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济水” 征文 | 济水在呼唤 | 作者:大愚

 大河文学 2021-01-20
。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济水在呼唤
                                ——沿济水故道走过
公元2019初秋时节,一行人从济水源头出发,沿着济水故道,向着大海走去,去寻找济水和因济水而成就的文明。虽然是有选择地进行实地察看,记述的也仅仅是在郑州市、菏泽市、济宁市、东营市的行走片段,但是这注定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因为这对每一个济源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结,一种内心深处向往。
我把这次行走济水片段记录下来,没有太多的奢望,没有太多的目的,只希望给自己心灵一点慰籍,把自己那些许期盼留在文字间,算是一种可以回首的纪念。

古荥泽上的文明


行走济水的第一站是郑州,行走的重点区域是古荥泽。《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都说荥泽是济水之泽。荥泽,也是黄河与济水之间的通道。《史记·河渠书》记载“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在淮南开邗沟,连接江南河,形成隋唐大运河。隋炀帝命开凿大运河,首开通济渠。它引来黄河,连接济水,在江苏盱眙沟通淮河,全长650公里,历经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八个朝代,通航了720多年。目前,惠济区还保留着横跨隋唐运河通济渠古河道的惠济桥。
惠济桥,是惠济河上的一座古桥。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鸿沟水系,引河水入济水,故名惠济。惠济区、惠济镇、惠济村、惠济桥皆因此而来名。现在的惠济桥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村,古称惠济镇。古“惠济桥”为荥泽流域八景之一,称“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民未病涉,诚一邑之雄镇也”。
站在惠济桥上,举目眼前的楼阙、柳岸,抚摸精工细雕的青石栏杆,这座长达40多米、5米多宽的三孔拱桥,依然可以想见当年的恢弘与壮观,仿佛能听到数百多年来那人声鼎沸、车马啸啸的回声。桥下的济水,虽然没有了往日滚滚奔流,但是我似乎能听到水流的声响,看到水的波动。沉浸,让我思绪飞动。于是,首先想到了那个秋夜,“野店山桥送马蹄,白沙青石洗无泥。泊船秋夜经春草,明日看云还杖藜”。马蹄踏桥而过,青石铺就的河床上,济水清澈见底,夜泊桥边,以待明天看虹桥日出,然后拄着藜杖去赏悦秋天的光景。
继尔,思绪又飞越到了那个春日时节,时任清朝荥泽县县令崔淇来到惠济桥边,望着桥岸胜景,心下感怀,唱到“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济美名到处传,已赖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一川烂熳花成锦,两岸霏微柳拂烟,东骑往来临碧间,桥囱仿佛是升仙。”
这是清乾隆十一年《荥泽县志》中记录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当任县令的崔淇,也难以对惠济桥确切建造年代进行定论。今天也只能从已有的碑碣、实物、遗址中,看到惠济桥商贸过去非常发达,盐业、烟草、药材、丝绸、染织、京广杂货,应有尽有。特别是有“桥编”之誉的手工制品“草编”,出口日、美、英等国,据说曾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工艺博览会金奖。
盘缘桥上,仔细观察惠济桥上深深的车辙,我想在其中寻找先人们那昔日艰辛与奋斗历程。轻轻抚摸桥墩上那摸光了的岁月,我想与先人握手,体感他们留下的温度。没有清晰的境界,只有模糊的轮廓。当我从思绪回到现实,我分明觉得时代已是二十一世纪,大河、大桥、大道,都在中国人面前畅行无阻,除了对先人智慧的敬仰以外,所有的都是生活所迫以及迫于生活让他们在那个时代,有了今天看来比较落后的创造。
就要在桥上离去,我又回过头去品味那桥两端旧痕,我感觉那是桥两端有开关放行的设施或机关,而且遗迹非常明显,我无法对它们进行认定,但是我相信终有一天,考古学者或桥梁专家一定会对此有个结论。我坚信不已。
