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音机、小人书及其他

 星河岁月 2021-01-19

在所有的家电中,唯有收音机能带来苍茫的感觉。顺手扭开收音机的旋钮,突然传出一首生僻的老歌,总以为已经没有人知道,猝不及防地响起来,让人鼻子一酸。当初以为是可有可无的一段旋律,谁知它在记忆中划下了刻痕。洗碗、浇花、包馄饨的时候,都喜欢把收音机开着。在一个连CD都被淘汰了的年代,古老的收音机依然散漫、悠闲。收音机和那些先进的播放器的差别,就像吊扇与空调。空调并无情调可言,而吊扇微微的咿呀声仿佛老灵魂轻轻的叹息,如果再加上一把沙喉咙,几乎可以客串《卡萨布兰卡》。很久以前,夜里偶尔会把电台音乐的音量调到耳语般大小,一觉醒来全天的节目都已结束,哔哔剥剥的电流声听来怅惘。一个收音机用了十几年,直到有人要借它去参加英语考试,用客观的眼光一打量,才看出它的斑驳残旧,但我并不打算更换。

老式收音机  图片来源:Pixabay

小时候打发时间的方式非常原始,毫无科技含量。那时一个人常做的事,除了听广播,就是看连环画。一套《红楼梦》十六本,从“乱叛葫芦案”到“宝玉出走”,人物衣袂飘然,连衣饰上的花纹和屏风上的花影,都画得精细无比。画中林黛玉低首蹙眉的模样,一眼就能让人体会到为何她被赐“颦卿”的雅号。小人书没有资格入主庄严的书橱,它们的容身之处是个小小的鞋盒。当然,书本最佳命运并非被祭上神坛,而是烂熟于心。

《红楼梦(连环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图片来源:tupian.baike.com

露天电影也是古老的消遣。那时我家旁边是个军分区,士兵们和周围的百姓混熟了,部队里放露天电影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我们进去看。《老枪》、《苔丝》、《走出非洲》这些隽永的片子全都是在军分区的大草坪上看的。盯着银幕看乏了,一抬头就能看见天上的星星。清风明月果然无价,当年我记忆中的美事,是今日都市里的孩子难以想象的事。

最近读了一篇王安忆的《过去的生活》,心里颇有点感慨。她开篇就写了上海天山路上老式住宅楼下街边的两个老太太。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老太太说她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要去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她回忆了从前从长计议的主妇们,夏末秋初豇豆便宜的时候,便一篮篮买来用针穿好晒豇豆干,用过的线也洗好来年再用。缝被子的线也是反复使用的。“那时候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如果可以把日子过得细致悠长,老成端着小铝锅去讨黄沙的老太太,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原文已由编辑修改,发表于《姑苏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