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光与洛阳

 河洛娃 2021-01-19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裾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是当年司马光《过故洛阳城》时触景生情发出的感慨。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900多年前,司马光就与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特别是“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已经成为洛阳的代言词,也可以是说司马光是洛阳古代厚重历史的代言人和靓丽的人文名片。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祖籍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常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出来的典范,自古以来受世人景仰。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死后被宋哲宗追封为“温国公”,谥号“文正”,并为其题写碑额:“忠清粹德之碑”,追赠太师。《宋史》称司马光“于物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在历史上,司马光曾与孔子和孟子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

司马光与洛阳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这是对我国史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诗词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他的代表作主要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孝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话》《医问》《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特别是他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更是流传千古。

一、在洛阳留有“独乐园”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携书局至洛阳。次年,在南尊贤坊以北买地20亩,修建了私家园林,名曰“独乐园”。

司马光在《独乐园记》中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乃光之所‘独乐’也。”

在独乐园中,司马光修建了“读书堂”“弄水轩”“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见山台”等若干建筑。其中“读书堂”是写《资治通鉴》的地方,“采药圃”是种中草药的地方,“钓鱼庵”是休憩之所,“种竹斋”是夏日纳凉之所,“浇花亭”“弄水轩”是闲适娱目之地,“见山台”是登高远眺,观南山之景的远望高台。

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对“独乐园”有约108字的简短记载:司马温公在洛阳,自号“迂叟”,谓其园曰:“独乐园”,园卑小,不可与它园班。其曰:“读书堂”者,数十椽屋;“浇花亭”者,益小;“弄水”“种竹”轩者,尤小。曰:“见山台”者,高不逾寻丈;曰:“钓鱼庵”、曰“采药圃”者,又特结竹杪落蕃蔓草为之尔。温公自为之序,诸亭、台诗,颇行于世。所以为人欣慕者,不在于园耳。

对于“独乐园”的简陋,司马光却自得其乐,他在《修荼蘼架》中这样描述:贫家不办构坚木,缚竹立架敬荼蘼。风摇雨渍不耐久,未及三载俱离披……。司马光在这里乐此不疲,悠闲自乐。

其实“独乐园”是以水池为中心,建筑南北布置,堂北又有水池,中有岛,岛上植竹,其他景物环列,周边配置花圃、林木,是一个以水景为构图中心,大量花木环列,并在岛上植竹,突出竹林景观,突出植物景观的水景园林。

“独乐园”竣工后,文人墨客纷纷写诗祝贺。大才子苏东坡写了《司马君实独乐园》:“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花香袭杖履,竹色侵盏斝。樽酒乐余春,棋局消长夏。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先生卧不出,冠盖倾洛社 ……”

苏辙也写了一首《司马君实端明独乐园》,把司马光和洛阳城赞美了一番。西京(洛阳)留守宗泽、大学者范祖禹也都写诗咏赞独乐园。另外还有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富弼、吕公著等人因长居洛阳,常来独乐园吟诗作赋,一时间,花香墨香交融,园林与士林并秀,洛阳城的文气更浓了。

明嘉靖《河南郡志》载:“独乐园在洛阳城南天门街东,去城五里。”清嘉庆《洛阳县志》载:“独乐园遗址在洛阳城东南伊洛河涧司马街村。”该村在清朝《重修关帝庙并金妆神像碑记》:“今洛阳城东南常安村(即司马街),乃司马温公独乐园故址也。”李格非在《园记》中说:“在尊贤坊北关。”根据村里人讲:古时村南有“尊贤坊”石牌坊,以此印证。1935年出版的李健人《洛阳古今谈》,亦云独乐园故址在此。明时毕亨曾于遗址上筑园,称毕中丞园。目前,独乐园在洛阳的遗址仅有“洪恩寺”还可以看到。

司马光与洛阳
司马光与洛阳

二、在洛阳主持编著巨篇《资治通鉴》

据史书记载: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谪居洛阳,在万安山下伊水之滨(今伊滨区诸葛镇司马村)选址建“独乐园”,呕心沥血用了19年的时间编纂宏著巨篇《资治通鉴》,现在的司马村也因此而得名。

司马光与洛阳

《资治通鉴》全书300多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共294卷,通贯古今,上迄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作者根据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按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书中举凡和民生休戚、国家政务有关的事迹,无论是善恶功过、是非成败,凡是可用来告诫后人的历史经验,都节录下来,以严谨的态度汇集整理成册,期望能作为往后的施政参考,借此惕励后人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它博采众长,题材广泛,特别是文字朴实、生动,寓意明显深刻,既不愧为一部史书典范,又不失为历朝历代帝王治国的一面镜子。

司马光与洛阳

据史料记载,夏日的洛阳酷热难耐,司马光常常闷在小屋里,光着上身,用毛巾沾冷水工作。即使如此,汗水还常常弄得墨迹一片,他只好请人在书屋中挖了深坑,砌成地下室,点起油灯,埋头苦干。在这个地下“凉洞”内,司马光度过了十几个炎夏,《资治通鉴》最终定稿。但此时的司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几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

1085年12月,司马光请人用锦缎装裱了10个精美的匣子,不顾寒冬腊月,用车马载着这部19年心血的结晶,与刘攽、范祖禹等人从独乐园出发,日夜兼程,亲自押送到东京汴梁,向宋神宗进呈。

宋神宗阅读此书十分高兴,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故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作序,所以该书又被誉为帝王教科书。由于该书开创了编年体史书新体例,把我国的历史编纂学推到了新的高度,使之与《史记》一起成为史书双璧,倍受称赞。司马光和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两司马”。