惠济桥不远,就是沙鹭翔集、草绿水碧的贾鲁河了。
漫步河岸,和风吹拂,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曲水流畅。当年,济水舟辑如云,船帆争度。如今的贾鲁河没有了当年的繁华,但是眼前的秀丽景致,足以让人赏心悦目,内心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贾鲁河,就是当年的惠济河,战国称鸿沟。贾鲁河上游及其索河、须河源流,属济水流域,汉代时名叫浪荡渠。唐、宋名蔡河。元代工部郎中、总治河防使贾鲁治河有功,为纪念他,改名贾鲁河。清代乾隆、嘉庆以前贾鲁河深约6公尺、宽约30公尺,舟楫如林,为南北漕运干线,江淮物资除由海运转输华北外,一部分由长江入淮,溯贾鲁河而上,到达黄河流域的华北各地。
2018年,郑州市实施大规模的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贾鲁河两侧大堤坡脚外3米范围内,进行生态修复改造、河道综合治理,加强了沿河全方位绿化工程。河道两岸50米到200米不等范围内,实施景观建设工程。一路走去,桥梁如虹,次第相接,或在岸柳景象之中,或处水色掩映之间。湖泊湿地,苇草摇曳,碧波连片,水鸟翻飞,到处呈现一派祥和。随同的郑州朋友告诉说,贾鲁河治理达63公里,总投资已达38亿元。下一步,贾鲁河治理还将以旅游业为重点,采取引河补水工程,恢复千帆竞发的水上景观。
贾鲁河岸,连通古荥,郑州市冶铁遗址博物馆就在已见苍茫的古荥草莽之间,正是这一博览,让所有人更加深了对济水的了解,而且印象深刻。
郑州市冶铁遗址博物馆馆藏的大量文物,见证了古济水文明。
郑州市冶铁遗址博物馆前身是1984年7月成立的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保护管理所,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更改为郑州市冶铁遗址博物馆。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它北依敖山,南临索须河,为古荥泽边上重要文化遗存。冶铁需要用水作为动力,需要用水制作模范,需要用的矿石和碳木等都要通过济水运到这里。因此,水是冶炼业的基本条件。稳定平和的济水水系,才可能成就这个大型汉代冶铁遗址。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南北长400多米,东西宽300多米,总面积12万多平方米,揭露面积1700平方米,目前已发现两座炼铁炉遗迹。遗址出土大量铁器、陶器、大批陶模和部分石器。在部分陶模和铁器上都有“河一”铭文,专家解读这一铭文为两重意思,一是说明遗址是汉代官营,二是说明这一遗址是河南郡第一冶铁工场。专家们还对铁器进行了金相检测,认定遗址出土的铁质有灰口铁、白口铁、麻口铁、铸铁脱碳钢、古代球墨铸铁等。作为非专业人员我无法对此有更多的解读,唯一能够告诉大家的是,这里的铁质很优良,具有优秀的冶铁技术。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让人们想到济源北海济水上的铁岸村可能的冶铁遗址,联想到古代冶炼之术多在水岸的可能。有人认为,济水上铁岸冶铁遗址或与春秋晋人在此冶铁有一定关系,这个可能需要进一步证实,需要被专家认可。一旦认定,铁岸冶铁遗址就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冶铁遗址。
郑州市的济水之行,特别是惠济区的行走,我们有理由告诉世人,济水水系还在,古遗存见证了济水流域文明与文化的辉煌。而今天的人们正在将曾经的水利繁华,变成现代文明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再见菏泽


山东菏泽,是本次济水之行的重要地域。进入山东,济水便在菏泽行走。
我已是第三次到荷泽观望济水了。菏泽,我最熟悉的莫过于牡丹区的济渎庙和菏泽定陶区济水走向。尽管如此,我仍然以探索的思维来观察济水。
菏泽为“菏山”和“雷泽”简称,遗址在菏泽市定陶县东北,古代济水流经时汇聚而成。菏泽济渎庙在牡丹区。《曹州府志》记载:济渎庙在西门外,庙自后周,历金、元河决,庙与城俱灭。明正统间,知州范希正重建。清康熙初年,郡人募资重修,故址至今仍存。据《菏泽县志》载:自汉以后济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仪封县界流入曹县北三十里,又东北经定陶县南谓之南济;二是自东明县流入,经菏泽县南谓之北济,二水在巨野合流入巨野泽,北经郓城县南,又东北入东平州界。再经大清河即当时的济水下段入渤海。
