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航 | 读李犁长篇小说《沉年》

 文学百花园 2021-01-19


沉年



人性善的弘扬,抑或土地的黄昏

李犁以编年体式来结构小说,其写作初衷预设了小说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小说的时间开端来看,我们不妨将其看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史的写照,或者具体为中国农村三十多年以来的突变史。如果真的得以贯彻,那么小说的意义不言而喻。这类小说实际上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李犁这部小说从主题来看,并没有偏离以住的写作指向,甚至走的是老路,毕竟他写的是所熟悉的一切。又有哪个作家的创作能超出已有的生活体验?世界上没有作家能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一网打尽而不需要其他作家的合奏与共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李犁的写作仍然是有相当意义的。他真诚的写作,不仅是对写作的膜拜,更是心怀社会道义和历史责任感。其与功利式写作是远离的,他的写作不为稻梁谋,而是在有意识地建构文字世界的另一个时空,是对人生时间上的缅怀和空间上的确认,并以期证实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其指向的是文学和内心。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除了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诗性语言的表达,我们最为欣赏的恐怕还是他对农民命运、农民出路的关注和思考。我们透过小说字里行间和人物故事,能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黄昏”的深切缅怀和无穷追忆。这不仅是表层物质意义上的,更是对人在精神上沉沦以及传统道德之旗能否再次升起和飘扬的沉痛、担忧。

在作者笔下,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生存处境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善;相反,无所适从的农民和倍受煎熬的土地却正面临着又一次考验。一切都难以改变农民悲苦的命运,清官的冒现,那也许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和浪漫想象。那个在战争中落下残疾,默默无闻终老于乡村的战斗英雄;灯盏的父亲生活无依却到死都甘心为乡邻说书;众多乡里后生女孩前途无望时的挣扎;那些再怎么勤苦也改善不了贫困处境的村民……作者只是在无可奈何地描述着这一切,这一切都在作者的记忆里发酵并在眼下的文字建构中升腾,成为一道道挥之不去、始终萦绕在作者和读者心中的痛。这些苦痛在老支书庚庆身上得以集中表现。在修桥筹款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带领数十村民进城做别人最不愿意去做的掏粪工,而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月却要用大半年时间去讨回那点可怜的工钱。无论庚庆怎样苦苦哀求,工钱就是讨不回来,他觉得无脸见乡亲,只得在外十分苦累地打杂工,外表和处境比乞丐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不是作者有意安排邓副县长及时出现,恐怕老支书就不是拖着病体残躯回乡了。作者在此有意缓解其中矛盾,恐怕是出于多方面原因不得不去将其化解。我们不妨假设,假如邓副县长的车没有撞倒老支书,那老支书是否死在城里也将无人知晓?尽管作者粉饰了这一结果,但永远遮盖不了农民悲苦无依的命运。

灯盏的父亲为乡亲说完最后一次书即与世长辞。其中的隐喻性是十分明显的。这是绝响,是中国传统乡村文明殒落的悲歌与绝唱。因为老说书人的存在,隐喻着古老乡村民风和文化的存在。他的死,注定乡村精神世界的丧失,作者暗中为这一切唱出了一曲挽歌。作者或许一反常态,并没有一味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而是从另一侧面来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点难能可贵,寄寓着深刻的反思。或许读者从那些清官或革命干部身上看到这是一部歌颂之作,与很多概念化的主旋律作品并无二致,但我坚决否定。作者在叙述生活中好人的同时,并没有避开揭露和反思。如果看不到这点,那只能说还没有读懂小说。灯盏父亲的死,只是一个预兆。乡村民风丧失的挽歌最主要由年轻的一代来主唱,他们才代表着乡村的未来。灯盏的离乡、暴眼的挣扎、豆子的遭遇……土地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甚至给乡村文明带来灭顶之灾。年轻一代再也不会在土地上安分守己,世俗常伦早已被以季风为代表的流氓混混肆虐,乡村的宁静被突出其来的改革洪流搅浑洗刷。面对这一切,作者痛心疾首。他并没有觉得改革是历史的逆流,而是痛心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或许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反思的。于是对猫仔这个人物做了理想化的处理,猫仔安于回归乡村也就寄托了作者的一种向往。

土地濒临绝境,在“黄昏”之时作者又有何思考?土地问题,在中国现有的历史语境之中是深刻而复杂的。土地制度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中国几代农民的命运。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制度的变革,作者有着自己的思考。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任何一项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都是席卷全国而不可阻挡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被卷入历史洪流之中的命运。实际上,国家政策不可能普适于中国的每个角落,在地方执行政策之时更难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作出有效的调整。比如在作者笔下,农场土地联产承包就未必是理想的土地和农民管理模式。小说最后一章有如此一段话:

费福田又长长地吸了一口烟,说:“邓副书记,我看你官当大了,人还是没有变,我就跟你说实话了。农民的日子不好过啊!种一亩地,各项税费加起来有二十八项,辛辛苦苦忙上一年,到头来什么都落不上,要是遇上天灾,遇上三病两痛,这家人就惨了......”邓副县长抱住了头,沉默了。怎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是的,农民的出路在哪里?很明显,作者不可能提出有效的措施,他的无力感只有深深地楔入所建构的文字之中。作为一个在残酷现实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的作家,只有发出无限的悲吟,独唱那曲或许人人都能听懂的挽歌并透出永恒的希冀,除此无它。一句话,李犁的小说能够形象地反映生活中矛盾的方方面面,能够大张旗鼓地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这就足够了。

拉拉杂杂,说得太多了,但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执笔之始,只打算写个三两千字,谈点粗浅的想法以当交差完事,不料竟然“洋洋洒洒”写下万言。我不想怪罪自己太过啰嗦,要怪就只能怪李犁的这部作品深深打动了我,我要感谢李犁兄给了我一次酣畅淋漓说话的机会。我盼望早日能读到这部小说的第二部、第三部,并真诚祝愿李犁兄在文学创作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旺!

        2015年1月29日深夜  写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周航:诗人,文学博士,副教授,评论家)


沉年 

目   录

序        人性善的弘扬,抑或土地的黄昏

第一章    混沌

第二章    迷乱

第三章    诱惑

第四章    生命在歌唱

第五章    晦的云

第六章    蛰伏

第七章    决不妥协

第八章    浊流

第九章    挺住,挺住

第十章    隐情

第十一章  升腾的火

第十二章  黑洞

第十三章  公道自在人心

后记


   

附件一    本真的乡土叙事与人性的多维观照  

附件二    《沉年》的沉与不沉

附件三    一幅转型时期乡村的全景画卷

附件四    百步有芳草

附件五    深深的震撼

附件六    浮世里的温暖

附件七    人性闪耀的光辉

附件八    生命价值与尊严的找寻

附件九    灵魂在高处

附件十    《沉年》留香

附件十一  读者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