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秋杰:回家的路

 乡土大河南 2021-01-18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 黄秋杰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这段时间难得清闲几天,突然萌发出回老家看看的想法,毕竟有半年多没有回老家了。回去其实也是看看老家的院子房子而已,借此抚慰一下半年来积攒的乡愁。因为十多年前就把父母接到身边了。拿定主意后,咱也来场说走就走的老家之旅。导航显示全程一百二十二公里,时间需一个小时五十分钟。


驾车出驿城沿开源大道一路向西,这几年市区框架持续拉大,新修的开源大道,双向八车道,驾车走在上面舒缓平坦。不到五十分钟就过春水镇后上焦桐高速,又走有十几公里就交上新开通的周南高速。周南高速专门在我的家乡下洼镇开一个口,着实方便了下洼陌陂两个乡镇的乡亲们出行。这条高速在方城小史店也留有出口,山里的各种农产品和石材通过周南高速走向全国,因此这条高速也称为扶贫高速。

不知不觉到了下洼高速出口,从高速出口到村里,平平坦坦的下苗柏油路,一直通到村边。看到熟悉的老屋,让人触景生情,这就是我住了二十二年的房子,这就是我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村子,儿时的角角落落,现在都变了模样。泥巴路变成硬化的水泥路,乡亲们的房子由砖瓦房都变成了二层三层的小洋楼。

我的老家,无论何时何地,我想或不想,它都在这里,它是我无数次梦境中最清晰的地方。老沟圈儿、老龙窝、田家坟、西南岗、东菜园儿,这些少年时期不知跑了多少趟的黄土地,每年的春种夏耘秋收,上面都洒下了我的汗水。当初曾经义无反顾的想逃离它挣脱它,现在又看到这熟悉的地块,心里默念着它的名字,莫名涌上一丝丝伤感怀念。是啊,脚下这块厚厚的黄土地养大了我,我的根就在这块黄土地里扎着。树高千尺,早晚是要叶落归根的。

村子里几乎碰不到年轻人,随着社会实时的变革,他们和我一样,都在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而努力拼搏。留守在家里的都是爷爷奶奶级别的,守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替远在外乡打拼的孩子们守护着心灵深处思念的家园。正因为有这个家的存在,一到临近过年,在外打拼的游子无论离家再远,也要打点行装,披星戴月地赶回家团聚。村子里偶尔碰到几个小孩,瞪着黑溜溜的眼珠子,很惊奇地看着你,我也不认识是谁家的孩子。真应了贺知章的那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下午在返程的路上,我回想起九十年代中期,回一趟老家,不亚于一个二百五十里的“小长征”。上午八九点多就坐上班车,光兜圈子就一个多小时,在满车人不断催促下才缓缓上路,班车一路上人下人,走走停停。有时候走到中间还“卖”人,也就是这个车上的人倒到那个车上,司机编个瞎话说车坏了,或手续得年检了,把乘客倒来倒去。

班车磨磨唧唧到泌阳县城就十二点了。下车后舍急慌忙找发往郭集的班车,把行李放上去占个座,再匆匆去车站门口的烧饼摊买个火烧馍充饥。因为地盘利益纷争,班车说是到郭集,其实到羊册就不走了。然后再背着行李去找带着蓬子的机动三轮车,讨价还价后出发去郭集,从羊册到郭集的路不但赖而且车还跑的快,把人颠簸的心口疼。

到郭集街天就黑了,也没有电话,又不通车,只能背起行李一步一步向家的方向走去。到家就夜里八九点了。两个脚后跟磨的浸血。把行李放下,坐椅子上歇歇,妈烧好汤让我喝,累的也没心情喝,洗脚的时候脚后跟磨破皮流血,沾水就疼,我呲牙咧嘴的样子让妈心疼的直掉眼泪。

如果单单从时间上,班车老板为了多拉人,车走的慢,来回倒车带来的不便以外,这还不算什么。那车上遇到玩骗人鬼把戏,换美元,换英镑,健力宝拉环中奖的更是一拨接一拨轮番上演,让人提心吊胆地担心自己的钱包。这不管咋说还有点演技。更有甚者就是小偷和割包的,上车后专挑车上睡觉的人下手。这类人得手后,马上就到下一个路口下车,被偷或被骗的发现醒悟后,哭着让停车,司机说你一个人下去能咋着?他们是一伙的。那时候也没110,通讯也不发达,只好自认倒霉!想必年龄大的朋友们对九十年代出远门路上遇到的险象环生的情节都深有同感吧。所以说在那时候回一趟老家,真的不亚于一个“小长征”。好在这些都成了过去。

那时候虽说离家一百多公里,但因为路途交通不便,很少回老家,此时想起妻子抱着孩子,2000年前后那几年每两个月回老家一趟参加孕检,也是同样的车转车,车倒车,另加步行。回家走一天,来又是走一天。回一趟老家着实不易,直到二孩出生后把户口签过来,才免去了每两个月一趟的“小长征”。

后来条件好了,自己有了车再回老家就方便容易多了。2006年国家把省道S333修成柏油路,这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现在又通了高速公路,一直到家里的大门口都是硬化的水泥路,早上六点多出发,到老家还能看到乡亲们端着碗吃早饭呢。

想想以前回趟老家所遭的罪,再看看现在,真是感慨万千。出行交通带来的变化小到村村通修到家门口,大到高速公路,高铁,飞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四通八达。乡亲们出行非常方便,下雨天出行再也不背自行车蹅泥巴了。从前过年时贴在自行车架子车上“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出行愿望,随着家庭小轿车的普及都早已实现。以前去一趟新疆库尔勒我姑姑那里,坐火车走三天三夜,现在坐飞机四个小时就到了,早上在家里吃过早饭,中午可就在北京能吃上烤鸭。各个省市正在打造的一小时,半小时经济圈,又通过交通网络把人们空间距离拉近。地球慢慢的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地球村了!(全文完)

作者简介

黄秋杰,1972年生,社旗县下洼镇坑黄村人,初中辍学在外打拼几十年,现在驻马店工作、定居,乡土赊旗的忠实读者。身在异乡,每每回忆起的故乡,是我心中挥不去的云彩。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