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好洛宁故事之饮食文化篇——洛宁杂菜汤

 大美洛宁 2021-01-17

洛宁地处豫西山区,“七山二塬一分川”,传统上属旱塬区。无江南水乡之丰饶,无天府之国之佳肴,丰年或可稍有余裕,平收则仅能勉强自给,早年更无菜系或名吃之传。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甘薯之父” 陈振龙冒死从海外带回一根藤,因此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在清朝时,甘薯(红薯)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甘薯的引进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甘薯耐旱,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东宋、杨坡、河底、王村等乡是洛宁甘薯的主产区,该地农民既有种植、加工习惯,也有加工技艺,粉条、粉面年产量在100万公斤以上。每年冬季仅王范集日上市约百余家,排一华里之长。正是粉条的出现,洛宁人就地取材才形成了蒸肉和杂菜汤,两种洛宁独创与众不同风味的地方名吃。

相传,清雍正年间,河南知府张汉在任期间,对洛阳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他曾着力对这里的文物古迹进行考证和保护。一次,张汉到永宁(今洛宁)微服私访,探寻“洛出书处”,考察崤函古道的临泉驿,当他来到官庄塬时,已是晌午时分,饥渴难耐,只好到一户黄姓人家用饭。黄姓人看到这一主一仆装束打扮的不是常人,就连忙拉着媳妇到灶火(厨房)备饭,可没想到家里早已没有米面,只有年关买的半袋粉条和集日买回的一点豆腐。光凭这点东西能做啥饭?黄氏夫妇急得挠头抓腮,出了一身急汗。后来,还是黄家媳妇灵机一动,强做无米之炊。她先把锅烧热,再用家里仅有的一点脂油在锅底抹了几下,放进一点葱花,炝了一下,加水烧开,再从包单里拽出几撮粉条、切了几片豆腐放进去翻动了几下,焖了一会儿,出锅时放了点盐、芫荽和花椒面。不大一会,两碗稠乎乎的粉条汤已做好端了上来。张知府二人饥不择食,吃完后问是啥菜,黄姓男子一时也不上话;黄姓媳妇耳聋,只听问“咋”?聋子会编曲,竟顺口胡答,说“杂菜!”。黄姓男子气得瞪了媳妇一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知府答谢了黄姓人,起身离开。

过了一段时间,永宁县令沈育到河南府(府治洛阳)述职,同张知府聊天。张知府说起永宁官庄杂菜之事,沈县令也不知是什么名堂。回永宁后立即带上厨师到官庄塬寻访“杂菜”。最后寻到黄家,黄姓人谈了当天的情景。厨师回县衙后,按照官庄黄姓的说法做起了杂菜。不过,县衙大厨改用大骨熬汤,同时多放了点猪血及佐料葱姜蒜,县令吃后觉得味道不错。以后县令的厨师去帮县佐、城内绅士家过红白喜事做起了“杂菜汤”,普遍感觉粉条柔软,汤鲜可口。因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一时民间厨师竞相效仿,尤其是遇上婚丧嫁娶红白大事,各个乡村总爱做一大锅杂菜汤来招待客人。

如今洛宁老城老郑杂菜汤、王范张三成、赵海涛大锅杂菜汤,坞东张少辉的单锅杂菜汤每天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洛宁杂菜汤成为洛宁传统饮食不可缺少的一个品种,也越来越被外地客人所喜爱。
王嘉飞作品集锦
责任
年味
大总管
风雨故交
那年——1938
教泽光辉映河洛
我读《洛宁史话》
将星闪烁映国杰
请您到洛宁来喝汤
洛宁王范街地名简考
共和国英烈李翔梧家事
永宁王范普通寺塔林谩忆
朋友——你可曾想起了他们
史海钩沉——洛宁王范轶事
王嘉飞——肝肠寸断悼宗明
母爱——一部永远写不尽的书
不尽的思念——忆杨守智先生
不能忘却的记忆——王范街印象
老街往事之一——桑树底下吃肉香

史话洛宁第一日本留学生——王范李庭彩

寻找黄埔军校7分校洛宁籍抗战老兵及后人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之子李郑生教授回乡义诊
讲好洛宁故事之饮食文化篇——凉粉牛肉丸子汤
讲好洛宁故事之——饮食文化篇 话说洛宁韩家粉坊
不该被遗忘的中国军人——史料记录的洛宁王范抗战英烈
洛宁沙梨王大哥李希贤——话说金珠果的前世今生
植根河洛,梨园苦耕结硕果 光照竹乡,平易近人启后昆——记族兄王照吉先生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杂志上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