菏泽定陶区。史学家认为定陶因济水而四通诸侯,因济水而天下之中,因济水而经济都会,因济水而货物交易中心。春秋战国时期,济水的通航,与河水、江水、淮水航运互通,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定陶,因济水与泗之间凿河通航,把定陶与中原大都市贯通起来,它西至雒邑,东至曲阜,南至睢阳,北至濮阳,东北至临淄,东南至彭城,水道纵横交锗,舟辑无所不至,以至定陶发达、富冠海内。菏泽的大野泽为古济水所汇,西通雷泽,西南纳济水连通菏泽,东北出济水,再东北经济南流入海。东南出黄水入菏水、通泗水、入淮、入海。
在菏泽市,我们首先行走了一条重要的河流,这条河流就是古济水水系的济河。
济河是古济水水系。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水、泗水两大水系,是菏泽的母亲河。其实,济水在菏泽的水系非常发达,有诸多河流与湖泊。这些河流与湖泊相连,通达鲁西南,在菏泽地区纵横流淌。
宋金河即为一例。
宋金河,也叫宋江河。它的前身就叫济河,济河是济水的重要支津。宋朝时这里是一条百舸争流的黄金水道。到了清朝中后期,民间也有把宋金河叫做宋江河,人们猜想可能是北宋时期梁山好汉曾在这条水道上盘踞才有的名字,更多的人认为宋江河是宋金河的音转或误读。今天这条河最宽处达到千米以长,是鲁西南地区主要的河流,是维系山东地区的重要生态链。
在郓城县城南、宋金河南岸立着一块石碑,名为《重修同济桥》碑,立于民国二十二年。也就是说在1933年时,这条古济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被人们称之为济水河道。
碑文称:郓南八里河者,济水之分流也,亦名宋金河。地势卑下,路当南北冲要。光绪纪元,刘君济川首倡义举创建一桥,名曰同济。邑人王君勋甫,徐君仰轩等倡议重修,增置三空,以广宣洩,与王家营普济桥同时并举。
菏泽市水利部门和文物部门的同志介绍说,同济桥南为梁山,桥北为郓城,即共同拥有一条济水,因之为同济之意。此碑文证明宋金河南部分八里河村有同济桥,王营村有普济桥。济河进入郓城而分两支,南支为正流,而宋金河是济水分出的又一条水系。
另有一通碑刻《重修博济桥碑记》。碑文称,按《县志济河考》,城南有济河,自菏泽安兴墓入郓境。旧有博济桥,创自明万历三十七年,商旅之往来不断。大清宣统二年又进行扩重修。
菏泽市水利部门和文物部门的同志认为,济河自菏泽进入郓城,至县城西南二十里,后东北行,经安民山处连接运河,而且这条河在明清时期,曾经建有广济桥、同济桥、普济桥、惠济桥、博济桥等桥梁。
浩瀚的水面,锦绣的河岸,万里天阔、水天一色的景象,展现在我的眼前。依晰的梦境,就在当下的现实里。济水让我感动,感动于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被人定论了济水文明的消失,而是她滚动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怀抱里。生命如此久长,自然如此强大。
宋金河河长22公里,平均宽度200米,积水面积8000多亩,平均库容1亿多立方米,一般水深2.5—3.0米,入梁山东平湖。经过1964年、1976年、1990年三次大规模治理,宋金河给郓城人民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鲁西南百姓的水上乐园。
郓城之名,历史久远。春秋时期,鲁成公四年冬,鲁国为加强防御,筑城名郓。郓左部为军,即驻军之意,右部为邑,即为城池。这就是郓城得名的起源和由来。郓城因为济水之故,先后更名或属济州郡、济阴郡、济宁路、兖州府、临泽县。由其地名可知济水养育了这里的人民,百姓对济水有着深厚的情感。
知济水历史,看菏泽市博物馆是必须的一个项目。
菏泽市博物馆是一座地志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1996年4月正式开馆。陈列面积296平方米,共分为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杂项等五部分。其中较为重要的展品有商代的宰甫卣、北齐的鎏金佛像等。
看菏泽市博物馆,主要是看一条古老的沉船。三次与这条古船相约,依然感到震撼,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这艘曾经在济水上行走的古沉船,因为是山东省范围内已发掘的古船保存最好,出土器物数量最多,历史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最高而扬名天下,载入史册。
