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市人,爱起早

 张明儿 2021-01-20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以下图片,部分来源于百度搜索


新市人爱起早的习惯,自古有之。那么,究竟是因为新市的市面早,还是新市人爱起早?这个问题,如果平时没有对本地生活细心观察,就很难作完美回答。
 
新市历代称“江南大码头”,古时浙北有两大码头,海宁硖石旱码头,乌程新市水码头,一旱一水,可见新市水码头确有名气。新市码头市面闹莽,一天之中最闹莽的,当推是每天的早市。从历史看,新市最初起始于农村集市形式,四面村坊农民跑过来,聚在一起,把这里当作民间家常聊天与货物交易平台,农民们将多余的农产品及鸡鸭鹅卖了,自己怀中就有了钱,就可以买些农杂工具、盐油酱醋、家什回家,当然也有娱乐甚至摆阔。有了钱,就可以茶酒聊天,说些家长里短,桑梓蚕苗,甚至消愁调情。新市,确实适合做这些事,随着北宋后大运河商贸开发,新市江南大码头的地位确认后,新市的闹莽就一发不可收。千百年来,越做越大,平台越做越高。新市市面每天从早上三点多就开始,整个古镇,就像一只锅,从早上三点开始舀入水,经柴火一烧,不一会,锅里面的水就沸腾起来。

 
这沸腾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实景也是这样,从每天凌晨三点开始,这里的茶馆、早点摊、羊肉店等已纷纷冒烟,热气腾腾,行人在热雾中穿行。早晨水乡自然界的雾本身就是浓浓的,一团团飘来飘去,撞上房子又散开,然后又粘合在一起。那些店里的热雾,就随附着水乡的雾团一起向四野散飞,场景宏大,可以单独作为景观游赏,这很像剧本的开幕场景,布置得偏极有气势。
 
新市的市面,民间传说是远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只不过当年规模偏小罢了。当年,应该在梅林村到西塔院一带,早已有炊烟缭绕的村落,嘈嘈杂杂的集市,但因为此地多水害,冬夏旱,春秋涝,集市和居民常常受淹或受旱,而不能常年正常进行。到了西晋,本地有个叫朱泗的人,带领百姓进行治水,选择了最好的治水位置,将漾溪与当年古运河贯通,实现了旱涝灾害的全面治理,并将集市向南搬迁到了一个新的位置上,这就形成了“新市”,所谓新市,即新集市也。至于陆市迁徙之说,是后来发生的灾民迁徙之事。

 
缘于新市地理位置的优势,新市早市集成便应运而生,新市也逐渐成为固定的集市区。到了北宋,吴越国实行“纳土归宋”国策,大宋朝廷发现了新市在江南运河的区位优势,为维护南北漕运的正常秩序,将这里设为“镇”,屯兵把守,设栅筑栏,从此集市更繁盛,行商坐贾云集,四邻八乡咸聚,真是:
 
十里临溪市,千年遵教乡
 
说到新市人起早,也是有一个本质性原因的。这就是本地每一位居民都是生意人,祖祖辈辈开店设坊,都有自己家传的手工,或者有自己的家传绝活,在这里好赚钱,高手云集,居民越聚越多,生意越聚越盛。随之各类宗教文化也渗透进来,建了许多寺观庙庵,气象便丰盛起来。居民们生意做大了,店也开大了,深宅大院便建起来,建得威仪幽深,再加上子孙用功读书,行走仕途,豪门便渐次出现,慢慢,在一个古镇上,形成不凡的繁盛格局。

 
清晨,一个人有心事就容易醒,而身负家庭重担,肩挑生活重担的人也容易起得早。在新市,做生意就必须起早,争抢客户,服务意识强烈,煞费苦心,冥思静想就容易起早。一些手工业纷纷起早开店,为的是迎合农村里来的人,提供给他们购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方便,农民们买了这些农具和生活用品,要赶在出田畈之前,买了是要去使用的,白天种田都很忙,哪有时间来新市街上磨蹭。所以,本地生意人也就习惯起早了。跟着,饮食业就必须起早,新市饮食是全镇百业的重心,街街巷巷都有饮食摊店,或在某桥侧,或在某埠口,或在某深巷口,或在某大街内,四栅处都有饮食小吃,人们消费方便,更是农村里进来的人,一上岸就有饮食可见。这里生意人称“起早”为“巴生意”,大致就是说,生意人要学会巴结顾客,能多做点生意罢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明朝之后兴起的茶楼,则是新市的一大“起早”特色,也是新市人摸着了起早人的心理而形成的行业。茶馆里,惊、疲、飘、册、风、火、爵、要“八大江湖”的各色人等一应俱全,声音更是充斥咳嚷、哼吟、装腔、戏曲、琴弦之音,嘈杂一片。茶楼是当年的信息中心,是生意人聊天平台,也是休闲人的娱乐场所。人们通过茶楼获得很多信息,了解农业种养技能与经济运作的动向把握,了解蚕桑畜牧渔业的最新信息,了解各村落之间的物品余缺,了解资金沟通渠道的来龙去脉,这些都非常重要,需要起早去茶楼,与一些信息灵通人士广泛接触,并通过信息了解进行处理,赶在白天劳动出门的正常时间前,作出相关经济活动安排与调整的计划。
 


应该说,早期新市所有的生意活动,都与本地农业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与本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新市人爱起早,也是这个古代集市的性质所决定,也是本地行业性质受制于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更是体现了本地居民生意精明、吃苦耐劳的工作习性所决定。是生计需要养成了本地人勤劳的习性,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本地有一句话带有半讽刺的,也是这意思:“爬(音:拉)起来嘎早,掘旺财啊”可见,古镇上对于起早的概念,多半是为生计所迫,与聚财有关,并不是以身体健康为目的。
 


这个初夏季节,小镇上第一声鸟叫,大概是在清晨四点半左右,天色蒙蒙亮。听得见屋外街道行人的散落咳嗽声,接着汽车声,叫喊声多了起来,倘若起床去街上走走,已是市声喧哗。一些羊肉面店已开始接纳食客,这些早起的食客一般都是本地人与四乡八邻的村民,他们各自固定一家羊肉店,三五人众,叫喊几碗羊肉,杯子里有沏茶和倒黄酒的,一杯一碗一筷一烟,天南地北地聊起天来,乡音清脆,音色高亢。这让我想起少年时候,住在我古镇寺前弄2号同一墙门宅院里的邻居是一位经营茶馆的老人杨大伯,寒冬之季每天需要三点起早去茶馆开业“发老虎灶”,清晨六点多已是半天活儿干下来,此时他就会回家转一转,手里拿着早点,一边推门,一边用稍带着绍兴方言的特有高亢嗓子嚷着:“还在睏告,快点爬起来,油条葱糕买来特”。这声音特别响,又听得特别馋,毕竟那个年代油条葱糕是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像我这样的贫寒人家孩子,也只能止于想象,对此是根本无力享受到的。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