1954年冬,毛泽东接见著名史学家吴晗时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写得很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之乱本末毕具。”

三、在洛阳组织“耆英会”

“洛阳耆英会”是北宋名相富弼退居洛阳后,与文彦博、司马光等聚集在洛阳的年高退居者共13人仿白居易香山“九老会”故事组成的“洛阳耆英会”,司马光和富弼都是“洛阳耆英会”的主要成员,会中富弼年龄最长,年近八旬,司马光年龄最小,不到七旬。

司马光与洛阳

他们平时置酒赋诗相乐,诗词唱和,互相酬答,“序齿不序官”(按年龄而不是按官职高低来排定座次)。为堂,绘像其中,时人谓之“洛阳耆英会”,好事者莫不慕之。为此,司马光曾做过的《洛阳耆英会序》,曰:“昔白乐天在洛与高年者八人游,时人慕之,为九老图传於世。宋兴,洛中诸公继而为之者凡再矣。皆图形普明僧舍。普明,乐天之故第也。元丰中,文潞公留守西都,韩国富公纳政在里第;自餘士大夫以老自逸於洛者,於时为多。潞公谓韩公曰:‘凡所谓慕於乐天者,以其志趣高逸也,奚必数与地之袭焉。’一旦悉集士大夫老而贤者於韩公之第,置酒相乐,宾主凡十有一人,既而图形妙觉僧舍,谓之‘洛阳耆英会’。”

司马光与洛阳

四、马光与宜阳灵山

灵山寺在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灵山寺古碑说:周灵王冢“形似凤凰展尾、撅首、若俯而食”。故灵山又称凤凰山,灵山寺又称凤凰寺。

史料记载,司马光曾多次到灵山寺游玩,写下《灵山寺》《灵山寺流泉》等诗。《灵山寺流泉》载:“去寺犹一里,隔林闻水声。安知乘兴客,山下远相迎。”为了纪念他,后人根据“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制作了一口“万人缸”置于寺中,至今此缸尚存。缸中之水引自凤凰泉,永不枯竭。

夏县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瞻仰司马光陵墓时修建的碑楼檐柱上有一幅楹联:“粹德辉煌流涑水,精忠发越秀峨眉”,我想,这便是司马光精神的真实写照。

四、与洛阳万安山

据史料记载:司马光对万安山情有独钟。住进“独乐园”后他赋诗一首:“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南山”指的就是万安山。司马光常常携朋友登山游览。2005年4月,人们在万安山下白龙潭附近发现司马光石刻遗迹,经文物部门勘察鉴定,此遗迹系司马光与好友王尚恭、闵交如游万安山所留,时间为元丰元年(1078年)。

目前,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在位于该镇万安山南部的山中修建了一个“倒盏”民俗文化村,该村里有介绍司马光游历的情景。

这里蓝天白云,绿树掩映,一排排蓝色瓦房竖立在一条山沟里。民俗村的大门是三通门,正门两边的对联是“山因九老立家增祥瑞,酒得御赐美名香千里”,两侧的偏门上分别书写“尚礼”“崇德”,正门背面的对联是“到盏千年仍见炊烟、河洛万里到此歇脚”,两侧的偏门上分别书写“祯祥”“敦厚”。沿正门的两侧修建了几处仿古青砖灰瓦房,个个挂着红灯笼,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对大门的是书写着一个大大的“家”字山墙。

司马光与洛阳

从指示图标上看,“倒盏”民俗文化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奥斯陆冰雪欢乐园;二是民俗文化村;三是农业生态观光园。

司马光与洛阳

通往民俗古村的路命名为“耆英路”,路边有一块牌子,介绍司马光的轶事。介绍中说“他们来到倒盏村,置酒赋诗,相互取乐。司马光等人眉发雪白,仪表神态端庄,气质高雅。每次聚集宴会时,洛阳老百姓都前往观看。”

司马光与洛阳

这里还有“司马涧”。在涧的前面,立了一个“司马光砸缸”的铜塑。“司马光砸缸”这件事让年幼的司马光名满九州。故事的梗概是: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由于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故事。当时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绘成图画,广为流传。

司马光与洛阳

在“涧”的左边,刻有“吾著文之余,慕此地美景,长与此闲歇,以解劳顿”,高处有司马光伏案疾书的雕像。可能是由于书写家撰写的水平太高,“文”、“慕”二个字是我猜的。司马光的这段话我没有找到出处,也不便评论。

在这里,我顺便摘抄有人编写的关于“司马光砸缸”的后续故事。说“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是在《宋史》中记载的:“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在 这部书中,寥寥几笔,就将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描绘的栩栩如生。后来,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这些话翻译成了白话文,中心思想就是说司马光很聪明,善于从另外一个角度想问题。

但是,语文课本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司马光救的这个孩子是谁。事实上,这个孩子是有名有姓的。根据资料记载,这个孩子名字叫做上官尚光。该故事的发生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光山县,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在这里做知县。

正史上关于上官尚光的记载很少,只有上官的家谱中记载了这件事。上官尚光获救后,做了三件事:

一是上官尚光的原名叫做上官尚,为了感谢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他特意在名字后面加了一个“光”字,表示自己和后人一辈子都不要忘记司马光。

二是上官尚光特意修建了一座亭子,名叫感恩亭,感激司马光的救命之恩。

司马光与洛阳

三是上官尚光将这件事写在了家谱中,教育子孙后代要积极向善。如今,住在光山县的上官后裔上官同胜说,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在他们家现存的族谱中有记载,上官家族的后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上官同胜还说,当年的感恩亭早就不在了,但上官家族的后人一直没有忘记感恩。他们成立了基金,不仅资助贫困学子上大学,还照顾孤寡老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