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新用户99567270 2021-01-18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刘姥姥又老又丑又穷,但却是红楼梦里人气很高的人物。

尤其是近现代,贵族早已土崩瓦解,知识分子的风骨也不复存在。红楼梦里的大部分人物,似乎都远离了我们。

唯有刘姥姥,她卑微粗俗但不失聪慧,圆滑现实但依旧保有善良。她的生存之道,令广大社畜大受启发。尤其是从道德层面,她是个被豁免的角色。救助巧姐,令其所得恩惠皆有合理性。

这样一个角色,从各方面都满足了劳苦大众的期望和需求。

关于她的生存智慧,文章很多,卓语就不写了。我们来看看刘姥姥给贾府众人带来的震动,在这场特殊的亲戚交往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行为。

刘姥姥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众生百态,也照出了贾府很多隐秘的人情事故。而这,才是曹雪芹创作刘姥姥的本意!

大观园呈现大规模的集体游园,涉及到贾府上下各色人群,多年来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元春省亲,另一次是刘姥姥来访。

这个安排其中大有深意。别看刘姥姥卑微之极,作者却要让她来上演另一种贵妃省亲,是农妇版、滑稽版、接地气版的。

对很多参与者而言,卸掉了伪装后,恰恰也就成了真实版。

01 贾母

通过刘姥姥,谁被刻画得最丰满、最成功呢?是贾母。

贾母在书中很特殊,她地位最高,资历最老。而本书的主体是一群青春女子,以她们的视角看到的贾母,不可能完整。

刘姥姥跟贾母几乎同岁。两个老人一贫一富,看似生活完全不同,但经历过的冷暖曲折却一样多。

所谓历尽浮生,遍看沧桑,修成千人人精,那就是说的贾母和刘姥姥。

在医疗不普及、科技低下的时代,要活到她们的年龄,绝不能仅靠命,而是必须具备高度智慧。

我们现在的老龄化,是靠药物、手术和庞大的社会服务支撑出来的。规避了天然淘汰,年龄就成了虚妄的数字,很多人越老越无用。

但在那个时代,每一圈年轮都玩不得虚的,都经历了严酷的考验。没什么外力可借助,全靠自己修炼出来。

于是,老人常常会活出奇迹,活出异于常人的通透。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刘姥姥进入贾府,人人她都不认识。但只需一眼,她能把对方的身份定位个八九不离十,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还有更神的,她随口编两个故事,竟然全是箴言,把贾府最核心的机密都暗藏里面了。(卓语会另发文解析)

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答案在贾母那句话里:

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一见。

贾母此前没见过刘姥姥,凭什么断定她是个“积古的老人家”,而不是地痞,不是泼妇呢?

刘姥姥本是个老寡妇,没丈夫、没子嗣,田产稀薄,几乎没任何生存保障。世代乡下人,真是一无所有,想攀个亲戚都不是自家的。

这么个吃干饭的,要靠个穷女婿过日子,哪儿有那么容易。要看多少脸色啊!

然而现实是,她女婿办不成的事,她却能办成。

贾母不需要了解很多,只要知道人物关系,知道刘姥姥上次战绩,就能断定:她一定有几把刷子。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刘姥姥一大把年纪,还在为家人生计奔走,贾母自己又何尝不是?

不要以为贾母只会养尊处优,其实她是旧贵族的一把遮雨伞。贾府不断地接受安置没落家族,这就是明证。有贾母在,贾家几房才勉强共进退,看上去还是个宗族。她一旦不在,贾家马上散摊。

刘姥姥累在身,贾母累在心。在男权社会里,她们的生命周期战胜了大部分男性,这其中的辛酸与豁达,人莫能知。

所以她俩不等见面,彼此就已神交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姥姥的故事,并不真正为写刘姥姥,而是贾母的正本

通过她,读者才能看到全面的贾母,她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老祖宗,更是一个审时度势、久经沙场的人生战将。与此同时,还是个游戏神通的人间精灵。