沉船发现于2010年9月17日,断代为元。专家认证是一艘元末官僚乘船追随元朝皇帝逃往漠北的船只。船体残长21米,宽4.82米,高1.8米。根据地层关系初步推测,古沉船沉没时,济水自西南方向流向东北方向。沉船共出土110多件文物,主要类别包括陶器、瓷器、漆器、玉石、玛瑙、石器、铁器、铜器、金饰等。典型器物包括元代青花龙纹梅瓶、钧窑影青轴杯盏等,其生活用品的瓷器包括景德镇、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哥窑等五六个瓷系。其中所出木尺,长49厘米。经考证,沉船所处的位置,就在元朝时期北济水的河床之上。
《水经注》中所称的北济水,到了北宋初年,宋廷为了解决东京汴梁的粮运问题,对济水水道进行了疏通,改称为广济河,是当时的四大漕河之一。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就决黄河东注,使广济河在金末元初的一段时间里,一度成为了黄河的主要行洪河道。直到元朝晚期,黄河得到有效治理,北济水才与黄河分道扬镳,并与会通河相接。此时,也正值运河的徐州到济宁段停航的时期。所以,凡是运河上需经这里的船只,都要绕道到北济水上来,或由此北上梁山,入会通河,去元大都,或东南去徐州,至杭州。所以当时的北济水,一度成为了“小运河”。到了明朝,北济水改称为澭河。清初,当地老百姓认为这条河是宋朝皇帝赵匡胤所挖,就开始称此河为赵王河。今天的赵王河,就在古沉船出土点以西约1000多米处,说明元朝时期的北济水在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其河床向西移动了近1000多米。
早就听说菏泽市巨野县博物馆最能展示济水风范,便欣然前往。
巨野博物馆成立于2005年3月,原来在巨野文庙基础上改建而成。收藏各类文物、自然标本1500多件套。国家一级藏品11件,二级藏品31件,三级藏品167件。这些藏品上起新石器时代,下止近现代,特别是红土山汉墓昌邑王墓出土的玉具剑、玉璧、玉圭、铜镜、铜钫等器物为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由于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展区面积较小,无法适应馆藏与展出需要,2017年投资了五千多万元开建了巨野博物新馆,2018年10月14日巨野博物馆新开馆。新建的巨野博物馆建筑面积达到86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原有面积的七倍还多,馆藏文物增加到了5000多件,其中珍贵文物212件、国家一级文物13件,该馆是菏泽市馆藏文物最多的县级博物馆。在文物展示上,他们努力打造“最能被读懂的博物馆”,设置了六大展区,分别是“大野沧桑”“金石瑰宝”“大汉之风”“精品文物”“俊杰星驰”“民俗非遗”。
在展陈形式上,巨野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展陈手段配合传统陈列,营造古今碰撞的氛围,以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声光电相结合,多种展示手段穿插运用,做到动静结合,精彩纷呈,是一座以智慧化运用为特色博物馆。
巨野博物馆是济水历史文化的见证。济水的历史有多辉煌,文化有多灿烂,无论谁置身其中,都将留下深深的感动与敬畏。
菏泽市,济水文化沉淀最深厚的城市之一,除了参观现存的济水水系和两大博物馆之外,我们还走近了济水两岸的古文化遗址,如春秋时期的郓城文化遗存,定陶区陶朱公墓,巨野大野泽旧址等。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无一不与济水密切相关,正是因为济水才有这辉煌的历史,这辉煌的历史都发生在济水两岸。
回味行走菏泽的那些记忆,我深切地体会到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大量出土文物,都是济水文明的见证,基本上每一个器物都有济水文明的影子。菏泽元末沉船的惊世发现,更能证明在宋元时期济水的水量、济水的作用,那一时期济水在中原地区甚至全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效应。同样,巨野博物馆的文物,全都发现在济水两岸。正如菏泽的两位年轻学者认为,没有济水就没有菏泽的历史与文明,而菏泽的历史与文明幸遇了济水的平浪水阔。
济水,当人们走近它历史的时候才被今天的人们去认识、去认知、去品读。一旦它离开了久远的历史,济水便被今天的黄河、今天水系的名字所取代。菏泽的济渎庙被学者们津津乐道,而身居济渎庙周边的官员,也许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正如当地人知道赵王河,而不知道它就是北济水。更有后来写文章的文人骚客,将北济水称作黄河北支。

