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统计法的言外之意——读《奇特的一生》

 稻读公社 2021-01-18

2021年的读书主题是:时间管理,我推荐了一本《奇特的一生》。按照新的要求,荐书成功的要提供一篇读书笔记供大家参阅。这其实是个悖论,我荐书是因为我想读,但不代表我读过。我荐书成功等于我必须得读这本书,而且还得还债。这让荐书变得很有压力,毫无乐趣可言。(这是废话吐槽)

作者: [俄]格拉宁

译者: 侯焕闳 / 唐其慈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6-6-1

“斤斤计较”的时间统计法

对于时间管理,《奇特的一生》说得上是贴合主题且值得探讨的一本书。《奇特的一生》提出了在时间管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方法——时间统计法。

本书说的就是主人公柳比歇夫与他的时间统计法的故事。记得柳比歇夫说,自己往往每天都要睡上7,8个钟头,他说从来都无法想象那些起早贪黑的科学家怎么可以继续活下去。但书中记载的他,却是一位横跨了几个学科的超级学者。

从1918年元旦起,26岁的柳比歇夫开始实行自己的“时间统计法”,即一丝不苟地记下自己的时间支出,工作、休息、看报、散步各花多少时多少分,而且按时进行核算。每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他逝世那天为止,5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通过这样的统计,时间的激流变成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时间的脚步、时间的意义、时间的容量被看得一清二楚。柳比歇夫曾经说:“我不能说我一点也没有浪费,但我总是心中有数:我浪费了多少,是怎样浪费的.为什么浪费的。”正因为如此,柳比歇夫努力避免浪费时间,散步时他捕捉昆虫;在兄长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短距离的路程他宁愿步行,免得为等车浪费时间;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他学会了英语。在实地考察俄罗斯欧洲部分各种害虫的“空闲”时间里,他搜集了35箱13,000只共300种地蚤标本,比动物研究所的标本还多出5倍。正是这个对时间斤斤计较的人,在一生中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发表了70部学术著作,写了12,500张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到昆出学、遗传学、进化论、植物保护、农业、科学史、哲学等众多的领域。

时间中暗藏的“量”与“质”

想一天睡够十个小时还能做出几十个人终其一生才有可能做出的成就?精确记录时间,几十年如一日地按照规定生活,这是一种唯理机械主义么?为何有人与你过着相同的生活,活差不多的年岁,却拥有如此卓越的贡献,生活得井井有条,写作时文思泉涌、评论时思想深刻,做什么事情都能得心应手、从容淡定。

柳比歇夫其实是个资质非常一般的人,不具备任何一个方面的优秀的天赋,但是由于他一早确定了自己沉心学术的目标,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地热爱自己的事业,再加上终其一生坚持的时间统计方法,最终他创造了非同一般的成就。

他善于琢磨具体的时间,学会了如何同跳动着脉搏、正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延长时间,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任何事件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对时间充满崇敬。

对于柳比歇夫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经“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一生都在成长。柳比歇夫的方法可以节约原有的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他所创造的这种方法比他实际的建功立业更有意义,因为他展示了一个常人所能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方面做到的极限,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自己,如何能得到更好的一生。

时间效用与道德价值

我又从一些文章的介绍中,渐渐发现了一种令人惊讶、不安的东西。许多文章对柳比歇夫这一十分明智的、合理的时间统计法很感兴趣,指望这个方法带来成效。这种愿望里有某种不对头的东西,某种柳比歇夫所没有的,与柳比歇夫、与他的时间统计法毫无关系的东西。

问题就在于: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因为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是与对待时间的道德态度不可分的。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的标准很高,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不膜拜权威,也不信仰原则,有乐观的基因,一生十分清楚活着的目的,他在26岁时就立下了人生目标,并开启了时间统计法,终身写日志。

当然,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很多文章一再说明:很多人都想换个样子生活,想生活得更明智、更合理,但是不知该怎么办。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这种要求日益尖锐。譬如说,在用最新科学技术装备的生产单位里,每个人的时间被挤得满满的,达到了饱和程度,生活、劳动组织得十分合理,有时每一分钟的利用都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可是人一走出大门,这一切也就完了——他又掉进了时间的大海。工作时他节约每秒钟,而现在呢,他为买啤酒排队达好几个小时之久,或者闲扯老半天,或者呆头呆脑、漫不经心地看电视。

 

  试图用好时间的真正“动机”

如何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用这种观点对待时间统计法,那么得到的好处也只是附带的。这自然也很好,但还不够。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也有的人的生活目标是把道德意义完全排除,这样的人使用时间统计法就会损人利己,不知会搞出什么名堂来。这如同武器一样,看掌握在谁手里。

后来我又想:珍惜时间的方法也可能有助于培养道德感情,本来对待任何事物、任何作品,人们总是免不了会从个人立场,从狭隘的利己主义立场来对待。萧伯纳说: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我们应该用行动而不是时间来衡量生命。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和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在世上生存多久,但却能够决定自己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只要我们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就能更好地利用时间这个无价之宝,为人民谋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