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 头皮针是在头部针灸腧穴和某些反射区域,被认为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通过针灸针在患者头皮帽状腱膜下层1寸进行手法的操作,提高脑血栓形成后患者患侧肌力,临床研究表明该项技术有利于及早恢复偏瘫患者患侧肌力,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疾病简介 ···· 中医称脑血管意外为中风或脑卒中,其中脑血栓是最常见的一种.我国中风发病率约为80-120人/10万人:脑内疾病所引起的肢体残疾约118万人,占全体残疾患者的15.63%,我国幸存者中的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适应症 ···· 1,脑血栓形成后偏身瘫痪. 2,符合上述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并结合CT或MRI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的偏瘫病人. 3,中医辩证为中风中经络的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者. 4,发病至接受治疗在2至3个月以内(即发病后第31天至第90天)者. 5 ,无神志昏迷,血压基本稳定者. 禁忌症 ···· 1,CT或MRI诊断为非脑血栓形成的偏瘫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硬膜外出血,脑肿瘤,脑内血管畸形出血,脑炎和脑膜炎等.) 2,中医辩证为中脏腑和虚证者. 3,偏瘫侧肢体功能评分和综合功能评分均≤2分者. 4,神志昏迷或生命指征不稳定者. 5,发病至接受治疗在3月以上者. 6,年龄在70岁以上者和妊娠者. 7,头皮有瘢痕,肿瘤,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者,施术部位为头颅手术部位或未植入颅骨者. 特 色: 1,安全性强,在实施过程中无一例意外或明显不适反应. 2,疗效快捷显著,部分病人首次治疗后就可以将患肢肌力提高2—3级. 3,手法规范,要领明确,使事件便,易于掌握,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4,目前与西医康复相比较,有明显的优势和社会认同感. 治疗方法简介 ···· 1,器具 一次性不锈钢毫针1寸-1.5寸.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体位:坐位.确不能坐者,可采用仰卧位. (2)针刺部位:病灶侧(即偏瘫肢体的对侧)头部. (3)取穴: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百会向前至前顶.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 (4)皮肤消毒:采用2%的碘酒拭擦施术部位,再用75%的酒精棉球将碘酒拭净,或单用75%的酒精棉球拭擦针刺部位的皮肤. (5)进针:采用指切进针法.先用左手拇指切按在治疗线旁边,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快速将针刺入,针尖至帽状腱膜下层. (6)针尖方向:顶中线由前顶刺向百会;顶颞前斜线由前顶刺向悬厘的上2/3节段,用两根毫针接力刺法. (7)手法:在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毫针与头皮呈15度-30度角,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1寸(25mm)左右,指下有不紧不松的感觉和一种吸针感.然后进行行针操作,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3次(约5秒钟),每次至多提出1分(2.5mm)许,又缓插至1寸,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分钟. (10)疗程:每日针1次,每周针刺3次,共12次为1个观察疗程. 技术关键环节 ···· 该手法动作主要是以向外抽提"一抽数抽"为特点,属小幅度担插手法范畴,紧提慢按为主,是为泻法.抽气法的操作要领有二:一是力度,必须将全身的力量集中于手指,然后形成爆发力向外抽提;二是速度,即瞬间速度要快,但最好针体又不动,每次至多抽出1分(2.5mm)许,而不能将针体大幅度抽出.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 1,偶尔出现晕针.主要症状为头晕,眼花,恶心,脸色唇色发白,严重的血压下降,四肢厥逆,脉象微弱.处理:患者平卧,把针退出少许即可恢复,或饮少量热开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