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也是一种幸福(11)

 赣榆摆渡的人 2021-01-19

悠悠徐山情

 初到徐山,牢记在心。 

  1989823日上午830,带着全部行李的我在骑车近两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赣榆县徐山乡驻地。由于找不到路,一路上问了好多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学校的所在地——徐山乡官庄村。一打听,学校在北面高岭上,大门朝东,与小学斜对门,但不靠路边。于是我推着自行车一直向里走,直走到徐山小学大门前,看到了徐山小学的门牌。此时心里很高兴,因为终于到了,就向对面看起来,以为对面就是徐山中学。哪成想对面正有一户人家在盖楼,根本就没有什么徐山中学,我有些着急,就向蹲在徐山小学门口的大石头上的一位瘦瘦的中年人打听:“同志,请问徐山中学在什么地方?”他站起来打量我一下,问:“你是新分配的大学生?我带你去。我们学校大门在里面,站在这里你看不着,况且也没有门牌。”他边走边告诉我,他叫仲济华,是中学的教导主任。他说:“我们学校政治专业的教师很少,都是改行的,你来了正好。但学校的校长可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也是教政治的,只是校长不带课了。另外,学校条件可艰苦了,你要有思想准备。”于是,我跟着仲主任来到了我的人生第二故乡——赣榆县徐山中学。

 徐山中学地处赣榆西部山区,是赣榆当时最为偏僻的一所山区中学。学校所在地是徐山乡政府所在地官庄村,全乡当时人口仅有1.2万人,下辖18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地没有邮局,没有旅社,也没有饭店,仅有的一个小吃铺就是供销社赵师傅开的,条件极为简陋。尤其是徐山的交通十分蔽塞,隔一天才有一班公共汽车,而且还是终点站。学校条件同样是又小又破,当时只有9个班级,23名教师,全是文革时期用石头垒成的、后为防震又用钢筋加固的简陋土石房。学校没有操场,没有实验室、图书室,甚至连宿舍都没有,更别说是其他娱乐设施了。这一年我们有4位毕业生被分配到这里,其中一位是女的,老家就是官庄村的,不住在学校,剩下我们三位(其中一位叫钟昌馨,现在在赣榆外国语,任教研处主任;一位叫张俭平,现在任赣榆海头高级中学副校长)就在一口不用的破教室了安了家。看见透风望亮的三间破宿舍,我们的激情顿时一落千丈,可我们别无选择!

  我与张俭平高中是一个班的,他是江苏教院87历史班班长,也是我高二高三时的班长,从高中到大学我们几乎形影不离,没成想我们又都被分配到徐山中学。于是我们两人就像亲兄弟一样,在徐山中学开始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涯。我们首先将我们的大筒子宿舍用竹子和报纸隔成里外间,我们两人住里间,钟老师住外间。其次到供销社购买了煤油炉和钢精锅,做好了办饭的的准备。然后,又向主管会计兼总务主任的王等起要了两张学生用的长条桌放在床前,就成了我们以后办公的书桌了。由于我是在大学入党的,于是便被学校任命为校团总支书记,同时接替由于混乱出名的初二(3)班的班主任,并兼任初二三个班的政治和美术课;张俭平同时被任命为校少先大队辅导员,由我们两人全面负责学校的团队工作。于是我们自己制作团旗、队旗,布置团队活动室,成立团支部、学生会,到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就将学校的学生团队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赞扬。

 从此,也拉开了我在徐山工作长达十一年的序幕......

 奋斗徐山,刻骨铭心。

 尽管徐山中学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可也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宽阔的舞台。1991年,我带的第一届初三毕业了,所带的班级中共有8名学生考入城头高中,1名同学考入赣中,几乎是其他三个班级的总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我第一次被徐山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个人事迹也被学校出纳会计王永清以《山草》为题刊登在《光明日报》副刊上。也是这一年我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我的班主任经验《润心细无声》被教育局结集出版。

 19928月,由于学校团队活动突出,希望工程结对帮扶落实到位,我所负责的学校团总支被团市委命名为优秀团总支,成为徐山乡唯一的一个市级表彰的基层团总支。作为奖励,我被团县委邀请到杭州学习,并参加了由团中央组织的优秀团干培训班并取得结业证书。19938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被县教育局任命为徐山中学教导副主任,成为当时中教股长顾介华口中全县最年轻的“常主任”(因我的名字中有一个常字)。

