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季使用“暖宝宝”小心“低温烫伤”!中医治疗妙招

 caimin133 2021-01-18

小编导读

天气变冷,热水袋、暖宝宝等各种取暖设备备受青睐。人们认为只有四五十摄氏度,安全又方便,但其实使用不当容易出现低温烫伤,而且烫伤后不容易好。“低温烫伤”如何预防?中医治疗“低温烫伤”有何妙招?文中为您一一介绍。

何为“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而造成的烫伤。接触70℃的热源持续一分钟,皮肤可能就会被烫伤;而当皮肤接触44℃的热源持续6小时,也会造成烫伤,这种烫伤就叫做“低温烫伤”。低温烫伤的温度一般在44~51℃,皮肤损伤程度与温度、接触时间成正相关。

“低温烫伤”为何不容易好

一般情况下,低温烫伤的热源温度较低,疼痛较轻,而且多发生在人们熟睡过程中,不易被察觉。这样低温热源持续作用,机体组织长时间受热源的烘烤,引起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一旦处理不当,会发生严重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低温烫伤”有哪些特征

烫伤后病变局限,常有水疱,水疱特点是颜色较深,疱液多为血性,创面基底苍白,感觉迟钝或消失。部分水疱溃破后局部结黑痂,经久不退。严重者可以深达骨骼,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常见于下肢,尤其以小腿及足部多发,常常久治不愈或者因治疗不当迁延成慢性溃疡。

如何防治“低温烫伤”

特殊人群,特别注意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以及长期卧床者。这类人群对寒冷的抵抗力均较差,使用取暖物品较频繁。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如家长未能细心照顾则很容易导致低温烫伤。老年人皮肤随年龄增长而变薄,皮肤张力、感觉功能、对外保护作用、对周围环境温度调节功能差。因此老年人对低温刺激反应慢,在低温的持续作用下易导致烫伤。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因为血管神经病变,对热损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更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未病先防,注意局部防护

为了避免发生低温烫伤,最好不要长时间接触温度超过体温的物品。比如使用热水袋取暖时,水温不宜过高,热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或放于两层毯子中间,使热水袋不直接接触使用者的皮肤。在使用各种取暖设备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在使用金属和电子取暖器时,有封套的要使用封套,并且不要紧贴皮肤,这样就可以避免绝大多数的低温烫伤了。

已病防变,不要盲目处理

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先用凉水冲一下烫伤处,以达到降温的目的,不要自行弄破局部烫伤水疱。要及时就医,千万不要用酱油或是牙膏涂抹烫伤处,容易引起烫伤处感染。低温烫伤伤及肌肤深部组织,治疗的时间较长。

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顾氏外科学术思想,有很多独特的疗法及药物。比如煨脓湿润法、提脓祛腐法、贴敷疗法等,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适宜推广技术”,在国内十几个省市推广。同时配合多种特色的院内制剂药物,如金黄膏、红油膏、生肌散、清凉油等治疗低温烫伤,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创面愈合。

好书推荐

《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内容介绍

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逾四十年,崇尚学伤寒、用伤寒,为岭南经方大家。其中医药学教研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仲景学说研究进展、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药养生康复学等学科为主,主攻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糖尿病及多种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药新药、中成药的研究开发等。因对仲景学说研究深入,每以经方立起沉疴,故海内外求医者甚众。

本书从彭万年教授仲景学说阐微、临证经验、医案与研究三方面系统总结了其一生的临床经验,全部文稿由彭教授原作和其众多硕博士生写成,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了彭教授对仲景学说的领悟及临证运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科疑难病、常见病的经验,对于促进《伤寒论》的研究和推广经方应用具有重要价值,适合于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