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专题 | 赵献花:颂中秋

 文学百花园 2021-01-19


秋风瑟瑟吹走了夏日里的那一份燥热;秋雨绵绵沐浴了家乡田野的那一份浓绿;秋阳暖暖也给家乡田野换上五彩斑斓的妆容。是啊,秋天到了,一转眼就到中秋。

中秋,不免联想起中秋月圆夜,李白的那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思乡之情,念乡之切,脑海中满是家乡的中秋。

家乡的中秋,秋高气爽,风轻云淡,五谷丰登,多彩鲜艳。那金灿灿的大豆呀,在秋阳照耀下,亮得晃眼,忙于收获的母亲、父亲,穿长袖褂衫,父亲戴草帽,母亲头顶毛巾,在田地头并排,一人揽上几行,弯腰笑着挥舞镰刀,像收割麦子那样,把带豆荚的豆秧儿一小堆一小堆地放在身后,放眼望去,像躺在灰色土地里的一座座小小金山,无不让人眉开笑颜。母亲、父亲便迫不及待把带豆荚的豆秧儿用架子车拉到打麦场,把带豆荚的豆秧儿平摊,与父亲一起用石磙碾,用木棒锤;也有时与叔婶们一样,把带豆荚的豆秧儿拉到打扫得一尘不染的土路边,边晒,边让行人踩,他们来回的翻、垛、扫剥落的金豆子,像扬麦那样一遍一遍的扬,一遍一遍用筛子来回筛,筛去尘土细屑,装进早已准备好的蛇皮袋,抬上架子车,喜气洋洋丰收回家。然后,母亲、父亲再返回另外一块儿田地收那铺天盖地黑精灵一样的绿豆角,团团白云朵儿一样的棉花,还有那黄澄澄的玉米棒子——家里整个小院里晒满了黄豆,绿豆,棉花,芝麻,连小院土墙上,树杈上都挂满了玉米棒子,小鸟们急得在树上叽叽喳喳,看着母亲的眼色行事,母亲便把红色布条挂在一长棍上,挂在树枝上,秋风一吹,沙拉拉,红色布条随风与树叶一起飘扬,吓飞了那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们。

中秋节那天,母亲放下忙碌,围上围裙,把那只自个儿喂养的红花公鸡,追得嘶叫着跑东又跑西,扑棱棱飞上又飞下,终于,红花公鸡败下阵来,精疲力尽瘫卧在土墙一角。母亲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终于逮着红花公鸡,可母亲又怕了,看着红花鸡可怜样,于心不忍,尽管是过节,要为老人、为孩子做一顿美味佳肴,可它是活生生的小生命啊!于是喊来会宰猪的爷爷,让爷爷杀鸡,母亲背着脸,嘴里嘟囔着,虔诚为那只公鸡祈祷:早些托生吧!

傍晚,树梢上空高悬着的那轮圆月,发出金色的光。照亮了整个小院。风微凉,母亲坐在小院里,一粒一粒的剥玉米,父亲做在堂屋里的方桌前戴着眼镜,在摇曳的煤油灯下认真写教案,我在一旁安静写作业,不时跑到院子里为母亲送些石榴,送一小块儿月饼。那时的月饼很大,像圆盘;很硬,像啃硬石头,很香,香得腻人;很甜,以至现在还忘不掉。母亲往往以牙不好,啃不动为借口,让多给姐们留点,给爷奶留点。还记得那次五姐放寒假回家,母亲还留着八月十五时买的月饼,小心翼翼地从纸箱里拿出来,让五姐吃。五姐看着里面生满小白虫的月饼,很生气母亲,埋怨母亲咋不早吃呢!母亲看着月饼很是心疼,后悔自己没有把月饼放好。当然,母亲脑海里根本没有“食物过期”这个词。她认为好的,就一定要留给孩子。

又是一年中秋时,我家小院的石榴也已经成熟。街上那琳琅满目的月饼,想为老父亲买几块儿,可父亲牙不好;想为老母亲买几块儿,可老母亲先离我们而去。只好照着母亲的样子,为我的孩子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买几块儿孩子心意的月饼,在我们的小院子里,赏月,品果,品月圆之下的幸福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