擦肩济宁


济水流经山东济宁地段,也曾经有它不可磨灭的辉煌,自然也是济宁人民的母亲河。
遗憾的是,我们只能擦肩而过。
行者数人,先后到梁山、曲阜济水古道和现存济水水域进行实地踏查,察看了南清河。济水在济宁的别称牛头河、济州河,水泊梁山之水就是济水所成。
这是第五次去济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去济宁看济水,曾记录了近一万字的《沿着济水走过》。后来的三次,只是独行于济水两岸,看济宁风华,赏济宁雪月,一袭行囊,步履匆匆忙忙,不仅仅是为了济水一份情感,也在于漫步于红尘的感觉。
这一次,纯粹是为了济水。
济宁因济水而得名,在我的感觉中,济宁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历史。
济水在郓城分流南北。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期称济州河、南运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牛头河、济州河就是济水在济宁的别称,现在安居以北的济州河和京杭大运河微山湖段就是南济水在济宁的故道。济宁地处南济水下游,河水平静安宁,而且地势高亢可保安宁。金天德二年即1150年黄河决口,济州驻地巨野被淹,金朝统治者将济州从巨野迁到任城,其间济州在巨野、任城之间多次进行设废回迁,几经周折最终在任城安定下来。故而更济州为济宁州。济宁有着重要济水文明,它在济水历史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位置。
因为行程与时间的原因,也许是周末的原因,或因为其它,行走济水的一行人没有能取得与济宁市有关方面的对接,只好取消了济宁市任城、济阳、兖(yǎn)州等一系列关于踏察济水的行程。对我,这无疑是又一次心理上的打击,对于一行人来说也失去了古黄河与古济水之间关系的调查机会。放弃,是唯一的选择。好在梁山县的同志接待了我们,相关济水故道和遗迹考研,在这里得以接续。
梁山,一部《水浒传》名闻天下。水泊梁山,水泊就是济水。自古以来,梁山一带就属于古济水流经之地。古汶水自东往西,来此汇济。东夷人顺古汶水西来,华夏人顺古济水东去,人类文明的历史,似乎必然要在这里得以融合。
梁山自古以来就是济水上的航运枢纽,今天虽然不再有昔日繁忙的航运景象,但是那宽广的河道、茂盛的苇草和连片的荷花,成为梁山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
梁山与济水沿线的县市一样,有着以龙山文化为核心的上古文明。1959年、1962年和1976年,国家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梁山进行多次考古发掘,发现大量新石噐时代晚期的文物。石斧、石刀、石镰、骨锥、骨簪、骨箭头、蚌刀、蚌锯、磨光灰黑陶和蛋壳陶片等。专家认为,这一文化现象,与济水航运有着重大关系,证明这一时期河南、山东两地商贾和文化交流,已经深度融合,并形成梁山独有的文化特点。而这一文化的辉煌,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济水舟辑之利、便捷的水路交通。
为了展示这一历史文化,2017年梁山投资五亿多元规划建设梁山县文化中心,主要由梁山县博物馆、梁山县文化馆、梁山大剧院、梁山县图书馆、梁山县科技馆、青少年文化宫和智慧儿童乐园组成。占地面积353亩,总建筑面积33794平方米。梁山县文化中心已成为梁山的重要地标建筑。
梁山好汉,不是因为山才成为好汉,而是梁山之水才成为英雄。梁山水泊济水来,这是不争的事实。水是梁山之魂魄,水让梁山名扬天下。当今,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梁山之水就是济水、梁山水道就是济水水道了。
更让人浮想的是当年少康迁原。远古时期,济水是人民依存的重要环境,战争也好,商贸也罢,水道即战道,水道即商道。人们有理由推测少康来到济水之源的原地,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件。第一是济水之源进可以东下,退可以居要;第二是刚刚复国的少康可以居济水之战略要地,扼住叛军之咽喉。第三是原城可能曾经是夏朝故都,有着完备的城邑条件和生活发展环境。“少康迁原”说明当时原城已经存在。

东营旧情


东营是一座新兴城市,朝气蓬勃,富有活力。正因黄河三角洲缺少厚重的原因,东营更重视历史文化,重视历史文化设施建设,这都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东营市,我们先后到广饶、利津县踏查济水。参观了黄河水利博物馆。
