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佛教的般若大智慧来认知人类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

 蜀山正义 2021-01-18

        佛学的义理教法,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指导人类通向成功之路的路径方法。所有信愿行的人,只要依着这样的方法途径去不断实践,便可以通达成功并获得果证。

         依据传统的教法来理解,在佛教的八万四千种方法中,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即“不二之法”)是指导人类思维层次递升的第一种方法。那么,什么是“不二”?我们怎么去理解认知这个“不二之法”在辩证逻辑思维方式中的运用呢?还得从“不二”之法讲起。“不二之法门”,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其中是这样阐释的:“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在现今看来,  “不二”只是一种非常深奥的、人为定义的概念性名称而已。简单地说,不是一,也不是二,没有彼此的分别,这就是不二。佛教的宗纲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尽管在现象上有千差万别,但从佛性本质上来看,都是没有分别的,只不过是因缘合和,都是虚无的,没有相对,也没有绝对。所以,我们才认可了只要心中清净,佛土也就清净这样的理念。比如,肉身和思想的不二,在于自己内心如何把般若智慧运用于生活中去,一切都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用智慧去破解所遇到的问题,就达到目的了。“不二”本身就是虚无,只为方便人们理解认知事理规律而取个名称概念,不需用文字语言来诠释,是宇宙世间的真理,这便是现代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雏形。

        不二:即指的不是两极端,佛教术语意为直接入道。比喻这是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人一旦进入“不二法门”,就是进入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便可以有成就了。显然,这只是从思想境界上而讲的,不是从空间上来说的。

         查阅《佛学大辞典》,书中是这样解释佛教“不二法门”思维模式的:“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这就好比我们面对物品,是用这种方法去认知的。同样,我们面对的所遇的人物事件,也是这样去认知的。再举一个简单明了的小事例:比如,小强和阿凡在课堂上因争论问题打了一架。老师知道此事后让他们两人都出去,请家长来处理。阿凡的家长追问打架的原因。假如小强的家长开始不断的用自己的视角去判断,给打架不断贴标签,情绪化的感觉小强在打架过程中受了委屈,同时感觉到自己也受了委屈,就一定要闹到学校领导那里去。这是小强的家长要到学校去闹,而不是要处理打架这件事情,而是要向老师讨回公道。这本身是两个小孩之间闹个矛盾,打架这么一件小事,就升级演变为判断老师是否公平,是否还有资格再从事教学这种高度去了。这样一来,这件事情的性质就完全发生了改变,并不是老师请家长来解决问题的初衷了。其实,学校同学之间有点矛盾动了手,都属于不正常的正常现象,都是学校里经常发生的事情。只要批评教育一下,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这就跟同学们遵守纪律是一样的,都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都是如如平等的。凡事总是以个人的视角,用个人的情绪不断的在经历事情中起分别心,加贴标签。也就远离了事件的一实之理。远离了事件的本质,这就是“二”。一但心中有了“二”,就再也不能正确面对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了。把事件本身的“一实之理”变成了对立的“二”,这就是用“不二法门”破解问题的基本方法。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如何理解并运用这“一实之理”的不二方法呢?再打个比方来讲,比如说“苹果”这个品牌,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苹果电脑,这本是乔布斯时代的产品,几乎每一件都是精品。我在读《乔布斯传》时,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乔布斯在每次选择产品之前,总会进行静心禅坐,然后才从众多产品中选出一款自己心仪的产品。再将产品以及产品的各项功能做到极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实”的过程。也就是“不二”的过程。他从最初开始,就在不断的下决心肯定产品就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这个功能必须这样,他就是这样不断的肯定下去,不断的“一实之理”下去,就将产品做到了极致。又比如,被全世界公认的拥有人类最伟大的大脑的爱因斯坦,他在做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也会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这个时候,爱因斯坦就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停止思考。安静的坐下来,手里拿一个小球,小球下面放一个盘子。当快要进入睡眠时,身心处在彻底的放松状态。手里的小球自然就会脱落,击中下面的盘子,发出刺耳的声音。惊醒后的爱因斯坦重新回到思考问题上,许多次,这时的第一感觉就是问题的答案。才有许多对人类贡献的重大发现。这些灵感也就是“一实之理”的呈现。很显然,这些灵感都是来不及贴标签的,是没有会分别的事物本质。

