有这种规划了,那么,唐长安城里的这些格子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些格子就是一个一个的坊。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聊聊唐长安城的城区规划原则——坊市制。

一、唐长安城的整体结构

在谈到唐长安城的坊市制规划原则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唐长安城的整体结构。

上一篇文章《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中我们讲到,唐长安城是承自隋大兴城。在城市整体结构上也基本上维持了隋大兴城的结构。唐长安城的整体结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三城,两县,两市和一百多坊

三城,指的就是皇帝居住的皇城,和国家行政机关办公的宫城以及城市外部范围的外郭城三层城市的结构。这个三城结构在《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中有着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两县,指的是长安县和万年县。唐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作为中轴线。朱雀大街北起皇城南门朱雀门,南到外郭城南门明德门,总长达5000多米,宽度达到150米。以朱雀大街为分界线,东边半个城属于万年县管辖,西边半个城属于长安县管辖。《长安志图》记载:“坊市总一百一十一区,万年、长安以朱雀街为界,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万年县领之; 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领之。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两市指的是东市和西市。市就是市场的意思。唐代长安城设有东西两市,各自占了两个坊的地方。东市和西市以朱雀大街为轴对称,各自离朱雀大街都隔三条街。东西两市是长安城最为繁盛的商业中心,根据《长安志》记载:“四方奇珍皆所积聚。”是唐朝购物SHOPPING的首选。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一百多坊说的就是长安城里的一百多个坊。坊是长安城城市管理的基层单位,长安城南北有11条大街,东西有14条大街,这25条大街将长安城分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就是一个坊。至于长安城到底有多少坊,这个说法不一,有说108坊的,有说109坊的,有说110坊的,其实是根据唐代不同时期长安城建筑的多少以及格局变化,坊的数量都会发生变化。基本上自唐玄宗开元时期修建了兴庆宫以后,长安城基本保持了109坊的构造。

说完了长安城的基本构造,下面我们来讲讲长安城地图上这一个个小格子,也就是坊和市。唐代长安城将坊和市区分管理的制度也就被后人称为“坊市制”。

二、坊:唐长安城的居民区

坊是唐长安城的城市居住组织的基本单位,这个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其实这个单位一直都有,先秦时期称作“里”,到了隋代正式叫做坊。其实,坊除了是一种居住单位,还是一种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

坊的造型基本上就是如下面所示。每个坊的四面都建有坊墙,只在东南西北四面各开一个门。而朱雀大街两列的四列小坊,是只开东西坊门的。原因是当时的风水学说认为,这四列坊在宫城南面,如果要是南北开门容易把宫城的“龙气”给散掉。《长安志图》记载:“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每坊皆开四门,中有十字街,四出趣门;皇城之南东西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周礼》王城九达之制,其九坊但开东西二门,中有横街而已,盖以在宫城正南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一般居住在坊内的住户,如果不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或者坊内已经没地方开门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在坊墙上开门向街的。无论多大的官想回家都得走坊门。每个坊都有专门的坊正,管着坊门开关的钥匙。坊门早晚都要定时开闭,以击鼓六百下为信号,听到鼓声就得赶紧开门或者关门。这样一来,晚上鼓声响完,所有坊门关闭,那大街上也就没啥人了。所以有一句诗这样说:“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室有月。” 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坊里面一般都有十字形的街道,将一个坊分成了四个区,而这四个区之内又有一些小巷穿插在各户的周围这些小巷就称作“曲”。比如《太平广记》中就记载:“妓中有铮铮者,多在南曲,中曲其循墙,一曲卑屑妓所居,颇为二曲轻斥之。”就是说当时最好的名妓都在平康坊南曲住,这个南曲就是南边的小巷。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平康坊南曲地形

那说了这么多,一个坊大概是多大呢?其实坊和坊还是不一样的,这就跟咱们现在一样,高档社区和普通社区肯定面积是有区别的。根据《长安志图》记载,大概有五种不同尺寸的坊。朱雀大街两侧东西第一列各9个坊,每个坊东西350步,南北325步。第二列各9个坊,东西450步,南北325步。第三第四第五列东西各650步,南北325步。皇城南北六坊,东西650步,南北550步。宫城南北六坊,东西650步,南北400步。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随着唐朝宫殿营建的进行,大明宫和兴庆宫的相继建成,整个长安城的政治中心由原来的位于中轴线上的太极宫,转移到偏东方向的大明宫和兴庆宫。由于政治中心发生了变化,导致长安城原有的东西轴对称结构出现了东移的现象。使得整个长安城出现了“东贵西庶,南虚北实”的情况。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所谓东贵西庶,指的就是由于皇帝居住的地方东移,导致王公贵族的宅邸纷纷往皇帝跟前凑,这就导致了东边兴庆宫附近居住的大部分为王公官员的宅院,而西边剩下的大多是普通老百姓。

而南虚北实指的是居住密度。《长安志图》中记载:“自朱雀门街南第六横街以南,率无居人地宅。”“自兴善寺以南四坊,东西尽郭,虽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就是说朱雀大街第六横街以南没啥人住,兴善寺南边都有人种上地了都。可见南边住宅密度是偏低的。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出在城市规划上,长安城的规划整体来说,将市场和官员办公的地方都规划在了城市北半边方向,这就导致老百姓无论是出门上班,还是去东西二市做个小生意,都有着在城北居住的客观需求。如果住的太靠南,每天出门确实是个问题。用现在话来说,南边配套不够,所以居住密度比较低。