古济水在广饶入海,其中碧波荡漾的小清河,还在流淌,而且济水历史文化遗存东营市特别是在广饶十分丰富。
二十年前去东营,东营市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的同志与我一起,几乎走遍了与济水关联的重要地域,他们的热情与备至的关照历历在目,至今与他们保持着时不时的联系。当年的战友从部队转业到东营法院工作,虽然不常通话,但是那份与东营市的情感,一直暖暖地在心中流动。
广饶县的小清河,就是济水的别称。济水,以清为著。无论是济水源头,还是到达于海的地方,一路走过,济水与一个清字关系千丝万缕。清源、清济、小清河、大清河,都是济水的名讳。小清河从济南始名,到达东营之地,至于广饶县境内流长34公里,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小清河干流,就是济水河道。5世纪末以后,菏泽以西的济水上段,逐渐堙塞,济水仅余下段,唐代改称为清河。至北宋,又称北清河。大约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黄河决溢合北清河入海。齐刘豫时期(1130~1137年),大致循历城济水故道,挑挖疏浚,成为独流入海河流,目的是排涝防洪,并兼有舟楫之利。清光绪十七年到十九年(1891~1893年),盛宣怀奉命整治小清河,经疏浚治理,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排洪和航运河道。
广饶人民对济水怀着深厚感情,济水滋养了广饶富裕的大地,是广饶人们的恩泽之水。黄河在广饶东北流过,济水则在广饶穿行。广饶人说,吃着济水,水甘而甜,是广饶人民最自豪的事情,也是广饶富裕安享幸福的原因。
到广饶必要去历史博物馆去参观。每次到博物馆,我都会站在不同时期济水流域图前,品读许久许久,因为那长长的济水河道,让我去想象先祖在济水两岸生活的场景,从远古到今天,变迁了的是岁月,无尽的是猜想。我毫不怀疑我们的祖先就在济水两岸延续着他们的血脉,从万年以前以至于现在。
广饶县历史博物馆已经改建,为东营市历史博物馆。遗憾的是2017年前博物馆展出三十多幅历史上济水流域图,在博物馆更名之后,没有展示出来。这里的馆藏文物有所增加,以近现代为主。目前馆藏文物数量已达近8000多件。藏品主要有陶器、石器、铜器、瓷器、石刻、钱币等。其中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鼓,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种敲击乐器,十分罕见。史前文物还有如距今五千多年大汶口文明彩陶鼎、贝饰、红陶镂孔豆等,大量的石质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镰、石刀、石凿、方孔石器等器型的出现,反映了原始农业在人们经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纵览这些文物,很多与济源出土文物有着极为相似、相近之处,这说明远古时期济水流域文脉的一致性、相似性与传承性。早在2007年,对济水深有研究的原山东博物院院长曾论证,远古时期济水并济水两岸,是中原文明的重要通道。那些出土文物的极相似性,无不证明它经济、商贸活跃程度非同寻常。
 广饶的群众对济水有着深厚情感和对济水的高度认同。至今他们喜欢依济水而居,他们认定济水甘甜而又平和,而非北部黄河水的苦涩而又暴烈。在一些年轻一代中,他们大多对济水渐去了解,很少有人关注养育他们祖先和养育今天他们的济水。
过了黄河,东营北部的人知道黄河,少闻了济水,自然不知道有在河南有济水之源。
参观黄河黄河水利博物馆已是在一个上午。有朋友诉我,看黄河水利博物馆就等于看济水水利博物馆,因为黄河到达河南济源进入广袤的平原之后,黄河不是掠夺济水,就是侵袭淮河,现在黄河河道大部分就是古济水河道。
黄河水利博物馆是国家水利部、黄委会与东营市共同建设、共同经营的一个国家级博物馆,主体建筑分为四层,展陈区面积10928平方米,以“纵览黄河、感知东营”为展陈主题,包括“中华母亲河”“魅力黄河口”两个板块,分为壮美黄河、四季如歌、沧桑迭变、黄河体验、魅力黄河口、胜利之歌、逐梦未来等多个展厅。在整整一个上午的参展中,沿着黄河流域的历史脚步,走过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翻阅炎黄子孙的家谱,瞻仰唐风宋韵,了解盐文化、吕剧文化,从彩陶、青铜器文物中触摸历史,领略浓墨重彩的黄河文明。