        所以,“不二之法”是人类思维活动中非常有效的思维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只要能减少分别心,就能看见事物的本质,就能正确的面对事物和正确处理事情。

         通过这种解析来说明“不二法门”的思维方式,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我们只是从思维这个角度,让我们能认识到一实之理。首先,我们这是给“不二法门”贴上了一个思维模式的标签。就是分别,就是二了。不二法门就是不二法门,是一实之理

        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反复讲它呢?佛学教法讲究“闻、思、修”。人通过闻思修,才能掌握其正确的方法路径。听闻知道一个理论的道理,并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思考研究彻底领悟佛陀所教授的用智慧去破解生活难题的方式方法。要想彻底领悟,就要去修证,修证就是将佛教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检验,使之能帮助我们的生活实践。从思维方式来讲,学习实践“不二法门”,既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种思维方式方法也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我们平常人大多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的习惯,即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时,都会习惯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开始不断的给我们面对的事物加贴上我们认为应该的标签。比如什么大小呀,好坏呀,漂亮难看呀,舒服难受呀,快乐烦恼呀,等等。但从佛教的不二思维来说,这就是起心动念,就是起分别心。有了分别,就肯定有对立有比较的参照。比如看见橘子,就想到了酸。有了酸,就肯定有不甜,这就是有对立,就是“二”的意思。只要我们一开始对某件事物加贴了标签,那么就一定会起分别心,对事物起了分别心,则这个第二便产生了。心中生起了二这个分别心,念头就不会再停止,这就是佛教讲的众生的思维模式,就进入了生死轮回的状态。思维模式进入了生死轮回的状态后,就再也看不见事物的一实之理了。也就是说起了二心了,就再也看不见事物的本性了。为何这样讲呢?因为,随着人们对事物不断的判断,对其加贴标签之后,事物的性质也会改变。比如:我们对酸甜苦辣等味觉的认识,对色声香味触觉的定义等等。其实,苹果还是原来的苹果。可是,在人们的心目中,苹果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从不二思维角度出发,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他跟其他的思维方式,都是如如平等的,并不存在哪种思维方式更高级。关键点是,只有在不给逻辑思维人为的加帖标签,不要有二的分别情形下,才能认识并掌握逻辑思维的本质。也就是说,当我们认识到逻辑思维的一实之理,才能最有效的加以运用,才能为我们破解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智力帮助。对待其他思维方式,也是同样的道理。

        佛学教法对“不二”的解释为:“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不二”与“一实”相应,“一实”也就是“真如”,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真实不虚,如如不动”的本真。“一实不二”,就是世间万事万物原本就是一体平等,而无分别的。“不二”,就是不去分别,不去思量分别一切事理,如分别人我、是非、爱憎、善恶、美丑等。分别由妄心而生,真心则视一切皆如。这个“二”是我们分别出来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刻意分别着这世间的一切:对的,错的;美的丑的;富有的,贫穷的,善恶、美丑都是分别出来的。所以,我们才讲世间因缘和合而成的万事万物因为不同的因缘,体现为不同的形态特征。我们看到的色彩有赤橙黄绿青蓝紫,我们尝到的味道有酸甜苦辣咸。空间方位有东西南北上下,季节有春夏秋冬,天气有阴晴风霜雪雨,人的情绪有喜怒哀乐……佛教说的这些“不分别”都是一体两面或者多面的表现,而这个“一体”不变,是在教导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生主观的爱恨取舍心。

         要真正理解佛教中“不二”的真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当下开始,在生活中去践行这种“不二”的思维方法,去修练一颗不分别的心,不再“犯二”。这是指引人类远离一切烦恼痛苦的是是非非,从而断除愚痴迷惑的念头和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践呢?

