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蕾计划只是小问题

 吴主任 2021-01-19

图:Henri Rousseau

春蕾计划的问题其实很清晰,虽然慈善不分性别,但一个给女童的慈善项目,没有专款专用,这就是问题了。

但各种编造的故事又开始极度妖魔化重男轻女,也挺令人遗憾的。甚至有个评论说男性就是有原罪,喜获4000多个赞。春蕾计划执行有悖初衷,不能含糊其辞,应严肃对待。但现在大规模攻击那些同样也需要帮助的男童是怎么回事?

不说这个了,这些在更大的问题跟前都是小问题。

慈善真正的大问题是中国民间慈善寸步难行。首先要有一笔巨大的启动基金,成立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需要800万起步,成立非公募基金会要200万起步。其次中国私人慈善机构都不具有法人地位,登记注册需挂靠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基本上就是当地的民政部门或官方慈善组织。

当然如果你认为只要钱到位了肯定能找到相关部门挂靠那就太天真了,牌照难,难于上青天。

慈善其实是一种消费,跟其他消费一样,能给人带来满足感。一个人出一千块钱换件皮衣还是资助山里的孩子,都能给自己带来愉悦。如果市面上有无数个类似春蕾计划这样的组织,很自然地会形成竞争关系。

很多人觉得慈善居然也能像市场一样竞争感到不可思议。这没什么难理解的,如果你觉得你是个好人,并且你打算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面对各种慈善基金,很自然地你就得有一套取得外界信任的做法。口碑差的就会被人们抛弃,比如这次春蕾计划就让很多人愤怒了,这不意味着人们不想做好事了,还想专款专用捐给女童的人有更好的选择吗?还有别的竞品吗?暂时没有吧。

那么,春蕾计划出现今天的问题也是迟早的事了。

或者这么说吧,就因为慈善、公益事业的官方的牌照式的管制,现存的那些没什么动力和压力改善,公正、公开、透明,哪家不是这么说的?说起来是很简单的,指望每个人天天去监督吗?其实很不现实。唯有竞争才是最好最严格的监督,慈善事业一样。

支教其实面临差不多的问题。

一种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怜悯,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猎奇的心态占主要因素。另一种就是我们熟知的,比如北大学生会主席,去支教一番,回来就可以在履历里添上一笔,基层锻炼过的小伙子。方便更上一层楼。

支教解决了什么问题?去当地一看,内心无比感动,心情很复杂,一边感慨这里是如此落后,大脑里还有一个压抑不住的优越感涌出,庆幸也就几个月就回去了,因此又略带羞愧。所以,很复杂。

这么多年,支教的实际情况如何不需要我说什么。都是到此一游,自我满足。我倒不是说这些人没有爱心,所有主动去支教的人应该是很有爱心的,但确实不是更好的解决方式。

把地域拉长一点,国际上有很多去非洲的志愿者,这些善良的人能起到多大作用?假设一个大学生工作一年收入10万块钱。他去非洲当志愿者一年能给当地带来哪怕1万块钱的财富吗?不会的,也就是拍拍照,满足自己。所以,捐款给可靠的专业组织要靠谱得多。这其实也是一种分工专业化。

所以支教是很落后的手段,有时会让人想起当年的上山下乡的知青。也正因为我们的慈善事业的管制导致根本没有靠谱的专业的可信任的慈善机构出现,才有这么落后的扶贫方式。

人天生是有怜悯之心,有条件的人都愿意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但人也会因为自己的爱心被糟蹋欺诈而生气。如上所述,当你把慈善理解成一种消费,需要的是一个更自由的慈善市场,而不是指定的那几家。期待有更多更值得信赖的慈善机构出现吧。

上篇:你我都可能变成杀人狂魔

推荐:不要搞对立,男女都不容易


推荐你关注吴主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