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部分:多样与繁荣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社会生产力再一次解放。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秩序的调整,美术与社会的连接机制在多层面上显现出可能性,价值观念与社会文化心理均呈现出多样性。此时期美术具有多样化视野,并随着都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艺术家将更多目光投注于都市化条件下人的境遇,他们以深刻的人文关怀聚焦敏感现实、小人物命运,现实主义绘画的价值定位从这一时期起逐渐向大众文化靠拢,当下的艺术标准与社会文化心理相为契合。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当代中国美术在宏观视野下追求思想内涵与艺术语言的求新求变,反映出新的繁荣图景。在宽松的艺术生态氛围中,抽象、表现、实验等新的艺术表达,富有个性探索价值,不同性质的作品获得了生存和长足发展的空间。艺术家从传统艺术资源中挖掘出新的可能,将之与当代视觉经验进行结合与转化。纯形式表现的抽象艺术强调对色彩、笔触和形象的自由表达,彰显了纯化语言的学院艺术精神。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的表现性绘画体现了艺术家鲜明的个性和饱满的情感。实验水墨、当代水墨等,作为中国画内部分离而出的新概念,强调视觉张力,充分折射出现代探索意识与变革精神。新的艺术媒材不断拓展,模糊了传统的画种分类,综合材料的自由运用不断开展。此时期的艺术家,或以冷静中性的视角呈现外部世界,追求艺术与生活的接近,或直接而真实地表现个人经验,注重自我情感与内心体验。在语言上,艺术家们从古今中外各种艺术资源中获得灵感,个性化的风格得以彰显与确立,令当代的中国美术绽放异彩。(上述文字节录于展览说明)  1·展望《坐着的女孩》1990
 2·张敏杰《城墙上下的舞蹈》1992
 3·刘小东《盲人行》1995
 4·韩国臻《鲁迅先生小像》1997
 5·卢禹舜《天地八荒》1998
 6·陈平《梦底家山》1998
 7·冯远《世纪智者》1999
 8·张桂铭《花鸟》1999
 9·姜宝林《寂》2001
 10·树德《叠翠》2004
 11·段建伟《板材》2004
 12·贺昆《收获的土地》2004
 13·刘大顺、姜晓梅《无题》2004
 14·刘庆和《穿心》2006
 15·庞均《黄色的点、线、面》2006
 16·龙力游《早迎春风》2007
 17·徐晓燕《开发》2006
 18·俞红《她—80后女作家》(局部)2007
 19·王克举《太行九曲》2007
 20·洪凌《醉颜》2008
 21·邵亚川《废墟下的光亮》2008
 22·陆庆龙《兄弟》2009
 23·唐勇力《新中国诞生》(局部)2009
 24·吴为山《白石老人》
 25·
 26·
 27·柳青《13号线·2011》2011
 28·研究
 29·回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