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形式上的胜利——乱评国展获奖榜首作品

 唐渠居室 2021-01-19

文:乡河鱼

【吹毛求疵】本栏目前两期发出后,引来不少争议,在此,我要再次表述我的观点:

本栏目专门针对书法展览中的获奖作品挑毛病,也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但这并不表示这些作品不优秀,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完美,包括《兰亭序》,挑毛病只是为了它更优秀。

我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不企望所有人都赞同。还是那句话:我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赞同的请点赞,反对的欢迎拍砖。

今天要说的是某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奖的头名作品,图片如下:

作品形式上的胜利——乱评国展获奖榜首作品

说实话,这件作品的笔法、结字非常不错,与二王已经很想似了,甚至拿出任何一个片断,就会以为是经典法书中的某一个局部。

好的地方不多说了,开始吹毛求疵:

一、以巧取胜,胜之不武

这件作品是一件册页,每一页又都似魏晋时的手札,其上端又以朱墨作了旁注,形式新颖,画面清新,这种形式的作品以前极少见。

放眼当今书坛,能写一手漂亮的二王书法的书家众多,这是书法的主流,但能在形式上作这种创新的人却不多,这是此作名列榜首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形式取胜,似乎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作者并非无名之辈,而是沈鹏的弟子、著名的“沈门七子”之一!师门如此显赫的实力书法家,如果只能以巧取胜,多少给人胜之不武的感觉。

作品形式上的胜利——乱评国展获奖榜首作品

二、文化积淀欠缺

有人说,书法拼到最后是拼文化,此言不虚。在“宋四家”中,苏轼的技法并不是最高,但他文化的积淀弥补了技法的不足,这是他能领袖“尚意书风”的根本原因。

此作的旁注虽然新颖,小楷也写得不错,但所书写的内容却暴露了文化修养的不足。几句古文看似文绉绉,实则半通不通,内涵不足。

比如:“余学行草书廿十年”,“廿”,本就是“二十”,后面再加一个“十”就画蛇添足了。

作品形式上的胜利——乱评国展获奖榜首作品

又如:“名之无虚士”,“之”作何解?

三、效法乾隆,徒增笑话

世人皆知,乾隆爷爱盖印,凡是被他看中的作品,总免不了被盖上几个大印的命运,好好的一件作品往往就这样被他毁了。据说,乾隆爷的印章有一万余枚。

印章是书法作品的一部分,用印是有很多讲究,用好了相得益彰,用得不好不伦不类。

作品形式上的胜利——乱评国展获奖榜首作品

此作中,作者用印明显有问题,开篇就是一个类似乾隆御玺的大印盖在了上头,而中间更是将姓氏“张”也盖在了正文中间,唉,不知这样会不会招他老师的骂!

我的胡评结束,欢迎大家上板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