        其实,辩证逻辑思维也是我们关于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我们人类认识的实质,就是建立统一的因果关系。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系统的模仿、系统的概括和系统的相互作用。由简单的因果关系导致的系统模仿,如模仿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建立饲养业和种植业;由绝对的因果关系形成的系统概括,如提出了力和速度等物理概念,建立了经典力学;由相对的因果关系形成的系统作用,如提出具体的物理机制,形成了有机统一的世界观,等等。我们人类的认识,正是借助于上述三个阶段的不同发展,才逐渐地发生了思维层次质的变化,使人类的认识得以区别于其他的灵长类动物。比如,黑猩猩和猴子等灵长动物的思维就始终停留在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处于模仿的阶段。

        从人类的文字发展来分析,反映上述三个认识的不同阶段是最初的象形文字,其实际上是由简单的绘画演变而来的。这是最为典型的模仿,临摹外在的现实世界,是人类的认识在原来单一地追求经验的一致性上,又增加了理论内在逻辑的统一性。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理论不仅要被外在的实验所证实,而且还需要保持其内在的逻辑合理,不能形成矛盾的概念,即不能产生佯谬。如果形成了矛盾,产生了佯谬,那么这个对立“二”便产生了。

        人类逻辑思维的发展会逐步趋向于大成智慧。虽然逻辑思维对于人类的认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用逻辑思维又是不够的。为什么这样去认知呢?因为,归纳的逻辑辩证方法会受到质变的限制。比如,以水和花粉为例,在物理现象中,人们认为随着观察尺度的缩小,原本连续的空间会变得不再连续,从而使微观的粒子具有了波动性,受到了空间粒子的不对称碰撞,所以我们以为这就是事实真相。其实,在水中的花粉具有无规则的变化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归纳法只是认识的初级方法,其主要用于收集和整理资料,为演绎法的使用奠定基础。只有演绎法可以面对整体,根据不同的极限情况,使我们借助于具体的物理机制来统一地解释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然而,演绎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其建立的逻辑系统理论还需要有逻辑的前提即逻辑思维的出发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基础。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提出公理和假说。 由于人们面对同样的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和评判公理与假说的合理性呢?对此,原有的逻辑思维是无能为力的。需要我们有一个更高端的思维和评判标准,这就是人类认识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人类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适用于所有的现象。比如,自然界中存在着具体事物的有限性,也存在着我们未知的无限性。这是我们判断理论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尺子。于是,我们主观地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一个具体的系统。其实,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和见与不见的能量,包括构成其中的粒子就不一定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元素。这就是量子力学提出的物理基础。又比如,自然界中存在着质的变化和不同物体的归一性,使我们的现代科学研究摈弃了经典的机械世界观,转而接受空间不空和物质不实的有机观念。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我们所描述的世界,即物体的运动会受到光速的限制和空间形态的影响。再比如,自然界中存在着个体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不存在绝对独立的封闭体系。于是,我们可以将各种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归结为物体的存在引起了空间的对称性破缺,即空间量子对物体的不对称碰撞,这些理念在空气动力学和核裂变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比如,由于物质是能量的聚集,其封闭性小于1,会对外辐射热能,使原本均衡的空间形成了热的梯度分布,即形成了引力场。于是,当两个物体相遇时,空间量子对它们内外侧的碰撞是不对称的,由此形成了万有引力。因此,才有“理论的提出比实践更为奇妙”之说!

        如果说传统的逻辑是理论得以建立的内在逻辑的话,那么人类认识的基本原则就是构建理论的外在逻辑。虽然在不同的理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是人类的基本原则却是这些因果定律理论的共同基础。 因此,辩证逻辑思维适用于理论的建立,可以满足人类认知范畴的逻辑自由;而构建思维模式是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对理论的选择和评判。因为,实验并不具有绝对的验证性,理论与实验是有差异的。前者是理想的,而后者则是现实的。

        总之,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用辨证逻辑思维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但是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仅靠辩证逻辑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提升认识的思维层级。因此,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原则并不一定是提升我们思维层级的更高境界,只有在舍弃构建思维的基础上,用一实之理去顺应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人类社会才有可能趋向文明进步。

(2021.01.18 于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