坊市坊市,说完了坊,下面我们再说说市。

三、市:唐长安城的商业区

前面说了,坊是住宅区,市就是商业区了。也就是说,坊区内是没有商店的,市场中是没有住宅的。

长安城里主要有东西二市,根据《唐两京城坊考》中记载,东西二市建立可以追溯到隋朝:“西京长安,隋设都会、利人二市。”东市也就是隋朝的都会市,地方占了两个坊,东西南北各600步,四面都有开门,市场中有一百二十行,店铺林立。西市即隋朝的利人市,格局跟东市差不太多,《长安志图》说西市“四方奇珍皆所积聚”,“市内店肆如东市”,看来东市西市基本格局差不多,都是封闭型的市场,四面有围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门。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东西二市的格局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两市面积差不多,布局也基本类似。两市中都有两条平行的东西和南北大街,四条主干道路将整个市场分为九宫格结构。其中有很多店铺,百业兴旺。

其实,除了东西二市,还有一个南市也叫中市,是在唐高宗时期建立的。《长安志》中记载高宗时期在安善坊和大业坊建立中市署,“领口马牛驴之肆”,也就是主要买卖牲口的。但是,由于南市的地方是在长安南城,住的人不多,为了买卖个牲口专门跑一趟也不值当的,“然己偏处京城之南,交易者不便”。最后到了武则天时期干脆改成了军队训练场了。

看来,南市没有了,想消费还是得去东西市,那既然想买点啥就得去东西市,所以后来我们“买东西”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在唐代,官方对于商业的管控还是比较严格的,为了保障交易秩序,唐代政府出台了很多法令。

首先是对市的建立,就有专门的要求。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中宗下旨:“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也就是说,州县的治所都是可以设立市场的,这主要是基于城市规模的考虑,只有城市到了一定规模,才允许设立官方统一市场。

其次是对市的开放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唐六典》中规定:“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三百声而众以散。”意思就是说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日落前七刻击钲(一种乐器,长得像摘下来的编钟)三百声关市。这么看来,东西两市主要是在下午开门。

为了便于管理市场,专门在市场设立了市门监。如果没有按时开关门,按照《唐律疏议》所载:“若擅开闭者,各加越罪二等”。此外,如果有人不走门,翻墙头进入市场,要被处以杖七十的处罚。

再次是对交易公平的管理。《唐六典》中规定“建标立候,陈肆辨物”,意思是所有商品都必须树立标签明码标价,防止欺诈。同类的商品要尽可能安排在一起。便于交易和管理。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虽然前面说了,东市西市格局基本差不多,但是他们的定位还是存在区别的。这其实是由唐代城市居住格局的改变所决定的。前面我们提到,长安城居住的格局是“东贵西庶,南虚北实”。所以,王公贵族基本上居住在东边,普通老百姓居住在西边,这就导致了在西边的长安县的人口要远远多于东边的万年县,也引起西市和东市出现了不同的定位。

《长安志》记载:“万年县户口减于长安,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由是商贾所凑,多归西市。”这就是说西市周边流动人口比较多,所以这里人口稠密,商贾云集。而相比之下,东市可能在客流量方面就差点了,但是因为东市周围居住的都是官宦人家,所以东市的商品应该要比西市的商品奢侈。

一句话概括,西市比东市流量大,东市比西市档次高。他俩大概就相当于万达和SKP的区别吧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长安城怎么这么多格子?

后来,随着长安城中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东西二市的地盘也逐渐捉襟见肘了。所以东西二市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展到了临近的坊,其中东市西北边的崇仁坊,和西市东北边的延寿坊甚至出现了夜市,比东西二市更加热闹。《长安志》中载崇仁坊:“工商辐凑,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夜市的出现其实也标志着唐代坊市制管理的日渐宽松。坊市制发展到唐中晚期时,其封闭束缚的缺点越来越跟不上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坊墙上直接临街开门做买卖,不再统一跑到东西二市开店,这种现象称作“侵街”。而日益增长的侵街现象也反映了政府无力对城市进行严格管控的事实。在此消彼长之下,坊市制名存实亡,最终到了北宋被街市制所取代。


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制,其核心是以相对封闭的坊市,将城市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在一定区域内加以限制。无论是坊中定时开启和关闭的坊门,还是市中交易管理的诸多规则,都体现了唐代政府对于城市民众进行绝对统治和人身管理的需求,看起来似乎封闭而保守,但是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然而,官方的管理规则与老百姓的主观选择总是存在一些差异,而城市居民的居住和商业选择也体现出了对于规则边界的不断探索。无论是“东贵西庶、南虚北实”城市居住格局,还是东西二市对于市场门墙范围的突破,无不体现着城市居民的主观选择对于管理规则的突破,体现出坊市制管理规则的局限性。

其实,管理制度本身是中性的,管理者创立管理制度时往往带有好的目的,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坊市制这种管理制度由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最终走向淘汰。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城市规划的界限,时代的潮流滚滚而来,最终在唐末五代时期冲垮了坊市制的藩篱。新的城市管理制度——街市制也随之应运而生。

然而,当我们现在回看唐代的坊市时,我们仍然会从整齐划一、星罗棋布的坊市感受到一种庄重严谨的美感,这也是唐长安城的坊市穿越千年,至今仍然让我们感到震撼的原因所在吧。


参考文献

1、《唐代长安两市研究》 芦蕊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唐长安城市审美气象研究》 吕宁兴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唐代长安城内市民家庭与坊市的关系》 张娜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隋唐长安城格局、遗存及标识》 王美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隋唐五代坊市制与城市社会管理》 冯兵 黄俊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

6、《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 冯兵 学习与实践 2016年第4期

7、《(隋大兴)唐长安城坊内的道路》 贺从容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二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