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大坤——人生三苦之一的铁匠

 老兵原创之家 2021-01-19
永远的铁道兵

人生三苦之一的铁匠

二师六团  王大坤

过去民间有一句老话: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说铁匠苦是因为铁匠是一种既消耗个人的体力且又脏又累的活,铁匠们要常年守在炉火旁,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还要冒着炎热打铁,所以,在民间,把铁匠看作是人生一苦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我在大学校园的生活区就时有看到流动的铁匠们的身影,他们拖着一架板车,挑着一副担子,他们的生活和打铁家当都在那辆板车上和担子里,他们象游民一样在市区内到处游走,招揽生意,然后在路边找一个宽敞的位置,架起炉子,风箱和砧,就干起活来。那个时候,我们小朋友对打铁感兴趣,在放学的路上,也顾不得回家吃饭,就围着看他们丁丁当当你一锤他一锤地敲打那烧得红红的铁坯,把它打成不同的形状。

没有想到数年后,我也亲身体验了一段打铁的生活。我入伍到越南后,被分配到了铁工班。那时,我们班打铁的棚子就搭在我们居住的庙的一侧。我们铁工班的班长叫龙长兴,63年的湖南长沙兵。刚开始,班长为了让我慢慢入行,安排我拉风箱,这种安排也算是铁匠行当里的一种传统的学徒过程吧。不过拉风箱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活,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不停拉推风箱,把炉火烧旺就可以的。拉风箱时,眼睛还需要看着炉子上的铁坯,在铁坯没有烧红透之前,需要大火,因此拉风箱的频率和力度都要大,待铁坯快要红透了,就要放慢拉推风箱的速度。当然,这都是班长师傅教的。拉风箱看似是一个轻松活,可一天下来,那手臂还是挺酸的。

在拉风箱时,我还经历了一次断骨的风险。我们在打铁时,班长是师傅,他是掌小锤的,另有二个抡大锤的,一个是65年的湖北籍老兵(名字记不清了),他掌18磅的大锤,他一般是站在班长对面的右手侧,他挥动锤子的方向正是对着我。另一个掌8磅锤的是我们的邹副班长,也是65年的湖北籍老兵,他是站在班长对面的左手一侧,他挥动锤子的方向是朝班长的右手侧。有一天,铁坯烧红了,班长用铁钳从炉内夹出铁坯,用小锤发出信号要用力下锤,那个拿着18磅大锤的老兵就举起锤子一锤一锤地打在铁坯上,在举起第三锤往下砸时,铁锤忽然脱离了锤把,呼啸地朝我这边飞了过来,那速度可能有每小时120公里,我眼睛的余光似乎看到有个物体朝我飞来,说时迟那时快,我的左腿稍微一闪,铁锤恰恰从我的裤管擦过,直奔风箱底下。我惊出了一身冷汗,班长和二个老兵也目瞪口呆地看着这锤子向我飞去,无能为力。如果那18磅的大锤砸在我的小腿上,我的左小腿肯定是会遭遇粉碎性骨折,我现在想想都心有余悸。虽这一险象没有酿成事故,之后的每天打铁前,班长都要再次强调检查一下锤子。我呢,站在拉风箱的位置上时,眼睛的余光总是在警惕地注视着锤子的动向,唯恐那飞锤一幕重演。

拉了一段时间的风箱,班长就安排我抡大锤了。开始是安排我抡轻一点的8磅大锤。学抡大锤时,首先要懂得小锤的语言,小锤是指挥兼导演,小锤打在铁坯的什么地方,大锤就必须紧跟,不允许打偏,小锤说重锤,你就要使劲,小锤说轻锤,你就要轻。小锤在铁砧上边敲二下就是停。对这些小锤的语言,我在拉风箱时就领悟了一些,可在实际操作时,就不是那么容易。我开始遇到主要问题是,跟不准小锤的点子,时有打偏。另一个问题是,我的手掌经不住锤把的摩擦,第一天上阵,手掌就磨起了泡。在那个时候的年轻士兵都是积极要求上进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牢记在心,于是对手上起泡这种事也就忍着不说,第二天接着抡大锤。随着越来越多的水泡血泡出现在手掌,抡锤时的疼痛是钻心的。班长从我抡锤的动作,知道我的手磨起了泡,于是就又让我去拉风箱,稍微歇息一阵,待伤口恢复。

终于有一天,该我抡18磅的大锤了。18磅的大锤真是沉,举起来都费劲,别说还要使劲向铁坯砸去。抡这种大锤确实是需要肌肉,看看我的上臂肱二头肌,当我把我的前臂往上收缩时,它不是那么发达丰满,显不出那种肌肉的美感。尽管没有发达的肌肉,也得抡起这18磅大锤,因为这是工作任务。有了抡8磅大锤的经验,我开始抡18磅大锤时,还能跟上小锤的点子,那开始的几锤似乎砸得连铁坯都有点胆怯我。可在经过几番抡打后,我的力量渐渐难以维持,不仅是下锤不力,而且也常犯打偏的错误,记得有一次,我一锤下去打偏了,差一点把班长手握铁钳上钳着的铁坯打飞了。我看着班长的面孔,上面写着一脸的不高兴不满意,可班长还是很照顾我,他没有因为我打得如此偏而发脾气吼我,而是叫那个湖北籍的老兵跟我交换角色,他来抡18磅锤,我去抡那8磅的大锤。就这样,我跟着龙班长打铁一直到他复员。

有了亲身打铁的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源自铁匠行业的民间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和成语趁热打铁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俗语是源于打铁这种手工作坊的特点,因为打铁是一种力气活,身体不强壮是无法胜任的,也是打不出好的铁器的。但这句俗语并不限于铁匠这个行当,把它延伸到其他行业也同样适用。例如做官,只有自己清廉,才敢于打击贪腐。再例如做科研,只有当你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洞察力,你才能做好科研,才能在你的领域里有所建树。写作也是如此,要想写出篇好文章,作一首好诗,也是需要作者有自身硬,作者的自身硬硬在哪里?古人有诗句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是一个好作者应该具备的硬。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趁热打铁的成语也是基于打铁的一个基本工作原理,只有当把铁坯烧红,才有可能把它煅打成所需要的形状。一旦铁坯冷却,你再用力也难以改变它的形状。这个成语说出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利用有利条件去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迄今,铁匠这种传统的手工作坊基本已经消失了,可它留给我们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趁热打铁的朴素的智慧永远不会消失,它将会继续指引着那些努力前行的人们。

校对李汪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