因为刘姥姥所能,贾母皆能。而贾母所能,刘姥姥却未必。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我们来简单总结下,曹雪芹刻画了贾母的哪些特色:

1、高超的识人之术,圆滑的社交手段。

上面已经解析,不再累述。

2、怜老惜贫,本性善良。

这一点也无需多解释,读者都会感受到。

在前80回里,刘姥姥两次进贾府。第一次是胆战心惊、忍辱纳垢的状态,最后强死赖活得到二十两银子的资助。

第二次就完全不同了。按她自己说的:

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过的,都经验了。难得老太太和姑奶奶并那些小姐们,连各房里的姑娘们,都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

她能登堂入室,能享受客人待遇,能得到众人照看,最后还能满载而归。所有这一切全靠贾母!有了贾母的庇护提携,刘姥姥才能翻身农奴把歌唱。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3、和光同尘,真正的贵族精神。

这是贾母最核心、最难得,也是最令人欣赏的品质。

贵族不仅是一种地位和头衔,更意味着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因为富是指物质,贵是指精神。没有高规格的精神世界,就配不上贵族头衔。

贾母的性格非常圆融,没有过激的方面,海纳百川。她能够接受各种类型的人物,无论世故的还是清高的,无论张扬的还是低调的,她都能发掘她们的美丽。

无论贫富贵贱,她都能打交道,这点尤为难得!要知道在当时社会,高阶级理所当然的打压低阶级,像贾母这种身份,着实没必要走亲民路线。

所谓阶级森严,不是简单的口号。不同阶级待遇不同,连行走的路、站的地砖都各不相同。贾母带着刘姥姥逛来逛去,其实颇有不便,甚至有僭越之嫌。

比如大观园就有专属性。家庙栊翠庵性质更特殊,非皇家事宜、重大典仪根本不应启用。更不要说接待乡下老婆子的酒后造访。

妙玉确实孤傲,但如果没有点原因,她也不会甩脸色。当代读者对妙玉的理解,颇多偏执错误。详见《从栊翠庵原型,到清朝家庙文化,看世人如何误读妙玉

以妙玉的身份和职责,对刘姥姥不屑并不为过。而这从侧面,更强化凸现出贾母的人格光辉。

王熙凤也有善良的一面,但刘姥姥前后两次不同的经历,证明贾母更博大、宽容、平等。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当今社会把平等列为美德,能做到的人依然很少。而当时社会反对平等,贾母却从不画地为牢,固化自己的地位,可见其天性里的旷达透彻。

写到这里,插个题外话:每次提到史家,文章下都有一堆反对意见。很多读者坚持认为史家又败落又虐待儿童,见我说史家宽松有爱,大惑不解。

我的结论当然有很多依据,最最重要的就是贾母,她是史家最显著的作品。这样一个顶级大boss,偏偏不能代表史家风格,这可能吗?你要是曹雪芹就这样创作吗?

史家祖上是尚书令(即宰相),是文臣的顶端,又是开国功勋。历史上对应的是张良、刘伯温之流的人物,无智焉得其位?

就像普罗大众都认为黛玉刻薄小性一样,对史家的误解,也是困于表象。尤其是从宝姐姐、袭人口中传出的信息,能是真相吗?

按照如今的说法,贵族精神一要有文化的教养,二是对社会的担当,三是自由的灵魂。

对比这些内容,四大家族里,其实只有史家堪称贵族。贾母的文化、见识、情趣都来自史家。最关键是她的灵魂,不受那个时代的桎梏,绝对非同一般!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4、隔山打牛,敲山震虎。

这最后一点,画风就转折了。

拥有高级智慧的人,做事绝对不是单一的目的,甚至也不能简单的归于善或恶,而是兼具多个方面,既能利人也能利己。

接待刘姥姥,更深一层的目的是:给王夫人煞煞气,给薛家递上一面镜子。

刘姥姥是王家的亲戚。我们带入角色去感受下,嫁到婆家的媳妇,娘家八百年前的穷亲戚追到这里讨饭,你心里会舒服吗?在婆家人面前,不要面子的吗?