 19946月,第一次分管初三年级,中考取得辉煌的成绩:学校综合评估全县第十四名,政治学科均分第一次跃居全县农村中学第一名,语文学科第一次进入全县前五名,也是第一次摘掉综合评估全县倒数的帽子!本人第一次获得徐山历史上最高中考奖金1500元。199511月,徐山中学作为全县六个乡镇之一代表赣榆县接受省义务教育实施检查,由我全面负责学校的档案材料整理工作。在学校没有档案室的情况下,我四去九里中学,三去宋庄中学取经,认真学习他们档案管理、卫生室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带领7位年轻教师奋战11天,高标准高质量地整理出迎验材料122卷,为徐山乡实施义务教育顺利达标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徐山乡党委、政府领导和教育局领导的高度称赞。我因此获得县委、县政府的专项表彰,被评为实施义务教育先进工作者。

 19969月,在我所负责的年级中率先实行“末位淘汰制”,即凡在一年四次统考中(专指期中与期末)有三次年级倒数第一的,在下一年聘任时不得续聘。同时实行补课费与成绩挂钩的“绩效奖金制”,即将节假日每节课的7元补课费分成4元与3元两部分。其中,4元这部分为劳务费,只要坚持上完一节课就可获得。3元这部分与成绩挂钩,成绩好的可以得到6元,乃至10元,成绩特别差的,如均分与第一名悬殊在10分以上的一分没有,同时还要进行处罚。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学校教学成绩得到长足进步。19976月,我所负责的第二届毕业班再创新辉煌:学校综合评估位居全县第七名,英语、政治、历史均分均居全县第一名,除化学位居全县第13名外,其余均进入全县前十名,彻底改写了徐山倒数的历史。这一年度,我再次获得徐山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再次获得全乡最高中考奖金2750元。

 19988月,我再次向当时的校长汪世开立下军令状:确保2000年中考学校综合评估进入全县前五名,所有中考学科均分全部进入全县前十名。三年中,我除了始终坚持“位淘汰制”“绩效津贴制”外,更重要的是大力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着力开展多向交流,先后多次与黑林、吴山、门河、夹山、城头、朱堵、罗阳等学校进行联考,还主动与县中联系,获得了珍贵的学习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中考,徐山中学又创新高:学校综合评估位居全县第三名(第一为县中,第二为罗阳),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五科均分均居全县农村中学之首,物理第八,化学第九,全面实现了当初的各项指标,徐山中学从此声名大振。

 从1989年到2000年共11年间,我做过四年的团总支书记兼政史地教研组长,五年的班主任,八年的教导主任,当过政治教师,还做过美术教师,共带过四届毕业班,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实在无法说清,但我扪心自问是否对得起自己当初的誓言,我无悔无愧!但不管怎样,我都十分留念这十一年的青春时光,都十分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十分感谢那些曾给我带来无限欢乐的学生们!

  离开徐山,不忘初心!

  20006月,由于原赣榆县中学实行初高中分离,需要在全县选拔部分教师进行充实师资力量,我作为符合条件的一名乡村教师也参加了这次选拔。这次选拔是已成仙人的邹凤江就任教育局长后面向全县实行的第一次乡村教师进城选拔(以前根本没有机会),而且是一份试卷定结果,就是根据成绩高低决定能否进城。结果我被选中,当时高兴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中教股董自安股长的一个电话又让我掉进了冰窖子。他让我到中教股去取申报材料,理由很简单,就是我是教干,局里不同意,而且说这是为普通教师提供机会,我们不能再掺和了。除此以外还说了很多理由,目的就是一个让我放弃这个名额。无奈,我只好将申报材料取回,不再奢望进城梦。

  200081日,还在外面旅游的我突然接到教育局通知,说我们如果自己愿意可以进城,条件是免去教干职务。这多少让我有些犹豫,因为我毕竟做了8年的教导主任,不慎重考虑是不现实的。我不敢耽误,立刻回去与家属商量,并征求一些好友的意见,最后决定放弃教干坚决进城。其实那时候,对于进城还没有现在这么“热闹”,而且进城还必须承诺不要房子!这对我们这些多年在乡下工作的人来说都是难题。可为了下一代,我也不能免俗,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徐山乡张元友乡长和时任校长陈敬行的盛情挽留,举家来到熟悉而又陌生的赣榆县实验中学,开始了我的新的征程。

  徐山,我的第二故乡,我将永远怀念你,感谢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