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式太极“八法”述要(下)

 逸心茶舍 2021-01-18

关于孙氏太极“八法”中的掤法,在《孙氏太极“八法”述要》(上)中已经做了专门阐述,本文作为“述要”的下篇,对孙氏太极拳的其它七法——捋、挤、按、采、挒、肘、靠诸法——分别作一基本的、轮廓性的描述。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其它七法概述

(一)捋法:

    凡以一手或双手采住或黏住对方一手(臂)或双手(臂)把对方来力引向其它方向的劲法即为捋劲(捋法)(关于“×劲”与“×法”的区别与联系,请参阅“掤劲”与“掤法”)。当然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双手采捋对方的高腿将其抛出去。

孙式太极拳的捋法主要有单捋、双捋,有平捋、立捋、斜捋,有转身大捋等。

1.单捋、双捋:

    凡以一手捋带对方之手臂者即为单捋;凡以两手协同捋带对方一臂者即为双捋。以两手采住对方两腕向下捋带也是双捋。单捋一般为一手捋带,另一手击打对方;双捋一般为先双手引化,再将对方发出;或直接将对方甩出去,或加上拌腿使对方跌扑下去。如搂膝拗步,前手既可为掤手,也可以为单采捋,另一手击打对方;如提手上式,左手向下采捋,右手向上提或向前提击打对方。

2.平捋、立捋、斜捋:

凡水平方向或接近于水平方向的捋带即为平捋;凡垂直方向或接近于垂直方向的捋带即为立捋;凡以倾斜45°或接近倾斜45°方向向斜上方或斜下方的捋带即为斜捋。这三种捋法均既可以为双手捋,又可为单手捋。如第一个懒扎衣的第二动即为双手立捋,第四动即为双手平捋;其它的懒扎衣的捋均为双手斜捋。如单鞭,可为双撑撞、双掤化,也可一手平捋,一手击打推撞;如提手上式的左手采捋为立捋;如左(右)搂膝拗步的左(右)手采捋为斜捋。 

3.转身大捋:双手大幅度的捋带与身法的走转相结合捋法即为转身大捋。披身伏虎便是典型的转身大捋,将对方“披”在后背上,形成过肩摔。

    中国武术技击体系不外乎踢、打、摔、拿、跌(也有把跌法归为摔法的)、推(太极拳特有)等几类技法。孙式太极拳中所含的摔法、跌法有很多,披身伏虎便是典型的摔法之一;倒撵猴可以为抗摔,但并非大捋;云手可以为跌法;单鞭也可以为跌法;高探马是扇打,也可化为穿跌……。进身之后,许多招式都可以化为跌法、摔法。

(二)挤法:

外手之掌心朝内斜上,内手之掌心朝外斜下,两掌十字相叠,外手掤劲,内手推按劲,此两劲相合的劲法为挤劲(挤法)。

孙式太极拳的挤法主要有正挤、侧挤。当然也有挤撞技法,但它归属于靠劲,在此不论。

正挤是向身体前方的挤;侧挤是向身体左右两侧方向的挤。正挤主要用来把对方发放出去或破对方的按法;侧挤主要用来结合腿法让对方跌出去。

由于挤法是侧重于双手进攻性的招法,故其变化较少。当然挤法也能用于防守,以挤劲破按劲。

(三)按法:

    以双手同时推出把对方发放出去的劲法为按劲(按法)。

孙式太极拳的按法是发放性手法,技法相对简单。主要有“扑按”、“托按”“搓按”和“撞按”等。

劲力自上而斜下作用于对方胸部的按法叫“扑按”;劲力自下而斜上作用于对方胸部或两腋或颌下的按法叫“托按”;劲力向前作用于对方两肋的按法叫“搓按”;劲力向前作用于对方胸部的按法叫“撞按”。懒扎衣中的最后的按即为扑按,也就是形意拳的虎扑;抱虎推山中的按即为托按;第一个懒扎衣中的第一个按既可为搓按,也可为托按(两腋、颌下),为托按即八卦拳的白猿献桃(兑卦猴形);双撞捶即为撞按,也就是形意拳的马形。

