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凡四训杂谈(二):改过之道

 子和先生 2021-01-19
    在己亥年末尾时,我曾写过一文《了凡四训杂谈:立命的本质》,时隔已久,再继续和大家聊聊。

上次说到,《了凡四训》最好的地方莫过于教人破除宿命论的观点,倡导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观,凭此一点,我愿不断推荐各位去阅读此书。

此书得到的赞誉有多少,遭受的诽谤就有多少,但是完全没必要在上面浪费口舌——我们读书和学习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去给谁摇旗呐喊,书到底也只是承载知识和文明的一种工具,从中提炼萃取出滋养增益个人的部分,才是正确的读书之道。

我们中国人素来是推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这种朴素的价值观成为许多人的行为准则,无形中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本土的儒释道三家基于各自不同的主张,也倡导人去修行改过,或为“修真”,或为“证悟”,或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是何种方法和主张,其共通之处就在于,我们都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做改变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正如我在上篇中总结的,仅仅是遵行戒律,单纯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不能达到“改命”之效,最根本而有效的,是去修心,命是修出来的

因此这篇就和大家简单聊一聊,如何改过修身。


知过识过,而后止过

要改过,首先得了解我们的行为,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如此,才能进一步谈改变和修炼。

所谓的过,并非是指一般道德法律意义上的错误,也不以一时的得失来衡量,而是长期损害你的身心、德行的事情,或者不利于你的福德、气运的事情。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说,万物乃是阴阳五行之气交感化生而得,在万物之中,“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人是万物之灵秀。

但是反过来看,人也受三界五行之理所束,所以我们能借由八字,借由阴阳五行来看人的功过与穷通,这也是命理学能趋吉避凶和运筹帷幄的原理之一,也使得了凡先生在遇见云谷禅师之前,因其命数皆被孔先生算尽,落入宿命论的迷雾之中,心如死灰。

我们会发现,五行、干支组合相别的人气质言行会有很大差异,而同一时间出生的人因出生地的五行能量、家族风水等不同,会出现人生轨迹的偏差和运势振幅的迥异,先天五行牵掣和后天环境的塑造之深,可见一斑。一般的命理师也由此针对性地建议不同人去补不同的气,调整风水,更换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治标不治本。

比方说,一个男孩可以通过家里换学区房,找名师上高额的课外辅导,在家中恰当摆放文昌塔等来提升其学运,增加进入好学校的机会,但是他本身厌学,对于课堂知识毫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上学是为了父母而不是自己,在青春期注意力放在错误的地方上,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有曲解,虽然能提升一时的学运,但内在的根源不改变,外部增加的学运也会在之后消散。

只要这个男孩自己,或者其父母老师不能认识到他的内心意识、外在行为的根源而去做针对性调整,那么他就始终是厌学的,无法真正的学习,无法从学习中受益。

简言之,任何外部提升运势的方法,在没有促成内因变化的前提下,之后都是会消散的,甚至基于阴阳消长、福祸相依之理,提升得过分猛烈,反而会有反噬作用。

只要你的性格、习气、内在心理原因(潜意识之类)未被正视和觉知,你就会换着形式重蹈覆辙,摆脱不了因果循环。

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反省和观察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而不是由着性子、习惯和潜意识指引,你才能开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体现的正是对自己行为的觉知了悟所产生的变化。



明心见性,因果可循

改变命运听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词,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诉求都不同,有人求姻缘,有人求富贵,有人求长寿,有人求子嗣,虽然各有所求,但本质都是相通的,就是要通过修正自己在求索过程中的心态和认知误区、错误行为,使自己慢慢趋向于所求之路上。

譬如了凡先生,他一度想要的是登科及第、生子续后,云谷禅师反问他,“那么你应该得到这些吗?”于是他认真思考了自己为什么没有功名和子嗣,得出几个可能原因,归纳起来,就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因果都会指向于求不得的结果。

经云谷禅师指点,了凡先生醒悟,一改从前稀里糊涂、放任随便的人生态度,正视起自己的弊病缺漏,开始以恭敬谨慎的待人接事,一一改变从前积累的因果,走向新生之路,也即是那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前面提到,个人的天赋、气质和环境不同,但其行为有其共通性,这种共通性跨越了文化、地域和时间的影响,我们之为人性。就佛法来说,人有“贪嗔痴慢疑”五毒心,易受此影响而造恶业,人易受“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所染而蒙昧迷惑,如果我们能针对这些由内而外地去修行改变,长年累月下来,不仅人的气质变化明显,在不知不觉中,其命数也不可由四柱八字所算了。

近年来随着电影《哪吒》的热火,让“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火了起来,彷佛改命是一个非常热血和壮烈高昂的事情,看似倡导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一旦意识到人的一言一行在未觉知和修正之前一直受着各种因素牵绊,还如何热血得了呢?热血若凉了,恐怕会有不人因此心灰意冷,反而走向了沉沦和放弃。

所以我再重申一次,命是日积月累“修”出来的,而非是一下子“改”出来的,所谓的“命由天定,运由我造”就是要求我们以一种建设性的参与姿态去应对人生,而改过之道并非是要单纯否定自己,而是从自身的过失中找到通往新生的道路。


见贤思齐,以史为鉴

前面提到,过失不由一时得失衡量,也不等完全同于一般的法律道德,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世间的是非善恶,往往都是相对的,社会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善,其本质却往往是恶的,这世界上有很多看似恶的事情,其本质却往往是善的,这就是《了凡四训》里关于行善事往往不得善果的解释,不是善非善报,而是错断了是非。

我们与其拼了命的正确做事,不如自然而然的去做正确的事,自然可以事半功倍,如果出现方向性的错误,那么越努力,只会越失败,当然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同样的道理,是非善恶,是需要用我们自己的智慧与辨别力去加以判断的,不人云亦云,更不要盲目跟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改过。

虽然要关照内心,力求明心见性,但改过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参照物,不能单以我们自身去做更改,否则容易当局者迷,沦为闭门造车,格局也过于狭小。

那么我们当以何为参照物?一是他人,包括我们身边的人,孔子在论语中教导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见到有好的人物,我们就要向其靠拢学习,见到有不好的人,我们就要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有他所表现出来的缺点,这样才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改正自己的过失。

二是历史,历史上的人物也可以给我们借鉴,正如李世民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历史的维度去看,才不会囿于一时的个人得失,阅读历史、传记和纪录片都有助于我们打开视野和格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