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农科院:根系“三农”,在开放中与更广袤的土地超级链接

 昵称37581541 2021-01-18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农科院坚持“以全球化视野开放办院”、驱动“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的两轮双翼,串起一系列国际国内生动合作的丰硕成果。不断走深走实的牵手协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的事业舞台打开新的蓬勃局面。

开放,正是这家农业科研单位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唯一路径,也是让科技创新在江苏田间始终焕发生机活力的不二法则。

高位开放,链接世界

2020年12月,“对外合作嘉年华”在省农科院拉开帷幕,院国际合作处提前收到了被誉为“国际豆类科研界袁隆平”的泰国农业大学教授披拉沙·斯乃文专程发来的祝福视频。

早在1984年,省农科院便与披拉沙开展了科研合作,他们联手在国际上率先培育出了抗豆象绿豆品种,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绿豆产业的抗虫性问题,推广苏绿2号成为目前省栽培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陈新是披拉沙主要的科研合作伙伴,陈新介绍,披拉沙教授把大量豆类抗病品种资源,毫无保留地、无偿地送给江苏省农科院,为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陈新等人的努力下,省农科院牵头搭建“中缅泰豆类国际合作平台”和“食用豆国际优异资源库”,培育了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广适优质多抗新品种,合作成果也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我国向“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开放建设的倡议中,农业国际合作是夯实农业基础、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的关键一环。

2018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这意味着江苏与全球的水稻专家将攥指成拳,共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广大稻农,用农业科研的力量为更多世界人口驱散饥饿、守护粮食安全。

在水稻方面,省农科院有着自己的代表作:凭借水稻育种人的十年艰辛,和鱼米之乡的独特天赋,省农科院为江苏“苏米”杂交出抗病高产、食味极佳的南粳系列水稻。在搭建水稻领域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后,省农科院围绕水稻产业重大科学问题,一边开展联合攻关,一边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向世界推广、传播水稻新技术、新品种。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为江苏水稻产业科技融合创新搭建了宽广的国际平台。

无论携手攻坚、授人以渔,或拓展合作、人才交流,立足区域性和公益性,今天,江苏省农科院已牵手3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全球88个国家589个机构建立联系,并与42个机构建立了稳定实质性合作,国际合作你来我往,科研对话络绎不绝。把希望的种子沿途扬播,江苏农业科技之力,正在产学研抱团出海的扬帆起航中扎根在更辽阔的土壤。

区域联动,科教融合

在新农科建设中,省农科院与各类科研机构共同打造科教融合的“综合体”,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应用等方面交出漂亮答卷。

广袤长三角,江风劲吹,这里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相融,丰收与希望,随着一脉长江水,润泽着勃勃梦田。

2019年3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农科院联合组建“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随着一场场农产品推广路演的成功举办,科技服务团的足迹遍布乡间,农业科技形成区域辐射力,助力四地科研成果为一地服务、一地科研成果转化落户四地。其中,江苏省农科院发挥科教大省优势,积极探索“农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除了在科技联合服务的区域平台上贡献力量,省农科院还致力于破题“产学研”结合度不够紧密、农业科研成果只能“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僵局,营造“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大开放格局。

2020年9月27日,一场“院校牵手”为有“农业硅巷”之称的孝陵卫攒下“农业试验场”的家底——省农科院与南京农业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大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优质科教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打造校院命运共同体。

签约仪式上,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表示,院校牵手,就是要打破单位壁垒,克服资源配置分散、低效、重复等弊端,打造事业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筑牢江苏农业农村发展的“压舱石”。

乡村振兴的宽阔舞台,也呼唤优秀人才在农村农业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在院与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等30余所海内外高校的通联中,累计培养研究生千余人;“新农学院”的组建,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用新技术、新设备丈量金色田野,成长为农村发展的“领头雁”。

政企研农,四手相握

十三五以来,省农业科学院主动携手地方政府,通过“共建平台、下沉资源、协同创新、精准服务”的方式,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地方产业需求的有效即时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淮安黄花塘是革命老区,农民收入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曾是老区挥之不去的阴影。2016年省农科院积极响应省级“点穴式”对接帮扶要求。根据革命老区的产业发展现状,编制了“盱眙黄花塘革命老区现代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农科院专家随即又因地制宜,先后为老区带去“稻虾共作”“一稻三虾”的种养殖配套技术。短短两年后,全镇新增稻田养虾面积39650亩,稻虾总收入约3.3亿元。2017年,全镇有629户1875人低收入人口高高兴兴实现了脱贫。

省农科院又围绕企业和市场需求,调配全院人才和技术优势资源为企业创新增强研发实力,在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中体现科研的价值和意义。

共面沿海地区农业技术发展的难题,2018年,省农科院与江苏银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农科院银宝滩涂农业产业研究院”。院地合作以银宝集团射阳片区生态种植养殖基地为研发基地,重点围绕沿海滩涂种养循环、特色水产、耐盐作物生产等关键环节,开展设施结构与材料、养殖污水处理、环境管控等技术与装备研究,探索构建新型的沿海滩涂农业生产模式,集成技术成果并转化应用,为江苏沿海滩涂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高举“亚夫精神”传承的大旗,将“科技服务”职能落在实处,近年来,省农科院又通过引导人才、技术、资源“上山下乡”,联合地方政府、龙头企业成立了62家产业研究院,还形成了“戴庄经验”“东林样板”等一批乡村振兴模式,以及灌云芦蒿、泗阳鲜桃、响水西兰花等一批农业特色产业。

以我所长,补人之短;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与同行对话,与时代对话,与未来对话,开放与创新,赋予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驱动之力。

崭新的“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江苏省农科院坚定不移走在“开放办院”的道路上,瞄准高水平国际化现代科研院所建设目标,在深化拓展的“朋友圈”里开启更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合作,激发科研活力,深耕沃土良田,守一方水土颗粒满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