需要说明的是,孙式太极拳的按法不仅仅是长劲的发放性手法,也可以是短劲乃至寸劲的击打性手法。长劲把人放出但不伤人,短劲尤其寸劲打透力不把人放出但易伤人。双撞捶即是典型的寸劲撞打。如果你不认为双撞捶是按劲也没关系,毕竟,它是非典型性按劲——“非典”嘛。

(四)采法:

    以一手或两手握住对方一手(臂)或两手(臂),或用一只手腕或两只手腕搭黏住对方一手(臂)或两手(臂),并顺势牵带的劲法为采劲(采法)。

孙式太极拳的采法有单采、双采,有双采一臂、双采双手(臂),有里采、外采,有逆采、顺采、交错采,有虚采、实采等。

1.单采、双采:

凡以一手(臂)拿住或黏住对方一手(臂)并顺势牵带者即为单采;凡以双手(臂)拿住或黏住对方一臂或双手(臂)并顺势牵带者即为双采。如搂膝拗步为前手单采;手挥琵琶为双采。

2.双采一臂、双采双手(臂):

    双采分为采对方一臂和两手(臂)。双采一臂一般用于擒拿或捋带;双采双手(臂)主要有双开采手(臂)和双合采手(臂)。如手挥琵琶为擒拿手;如右搂膝拗步后的懒扎衣,是采对方一臂成捋手;如野马分鬃为双开采手(臂),然后双裹手将对方送出去或变挤手将对方挤撞出去;如合手和如封似闭,为双合采手,可以将对方双手十字锁住将其发放出去。

3.里采、外采:

    二人相对,以我左手(臂)采对方右手(臂) 或以我右手(臂)采对方左手(臂)即为里采;二人相对,我略微闪身或侧身,以我左手(臂)采对方左手(臂)或以我右手(臂)采对方右手(臂)即为外采。里采一般为单采或双采双手;外采则变化较多。

4.逆采、顺采、交错采:

迎着对方来手方向的采拿为逆采;侧闪曲臂顺对方来手采拿为顺采;与对方来手呈十字交错方向的采拿为交错采。逆采、顺采需要手法细腻才可施行,一般采手多为交错采。

5.虚采、实采:

用手(臂)黏住对方或虚虚握住对方手(臂)的采法即为虚采;用手握牢对方手(臂)的采法即为实采。虚采可以灵活变化;实采招法猛烈,但也会失去很多变化,一旦使用不当,反倒容易被对方所乘。孙式太极拳一般是拿住对方劲路,因此基本为虚采,但也不完全排斥实采。

孙式太极拳的捋法离不开采法,但采法并非都是为捋法服务的,采后也可能是擒拿(反关节)、跌法、摔法等。

(五)挒法:

两手反向而行,一手捋化,一手击打,或手与足下反向而行,上捋带下钩挂,均为挒劲(挒法)。

孙式太极拳的挒法主要有横挒、竖挒、直挒,有斜挒、转身挒等。

1.横挒、竖挒、直挒:

在体前两手向左右分开的挒法为横挒;在体前两手上下分开的挒法为竖挒(也可以叫立挒);在体前两手向前后分开或两手向身体前后分开的挒法为直挒。如单鞭可为横挒;如搂膝拗步的第一动即为横挒;如提手上式即为竖挒;如搬拦捶,实际上是三环套的直挒打;如左右通背掌也是直挒打法。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内家拳中,尤其太极拳、八卦拳中的所谓横、竖、直、立、平,乃至前、后、左、右、上、下等概念,都是相对的。因为太极、八卦处处不离太极阴阳鱼,身、手、步运行路线皆为圆与弧,因此不存在绝对的直线运行。而且它们之间也不是绝对区分的,是随时可以交互转换的。这是内家拳爱好者需要注意的。

2.斜挒、转身挒:

    在体前或体侧两手向倾斜方向相对分开的挒法即为斜挒;通过转身完成挒打者即为转身挒。如白鹤亮翅,可以是双掤,也可以作挒打,为斜挒。如倒撵猴、玉女穿梭等为转身挒。

    事实上,所谓横挒、竖挒、直挒,本质上都是斜挒,只不过是动作接近于水平或垂直方向而已。

(六)肘法:

