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岁曹操新官上任烧了三把火,其一打死了宦官亲属,这是为什么

 一国之君历史 2021-01-18

公元229年,魏明帝曹睿追封曹腾为高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宦官身份被追封为皇帝的人,曹腾虽然是宦官,但是为了延续香火,收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为养子,于是曹操就成为太监的养孙,这就是曹操的身世。

所以曹操从小就被打上了宦官之后的标签,在东汉那样一个以出身来看人的年代,身世无疑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标签,曹操的父亲曹嵩之所以能够出来当官,并且还官至大司农,靠的就是宦官曹腾的关系。

曹操养祖父曹腾

同样的道理,曹操之所以能出来当官,同样靠的是养祖父曹腾的关系,曹操20岁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进京为郎,并且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靠的就是出身,宦官的出身,据说曹操的洛阳北部尉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举荐的,因为司马防当时的官职是洛阳令和京兆尹,管理京城事务,而在曹操被任命洛阳北部尉的时期,正是宦官势力如日中天之际。

所谓的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就是负责东汉都城洛阳北部地区的治安官,相当于都城的公安分局的局长,这个可算是高官了,曹操20岁就能担任这个官,你要说不是靠关系,我怎么也不会相信,20岁的曹操上任后,马上就烧了三把火:

1、申明禁令、严肃法纪,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这个很正常,曹操是负责洛阳北部地区的治安官,一上任就明令法律,申明禁令,以宣扬自己的威严,同时方便后来的工作。

曹操

2、制造了十余根五色大棒。

五色大棒是用来处罚违法的犯人,用大棒击打犯人的背部和臀部,这是当时的法律规定,估计是之前的大棒过于老旧,或者压根就没有,所以曹操就自己造了十余根,以示威严。

3、打死了违反禁令的蹇图。

蹇图是宦官蹇硕的叔父,而蹇硕则是汉灵帝最宠信的宦官之一,曹操身为宦官一党,为何打死了宦官的亲属,难道他就不怕来自宦官的报复,要知道东汉末年汉桓帝与汉灵帝期间,宦官的权力极大,并且大肆打击士大夫阶层,而皇帝则偏向于宦官,得罪宦官,基本上就不可能在朝廷待得下去。

东汉宦官与皇帝

所以曹操打死了蹇硕的叔父蹇图后没多久,就被明升暗降,调到京城之外的顿丘县担任县令了,县令当然比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大了,但是实际上曹操不能在朝廷中枢担任官职了,等于是离开了权力中心,升官无望,这就是蹇硕的报复手段。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要打死蹇硕的叔父蹇图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曹操的第一个目的:与宦官阶层割裂。

那个年代出身是很难改变的,曹操被打上了宦官的标签,基本上所有的士大夫都会认为曹操是属于宦官一党的,曹操这个从小就是有政治抱负的,你看曹操的文章也会明白,曹操最早是想做大汉的征西将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

但在当时,皇帝宠信宦官,而且宦官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仇视士大夫的,汉桓帝与汉灵帝期间,有过两次党锢之祸,所谓的党锢之祸就是皇帝与宦官合谋,把部分士大夫定性为党人,一旦定性,就终身不能从政,也就排除在国家权力之外,这让士大夫阶层非常仇视宦官,双方也彼此仇视。

曹操

曹操本人从心底是认同士大夫,反对宦官的,但是他的宦官出身很难让他获取士大夫的支持,而且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即使后来曹操的事业做得很大了,仍然被一些士大夫所看不起,比如说官渡之战前,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帮袁绍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檄文中关于曹操的话,首先就说了曹操的身世:

《为袁绍檄豫州》: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

这话的意思是说:司空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从前的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同时兴风作浪,骄横放纵,损害风化,虐待百姓。左悺与徐璜是汉桓帝时期最有权势的五个宦官中的两个,他们协助汉桓帝扳倒了跋扈将军梁冀,所以被皇帝重用,陈琳骂曹操,首先就是说曹操的祖父是个宦官,只要一提宦官,士大夫们就会咬牙切齿的,这样就能联合天下士人共同讨伐曹操。

曹操与袁绍

要知道官渡之战离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已经过去了26年了,曹操仍然没有甩掉宦官的标签,可见出身给人的烙印是非常深的,曹操想要成大事,就必须与宦官阶层割裂,所以曹操就想到了棒打宦官的亲属,而且还打死了,这个事闹大了,但是曹操自身却没有受到丝毫的伤害,仅仅是调离原职,所以曹操家族的势力不可小视。

曹操的第二个目的:获取政治名声

曹操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绝对不仅仅是只想当个小官,而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在当时作官并得到提升的最好方法就是名声,当时选拔官吏最主要的两个标准,一是身世,二是名声,名声从何而来?不就是从政绩中来吗?

曹操依照禁令法律来行事,并且敢于不畏权贵,打死了宦官的亲属,敢于和宦官作对,这样就能赢得名声,在当时但凡和宦官斗争的,都能在士大夫阶层博取名声,比如东汉末年非常有名的三君,也就是三个受人敬仰的士人,这三个人分别是:窦武、刘淑、陈蕃。之所以他们受人敬仰,因为他们都是为人正直、为政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而且颇受士大夫阶层尊敬的人。

曹操

其中窦武和陈蕃两人因为在汉桓帝去世后,谋划诛灭宦官,因为宦官在当时的名声太差了,不仅对士大夫实行党锢之祸,而且在朝中仗着皇帝支持以权谋私,并且在地方放纵亲属犯法,形成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干了很多坏事,但是窦武和陈蕃两人因为计谋不慎,反而被宦官诛杀,并且被扣上谋反的帽子。

曹操后来在担任议郎时,曾经给汉灵帝上书,为窦武和陈蕃两人平反,这是很多士大夫想做的事,但没有成功,虽然没有成功,但曹操所做的事,不就是为了获取政治名声,先是打死了犯法的宦官亲属,然后给受士人敬仰的窦武和陈蕃两人上书平反,这样曹操在朝廷的名声就会好了很多,因为当时的舆论是掌控在士大夫阶层手中的。

获取了政治名声,才能继续在朝廷升官,这样曹操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至少在当时,曹操是没有推翻东汉朝廷的心思的,只想着如何报效国家,如何实行自己征西将军的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