本来一句话就能打发走,贾母偏要让她登堂入室,刘姥姥又偏会耍宝卖乖,出尽洋相。

假如王家本身清贵,那倒无妨。可事实偏偏是:王家在贾、史、林、李等众家族面前,就是大字不识的莽夫,政治暴发户。薛家就更不用说了。

矮子面前不能说短。王薛两家原本就抹不去粗俗的标签,如今弄个粗俗透顶的亲戚拼命表演,这滋味可想而知。

想深入了解贾府贵妇门第,参看《从豪门媳妇的出身,看到贾府里最隐秘的矛盾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也许有读者会说:贾母这么做,岂不是有点损?

不!你必须先弄明白前因后果。随着元春封妃、王家升官,王夫人逐渐有胆量跟贾母抗衡,私下已做了很多小动作。薛家更是上窜下跳,逼婚宝玉。

宝黛钗的背景故事,详见《文学史的千古奇葩:插足男主,逼死女主,却成淑女典范梦中女神

宝黛钗三角关系转折于36回,刘姥姥二进贾府发生在第40回,紧连其后。通过这场社交,贾母又一次跟薛家暗中过招,彼此都在窥探对方的态度。

薛家初来贾府,贾母真心诚意以亲戚待之,处处给足面子。那时候她经常当众夸宝钗,宝钗也各种巴结贾母。但到了这个时期,一切都变样了。

贾母不仅不夸宝钗了,而且借着游园的机会,大大贬损了宝钗一番。

大家走到每个地方都赞叹不已,贾母都自豪不已,唯独到了蘅芜苑,景色萧条、房舍阴冷。贾母又皱眉又感叹,各种批评,连“住马棚”的粗话都拿出来了。

试想,以贾母之尊,哪儿需要跟刘姥姥炫耀。前面的自豪,与后面对蘅芜苑的不入眼,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贾母故意的。

贾母在蘅芜苑评点半天,期间发问,都是凤姐薛姨妈回答。从始至终,宝钗没有一句话,也没一个动作,仿佛没出镜似的。这还是当初八面玲珑、巧舌讨好的宝钗吗?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不仅在蘅芜苑,整个刘姥姥来访期间,每个人都融入欢乐的海洋,唯有她始终没笑过。跟刘姥姥、跟贾府众人都没有一丝互动。

最爱社交的她,离奇的全程禁声,莫名潜水。即便全场笑喷,曹雪芹写到每个人的反应,唯独没有薛宝钗。论重要性,她原本仅次于黛玉!到底是漏了,还是她冷面以对,无动于衷呢?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说贾府人人都瞧不起刘姥姥,只有宝钗还好,没鄙视过她——哈哈,我的天啊,世上为何有如此颠倒之人。

从头到尾不啃气,就等于不鄙视?很多人竟然不懂得,社交中最大的鄙视不是吐槽,而是漠视,不搭理你。

曹雪芹刻画宝钗,历来都用反笔,不写的地方才是真相。没有任何人对刘姥姥的反感、鄙视,甚至厌恶之情,超过薛宝钗。

薛家是王夫人的亲戚,刘姥姥也是,她们角色相同。刘姥姥被各种耍弄,那就是贾母的告示:

别看我待你薛家为上宾,其实就是耍着你们玩儿,图个乐罢了。你们非要赖着不走的话,就跟刘姥姥一样,我只当可怜要饭的。只要你们自己不尴尬就行。

这层意思,大部分读者不会懂,宝钗却秒懂。这才是她全程黑脸潜水的成因。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文学史的千古奇葩:插足男主,逼死女主,却成淑女典范梦中女神文中,卓语已经解析了元春省亲对宝钗的重大意义,是元春令贾府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薛家才有了底气来争夺宝玉。

省亲是全书的一个转折点,宝钗当时充满兴奋,和对自己未来的憧憬。到了刘姥姥这版省亲中,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不是打脸又是什么?上一次兴奋,原是自己想多了,大大高估了自己。自己的真实地位跟刘姥姥差不多!