凡用肘尖部击打对方的劲法即为肘劲(肘法)。

孙式太极拳的肘法很多,有撑肘、撞肘、顶肘、卧肘、砸肘、盘肘、回头望月等等,这些肘法都含在孙氏太极拳的许多招式之中。由于肘法比较阴毒狠辣,极易造成伤害事故,本文不做具体介绍。

(七)靠法:

凡用身体躯干及躯干连接部贴身挤撞对方的劲法即为靠劲(靠法)。

孙式太极拳的靠法主要有肩靠、胸靠、背靠、胯靠、臀靠等。当然,如果你“大腹便便”而又丹田充实,也可以使出腹靠。

1.肩靠:

用肩部贴身撞击对方的靠法为肩靠。

孙式太极拳的肩靠又分为前肩靠、后肩靠、外肩靠与上肩靠。

用肩正面向前靠击为前肩靠;用肩胛骨部位向后靠击为后肩靠;用肩外侧横向靠击为外肩靠;用膀尖部位向斜上方靠击为上肩靠。如搂膝拗步可为前肩靠;如倒撵猴第一动、搂膝拗步第一动可为后肩靠;如云手可变为外肩靠;如野马分鬃可为头撞,也可上肩靠。

2.胸靠:

    用胸部挤撞对方胸部的靠法为胸靠。胸靠只宜在双手向上将对方双手掤开时,而且应该是比较矮瘦的对手时才适用。如果是高大壮实的对手,用头撞比较适宜,撞击对方心窝部位。头撞也算是一种靠法。

3.背靠:

    挺身用脊背向后挤撞对方胸部或背部或两肋的靠法为背靠。背靠宜在主动插进对方怀中时或转身、绕身到对方体侧、身后时施用,不宜在被搂抱状态下使用。如果被人从后面“捆臂抱”时,可沉坐抖身、用右肩胛骨靠打,即可解脱。这一式也就是形意拳鸡形的金鸡抖翎。

4.胯靠:

    用左右两胯分别向左右及斜前、斜后方去挤撞对方胯部的靠法为胯靠。

5.臀靠:

用臀部向后挤撞或向下坐撞的靠法为臀靠。

6. 腹靠:

    用凸出的腹部挤撞对方腹部的靠法为腹靠。

诸靠法中,肩靠属于常规性靠法,其它为非常规靠法。非常规靠法必须在功力深厚、技艺精纯的情况下方可施用,且出奇不意而致胜,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坑了自己。

二、话说八法与推手

时下“广场太极拳”十分普及,然而对于绝大部分习练者来说,这样的太极拳或许叫“太极操”更合适,因为尽管他们练“广场太极拳”多年,甚至有人参加各种比赛也能取得好成绩,却不知道掤捋挤按为何物,至于太极拳一招一式的技击意义更是一问三不知。你说“六合”、“八法”,他(她)说太深奥了,听不懂。因此,虽然广场太极拳在全民健身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这样的太极拳是没有灵魂的。

当然也有部分一开始从广场太极拳学起的人不满足于这种没有灵魂的太极拳,开始寻师访友学习起传统的太极拳来了。

传统太极拳的习练者有章法,守规矩,时常会练练推手。然而包括许多所谓“大师”在内,他们所练的太极拳也仅仅是器械之外加上推手而已。而且许多人认为会推手就能实战,甚或以为推手就是实战。殊不知,推手只是练习听劲、达到懂劲阶段的手段,并非太极拳的终极。

即使这样的推手,也往往变了味,成了顶牛,或者加上擒拿、反关节、跌法法等取巧手段,现在的推手比赛就是这样的。然而这些已经与推手无关了,或者说是彻底悖离了推手的宗旨和目的了。

当然,有些“大师”不需要这些,他们在弟子的配合下,推手技艺挥洒自如,甚至中风了的“大师”还可以坐在椅子上轻易把人发出去。

不说哪些伪大师了。有些真正的太极拳家,推手技艺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与人的切磋交流都是推手,少有败绩。然而真正的实战并不是推手而是“断手”,如果仅有推手训练而没有“断手”训练,一旦遇到实战,八法中估计一法也用不上。

笔者师兄杨峥先生常说,“不练推手,拳技小成;执著推手,操拳必败”。善哉斯言!信哉斯言!诚哉斯言!

