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

 杏林雨露馆 2021-01-18

黄连味大苦,性寒而燥。为苦为火之味,燥为火之性,故善入心以清热。心中之热清,则上焦之热皆清,故善治脑膜生炎、脑部充血、时作眩晕、目疾肿痛、胬肉遮睛(目生云翳者忌用)及半身以上赤游丹毒。其色纯黄,能入脾胃以除实热,使之进食(西人以黄连为健胃药,盖胃有热则恶心懒食,西人身体强壮且多肉食,胃有积热故宜黄连清之),更由胃及肠,治肠澼下利脓血。为其性凉而燥,故治湿热郁于心下作痞满(仲景小陷胸汤,诸泻心汤皆用之),女子阴中因湿热生炎溃烂。

    徐灵胎曰:“苦属火性宜热此常理也。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是故热气目痛、眦伤、泪出、目不明,乃湿热在上者;肠澼、腹痛、下利,乃湿热在中者;妇人阴中肿痛,乃湿热在下者,悉能除之矣。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而两得焉。”

    邹润安曰:“《别录》谓黄连调胃厚肠,不得浑称之曰厚肠胃也(浑曰厚肠胃,此后世本草语)。”夫肠胃中皆有脂膜一道包裹其内,所以护导滓秽使下行者,若有湿热混于其间,则脂膜消熔随滓秽而下,古人谓之肠澼,后人目为刮肠痢,亦曰肠垢。胃体广大容垢纳污,虽有所留,亦未必剥及脂膜,故但和其中之所有,边际自不受伤,故曰调;肠势曲折盘旋之处,更为湿气留聚,湿阻热益生,热阻脂膜益消,去其所阻,则消铄之源绝而薄者厚矣,故曰厚。此见古人造句之精,一字不混淆也。”

    黄连治目之功不必皆内服也。愚治目睛胀痛者,俾用黄连淬水,趁热屡用棉花瓤蘸擦眼上,至咽中觉苦乃止,则胀痛立见轻。又治目疾红肿作痛者,将黄连细末调以芝麻油,频频闻于鼻中,亦能立见效验。

    【现代药理新解】

    本品含小檗碱(黄连素)、甲基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其中黄连素占5%~8%。黄连有很广的抗菌范围,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阿米巴原虫、滴虫、流感病毒及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又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镇痛、抗利尿、局部麻痹等作用。此外,对血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子宫、膀胱、胃肠道平滑肌都呈兴奋作用。小檗碱及其一些衍生物有抗癌作用。

    【临床新用】

    1.感染性疾病单味黄连及小檗碱治疗细菌性痢疾,疗效肯定,为目前常用药。小檗碱口服治疗衣原体或支原体引起的尿道炎,有一定疗效。小檗碱口服治疗慢性胆囊炎,30天1个疗程,共3个疗程,疗效显著。双黄连粉针剂对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均有一定疗效。

    2.糖尿病小檗碱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可使血糖降低,症状消失,无毒副作用。

    3.心律失常小檗碱口服0.3~0.5克,治疗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效果较好。

    4.烧伤将无菌敷料蘸黄连煎液覆盖创面,治疗二度烧伤,用药12~23日,均获痊愈。

    5.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檗碱口服给药疗效满意。

    6.急性肾盂肾炎用双黄连粉针剂静脉滴注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

    本品毒性小,黄连煎剂和小檗碱可引起变态反应,轻者表现为药疹、皮炎、血小板减少,重者表现为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反应有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小檗碱静脉滴注可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严重时可致死亡。长期口服小檗碱偶见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减少及溶血性贫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