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正邪论”

 昵称48087789 2021-01-17

中医学认为,“正”就是正气,“邪”就是邪气。从自然气候而言,“正”是指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邪”则是指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六气在一年中的运行,是“行有次,止有位”,即有序、按时来去。以风气为例,如风温之气出现在春天,就属于正气,如出现在冬季,冬行春令,甚至桃李反花,那风温之气就是一种邪气了,所谓“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就人体而言,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谓之正气;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中医学往往从人体不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失调的表现来推求病因邪气,所谓“审证求因”。当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处于自调状态时,亦即正气居于主导地位时,则健康无病。反之,邪气偏胜,人体不能适应内外变化时,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当邪气盛实,居于主导地位时,就会发生疾病。所谓“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素问·五运行人论》) 。

正邪论的主要内容:

1.邪气的种类:凡属于扰乱、破坏人体自调状态的各种因素,中医学皆谓之邪气,所谓“风寒署湿、饥饱劳役皆是邪也,非唯鬼毒疫疠也”(《素问·藏气法时论》)。因此,邪气既包括外来的六浮、疫疠、外伤、中毒等,也包括精神情志的伤害以及气血失常产生的“内生之邪”。兹简述如下:

(1)六淫、疫疠:中医把“六淫”作为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疫疠”则是指引起发病急重,具有明显传染和流行特点,甚至造成大量死亡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病因。“疫疠”与气候的反常变化有关。

(2)饮食失节:饮食为人体后天生化之源。因此,饮食失常就会成为重要的病因,饮食失常主要包括饮食的过饱、过饥、偏嗜和不洁等,由于五味入胃各归所喜,偏嗜一味就会伤及五脏,所谓“五味之所伤”,引起整个饮食结构的失调。

(3)情志失常:中医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来概括情志变化。“七情”本为人之常情,但是失其常度,如过于强烈、突暴、持久,超出人的自调能力时,就会引起气机的失常引发疾病或诱发疾病。七情是在五脏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分属五脏,各有所归,具体而言是:怒伤肝,喜伤心,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

(4)劳逸过度:过劳和过逸都会成为疾病病因,所谓“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肾,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内经》特别重视房劳伤肾,认为会影响健康和寿命。

(5)意外伤害:如跌仆、金刃、虫兽、溺水、窒息、烧伤、冻伤等。

(6)中毒:包括通过吸入、饮食、接触、注射、照射有害气体、饮食、药物、毒品、污水、粉尘等。

(7)遗传因素:如遗传病。

(8)地址因素:如地方病。

(9)继发病因:中医认为,某些代谢产物的潴留和蓄积,如瘀血、痰饮等,也会成为病因。

2.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正气,是指人体自身所具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包括适应、防御、抗邪、代偿、修复等方面的自调自复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是指人体的阳气和卫气。“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但是,由于气生于精,人体的卫外调控能力有赖于阴精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内经》还提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医学十分强调内因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但是,中医并不把正气强弱视为是否发病的惟一决定因素,当在传染病大流行时,疫疠之邪就会成为病因和发病的决定因素。对于疫疠致病中医还强调防止传染的重要性。

此内容由凤凰新闻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