孙氏太极“八法”,攻防一家,体用一道,练时宜无人似有人,用时当有人似无人。平时不仅要练习推手,更要多练八法单操手、拳式单操手,并经常进行相互喂招训练及模拟散手实战,这样八法才能在实战交流中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与人道艺相交,我不以胜人为目的,谅不至速败于人。

内家拳术的至高境界是“三无”:“无拳、无意、无法”,而孙氏武学的至高境界则是“四无”:“无拳、无意、无法、无欲”。但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欲横流、急功近利,何人能够超然物外?因此这种境界也就不可能再有人能够达到了。作为当代人,如果能够守住“有拳、有意、有法、节欲”的境地,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三、闲谈“八法”与“八卦”

既然本文上下篇谈的是“八法”,笔者想就“八法”与“八卦”的关系再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在不知何人所著的《太极拳释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

关于这篇“释名”,有人说也是王宗岳所著,笔者不敢苟同。王宗岳先生著《太极拳论》,再对自己的作品作注,与理不合。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强行将八法纳入后天八卦之中,有点“拉郎配”的味道。笔者实难认同。因为,从演拳形式上看,八法无法与八方一一对应;从技击内涵来看,八法也很难与八卦所代表的水、火、雷、泽、天、地、山、风八种事物分别匹配。关于这一点勿需多言,聪明的读者自然明白。

然而有论者极言八法与八卦的关系,并言之凿凿。窃以为非也。

笔者以为,与其讲四正、四隅(斜角),毋宁说四正、四奇来得更准确些。掤捋挤按为四正手,即常规性技法,用法堂堂正正;采挒肘靠为四奇手,即非常规性技法,出人意表,出奇制胜。春秋时期孙武 《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即此意也。

当然,也有可能是前辈著者故意以“四正”、“四隅”隐喻“四正”、“四奇”亦未可知。

须知,八卦为“易”,日月更替、阴阳互化、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易之谓也。因此八卦重在一个“变”字。《孙子兵法》又云:“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莫说太极拳,就是八卦拳,也不会死板要求在乾卦(西北)位置上才能练乾卦狮形狮子掌、在坤卦(西南)位置上才能练坤卦麟形返身掌、在坎卦(北方)位置上才能练坎卦蛇形顺势掌、在离卦(南方)位置上才能练离卦鹞形卧掌、在震卦(东方)位置上才能练震卦龙形平托掌、在艮卦(东北)位置上才能练艮卦熊形背身掌、在巽卦(东南)位置上才能练巽卦凤形风轮掌、在兑卦(西方)位置上才能练兑卦猴形抱掌。何况八卦拳未必是八步一圈,架高架低、步长步短、圈大圈小都会造成一圈步数多少的变化,可能一圈八步,也可能是一圈九步、十步,或者七步、六步、五步,甚至可能三四步就是一圈。而八卦圈是由大圈到小圈;由八卦圈到九宫阵;由有圈到无圈。因此以卦位套拳式是不可取的。八卦拳的八卦是活八卦,不是死八卦。孙氏八卦拳在“变步”阶段,九宫阵内自由穿梭,更不可能以卦位定拳,因为此时两仪、四象、八卦也已经无法分辨了,有的只是“顺、逆、和、化”四字而已。

既然以“八卦”命名的拳术都不可能生搬硬套八卦,那么以“太极”命名的拳术就更没有以“八卦”硬套的“八法”的道理了。

结束语

关于太极八法,似乎方家多不愿详谈,即使偶有论及者,也多是云遮雾罩,难窥真容。或恐泄露“天机”欤?鄙人不才,未窥天机,强为此篇,抛砖引玉而已,其中或谬言处、或语焉不详处定然不少,其待同门、同道金玉之声可也。

撰文、演示   三门峡市武术协会  李子蔚

演示配合      夏邑县武术协会    周瑞会

摄影                                        刘怀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