因此这版省亲也是个转折点。这段时期的宝玉和贾母,对薛家反感到极致,是对薛家最不友好的阶段。

薛姨妈早进来了,一面归坐,笑道:“今儿老太太高兴,这早晚就来了。”贾母笑道:“我才说来迟了的要罚他,不想姨太太就来迟了。”

这是40回游园的前奏,薛姨妈刚进屋,就被贾母迎头将了一军。可之前哪儿说过罚宝玉啊?看似开个玩笑,但玩笑里必然藏着某种态度。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整个游园过程中,宝钗压根就在受罪。

正因为有这些故事,刘姥姥走后,剧情马上发生变化,宝钗跟黛玉迅速和解。所谓教育黛玉,真实目的是向贾母抛出信号:我不争宝玉了,我要谨遵礼教做回淑女了。

02 王夫人

王夫人对刘姥姥是什么态度呢?需要分阶段解析。

两个王家结亲走动时,只有王夫人和凤姐之父参与过。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绝绝对对只冲着王夫人而来。

但王夫人避而不见,不仅如此,也没着人传个话。她是让周瑞家给凤姐说:

便是有什么说的,叫奶奶裁度着就是了。

请注意,如果叫人给刘姥姥传个话,也算是一种见面,代表某种认可。而王夫人连传话都省了,确实是不想搭理刘姥姥。

当然还有证据,她没拿一针一线给刘姥姥,二十两银子是贾府官中的钱。况且,从她似是而非的话来看,即便拿贾府钱做人情,她都没啥兴趣。

事实上,二十两的战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瑞家的。王夫人的话,本质上等于啥都没说,如何理解如何执行,弹性很大。周瑞家的在语气措辞上稍有变化,就能暗中引导整个事件的走向。

而周之所以帮忙,因为“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

刘姥姥曾经一度认为求助无望了。这就是个暗示,作者的意思是:她能得到银子,真的很悬!周的大力帮忙加凤姐的豪爽,才有了这个结果。

她嘴中那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王夫人,名声虽好,可真的面对老贫时,看都懒得看一眼。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就没再提过王夫人,直接冲着凤姐去。周瑞家的去客厅汇报,也没找王夫人,是凤姐说了句客气话被贾母听到,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到了登堂入室了,刘姥姥全程跟王夫人没互动过,她们没有一句对话。贾母问东问西的,王夫人对自己的亲戚却一个字都没有。

这不神奇吗?好歹她们几十年前认识,两家还共过一些事,总有些往事可以提及吧。

常理下,她俩见面应该有一阵寒暄。可书上没有!是零互动,全程零互动!

长期关注卓语的会知道,只要涉及王夫人,历来都反常规。反常规成了她的常规,这又是为什么?

聪明的读者应该看出:自刘姥姥来过一次后,她对王夫人就没任何幻想了。后来既然投了贾母的缘,就只认贾母。

王夫人明知贾母嘲笑王家、打压她威风,无可奈何只好干看着,心头其实非常窝火。

在刘姥姥这场大风中,被吹最难受的,莫过薛宝钗和王夫人。

所以她全程冷漠就不足为奇,连行酒令都要鸳鸯替代。文化缺陷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主观问题,心里有气不愿参与。

薛姨妈文化水平与之相似,却参与了酒令。只是说个押韵话,没要求多高水准。其中的真相是:薛姨妈脸皮比较钝感,她是真的没啥贵气,也就没啥包袱。而王夫人久做主母,受不了这局面。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刘姥姥简直就是王夫人的噩梦!正因为如此,最后她狠狠送出一大摞银子。

若以生活费换算的话,一百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十五万左右。这么大的手笔,哪里还算亲戚情谊?

