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治疗甲状腺功能衰退症

 中医陈孝和 2021-08-26

今天一位听友找我咨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之前有过几例治疗的经历,效果有好有坏,今天来看一下中医上是如何认识和治疗这个病的。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首先是个西医上的病名,西医上是这么解释的:由多种原因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基础代谢率和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为主要表现,其表现为畏寒、乏力、嗜睡、食欲减退、手足肿胀感、记忆力减退、少汗、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僵硬、便秘,女性月经紊乱或月经过多、不孕,或见表情呆滞、精神抑郁、反应迟钝、语速减慢、声音嘶哑、听力障碍、面色苍白、轻度贫血、颜面和(或)眼睑水肿、唇厚舌大、常有齿痕、皮肤干燥、粗糙、脱皮屑、皮肤温度低、黏液性水肿、手脚掌皮肤可呈姜黄,或见毛发稀疏干燥、、肌肉收缩与松弛均缓慢、心率缓慢,常可伴有心血管、消化、呼吸、精神神经等多系统的损害。

甲减并无对应中医名,现多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中医“瘿劳”“虚劳”“虚损”“痰饮”“水肿”等范畴。

这个病的病因比较多,现在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个人来说重在于脾肾,但与肺肝心都有关联,下面咱们来看一下。

从脾论治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化生之源。脾居中焦,运化水谷与水湿,灌溉心肝肺肾,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及筋肉,调节全身水液输布。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难以转运,则食欲不振,便秘,倦怠,消瘦,乏力,形寒肢冷;脾失生血、统血,则面白舌淡,全身乏力,月经不调等。

个人认为,甲减的第一个病因是脾胃虚弱、中阳不足所致,而脾虚是各种虚证发病之关键因素。不管是否因情志不遂、禀赋不足、外邪侵袭等因素诱发,最终都会影响到脾胃。《脾胃论》 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另外气血亏虚也可导致甲减,可用十全大补汤以益气健脾。所以治疗上,可用真武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等益气健脾,行气利水。

常用药物如黄芪、人参、白术、茯苓、茯苓皮、附子、桂枝、芍药、干姜、车前子、大腹皮、厚朴、苍术、泽泻、陈皮等。

从肾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主一身阴阳。《傅青主女科·妊娠》 谓:“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

肾中精气可促进生长发育,肾精亏虚,则毛发稀疏干燥,肌肉收缩与松弛均缓慢;肾主气化,水液输布周身濡养脏腑组织,水液代谢平衡,肾阳虚,气化无力,则全身水肿,少汗,手足肿胀感;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本,两者相互为用,滋养、濡润、温煦、推动全身脏腑组织,肾阴阳俱虚,则腰膝酸软、冷痛,不孕等。

甲减的第二个致病机制是肾阳虚,肾中元阳衰微,阳气不运,气化失司,开阖不利,以致水湿、痰浊、瘀血等阴邪留滞,故而发病。多用二仙汤加减治疗甲减。

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巴戟天、淫洋藿、鹿角胶、肉苁蓉、仙茅等。

从肝论治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藏血生血,且开窍于目。《血证论》 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调理冲任等。肝失疏泄,气血津液温煦濡养功能减退,则乏力、畏寒、嗜睡、少汗、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皮肤温度低、皮肤干燥、粗糙、脱皮屑、毛发稀疏干燥;

肝失疏泄,筋膜失养,则关节疼痛、肌肉僵硬;肝泄不及,情志失调,则表情呆滞、精神抑郁;肝藏血,肝失疏泄,气血生化不足,冲任失调,则轻度贫血,月经紊乱或月经过多、不孕。

肝郁不舒是甲减的第三个致病机制,并且情志失调会加重病患,临床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四逆散以疏肝解郁。

综合来看情志不遂、肝郁及脾是甲减初期的主要病机,肝郁及脾,脾气虚日久致脾阳虚是甲减中期的主要病机。

常用药物如柴胡、白芍、郁金、香附、川芎、陈皮、青皮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