刘姥姥临走时,平儿嘱咐说:

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乾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

然而刘姥姥此后没再来过,直到贾府被抄,才又一次见到贾府人。难道是刘姥姥飘了,拿了钱就不认人了?当然不是,原因在于王夫人:

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这可是掷地有声的关大门。刘姥姥若再听不懂,就是傻子了。

一件物品也没送她,一堆冷冰冰的银子,彻底宣告了绝交。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这场狂欢里,大部分人跟着欢,盲目做着配角。有谁知道背后的主角是贾母和王夫人?她两人刚刚掰了场手腕。

对比贾母、王夫人和凤姐,清晰地呈现出三种不同人格。

贾母是高级贵族风范,圆融无碍,能在快乐中开展花式外交。即便嘲弄王薛,那也是对不知分寸之人的柔性抗议,避免激化矛盾。

王夫人是顽固的私利守卫者,狭隘愚昧。外做仁义道德,内心冷酷刻板。她的人生信条就是唯我独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触到逆鳞,六亲不认。

凤姐内里善良,但好大喜功,喜听奉承。相比于贾母,她缺少包容温和。但相比王夫人,她要可爱的多、真实的多。作弄刘姥姥时,她就不觉得王家怎样,只要大家开心就好。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03 黛玉

嘲笑刘姥姥母蝗虫,一直是黛玉最大的污点。两百年来,只要有人说不喜欢黛玉,必然要说这件事。

不过在卓语看来,黛玉此举实在太正常了。

1、若论瞧不起刘姥姥,贾府众人完全一样。包括全部下人,都在心里嘲笑刘姥姥。

这原本就是人间真相,你回避的了吗?锦衣玉食的贵族,凭什么会看上山野村妇?她再善良,也抹不掉自身的粗俗鄙陋啊。

无论是从阶级观念,还是从个人修养,说不鄙视她纯属掩耳盗铃!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2、成年人与非成年人,各有各的道德标准。成年人的道德,应包容万物,感同身受对方之不易。但对青少年而言,这样期待显然不现实。

青少年是单向思维,只认可美好的事物。贾府这些小姐们,原本养尊处优,大观园又是奉旨居住。她们对忽然入侵的异类份子心有排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态了。

她们在社交中保持彬彬有礼,不拆台不摆脸色,就是对客人的尊重,已经完成了道德的义务。

这一点黛玉做的很好。自己高贵的书房闯进来一个村妇,尽管大违文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宗旨,但黛玉没有摆出清高姿态,动作殷勤,礼貌应对。

从种种细节去看,黛玉比宝钗的礼节周到多了。我十几岁时,就对又老又丑的人很有排斥感,如果是我,真的难以做到黛玉这样。

3、刘姥姥在大观园扮演女蔑片,博大家一乐。就像戏子一样,已经自带娱乐性质。没有这个前提,自然不会有黛玉后面的笑话。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4、大观园自建成之始,从未有过这样的来客,也少有大规模兴师动众。折腾了几天,到告一段落时,如果大家沉寂无声,才不合情理呢。

大家聚在一起嘻笑一阵子,恰恰证明这群孩子心无城府。贾府深层的内斗,她们看不到。

5、如果黛玉此举有轻薄之嫌,就不会得到一众姐妹的喝彩应和。

黛玉是替大家发言,而且是以最贴切、最诙谐的方式发言,可谓点石成金。

贾府这样的豪门,处处是规矩,时时有窠臼,日常是多么冷暗无趣。刘姥姥破门而入,带来完全不同的味道,这是她的价值所在。而能延续这一价值的人,便是黛玉。

曹雪芹刻画这一笔,不但没有批判之意,相反是黛玉性格最光明的一面,她也跟刘姥姥一样生动有趣。假以时日,她必然会成长为另一个贾母。

说黛玉蔑视劳动人民,那是偷换概念。王夫人才是厌恶穷亲戚,而姑娘们对贫富还没建立成见,她们是排斥粗俗,这是她们的教育水平所决定的。

有些“鄙视”并不伤害人,只是私下里对美丑是非的讨论。真正伤害人的鄙视,像王夫人宝钗那种,反而被世人无视。

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红楼梦# #刘姥姥# #林黛玉# #贾母##薛宝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