黄河黄河水利博物馆整个场馆展陈紧扣黄河文化这一主题,采用现代化的声光调控技术,再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人文特色,展现黄河风采,讲述东营故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黄河水利博物馆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手段运用上,在专业文化上都具有其独有性和唯一性。作为济水之行一名观察者,看黄河水利博物馆无疑是在读一部济水史。让人感叹的是一部黄河文化史,即是半部济水文化化史。因为数千年来,河水侵扰济水,占据了济水河道,说句过头话,河水文明强占了济水文明。说句谦虚话,河水文明与济水文明,共同孕育了华夏文明。

感受济水


为期一周的走道古济水,形式是走马观花,了解与观察是凤毛麟角,但是给我留下的感受是复杂、是矛盾,更多是还原济水真实面貌的思考。
济水古道大量遗存、遗址还在,还能在很多地理现状中找到历史记载的根据,生活在今天的年长者,还能指认出济水流向和济水古道旧址、旧迹,这是很令人欣慰的事情。如济水沿线的济渎庙,济源、沁阳、孟县、温县、修武、新乡、卫辉、封丘、延津、阳武、荥阳、登封、开封、许昌、商、濮阳、菏泽、定陶、夏津、章丘等,寻着济渎庙,就可以找到济水流向与旧迹。另外还有泽州、阳城、长治、临汾市、吕梁市临县、孝义,还有保定市曲阳县等,这多达五十多座济渎庙,都有关于济水的文化记录。
济水历史文化被讹传、被歪曲、被变异,这在很多地方在不同程度存在。当然这有其现实因素,就是黄河占居济水河道之后,济水历史文化也被沉没了。也有济水历史文化没有传承,没有记录的客观原因。
济水的历史文化渐行渐远,日趋消亡,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已成一块历史巨石,压在当代人面前。如果不进行抢救,这是一场文化灾难,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浩劫。这不是耸人听闻。
沿着济水走过山东直抵大海,每一个地市、每一个县区都在努力地争打历史牌、文化牌。历史,使这些地市县区有厚重感,有自信力,有自豪感。正是这种历史与文化品牌价值观,山东的地市县特别重视博物馆、文化馆、书画馆建设。所到之处,博物馆成了山东人展示自已的第一处所。没有历史文化,往往成了被人小视的一个前提条件,这不是山东人共同认知,也是所有社会人的普遍反映。
从踏水行走,到观察思考。河水侵入济水,最根本的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原因。大禹治水、疏水、定洲,是有记载以来第一次将中原的河流融通起来,形成对流。之后的数千年间,航运、灌溉、战争又成了河流的贯通、改道、变流的因素。特别在中原地区河水、济水、淮水之间的连接,是河水侵济侵淮的第一条件,而济水被河水侵占,自然就成了优先可能,这恐怕是黄河强占济水的最大原因。
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严谨而细致的系统,如对河、流、津、湖、泊、洲、泉等表述都有一定的规定与限制。以流、津为例,入者为流,出者为津。作为河水与济水,在本质上曾经各行其道,后来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河水侵入济水河道,而后成为济水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河水入济水以上部分叫河水,以下部分叫济水呢?退一步思考,河水侵入济水后所形成的文明,该不该称其河济文明呢?
从初步考察和曾经先贤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来看,河水曾经的流经之地,基本上没有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文化遗存、遗址。从很多历史文献与资料来看,河水污泥流沙俱下,狂暴而凶猛,生存环境恶劣。而济水清而和,洁而平,在济水流经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五千年、八千年的考古发现。那么,济水文明应当是中华文明之早期文明。以此不难理解,济水是中原文明的载体,济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济水沿线的仁人志士和历史学者对济水仍然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抱定探索揭密的信心,痴心于济水历史文化,努力还原济水的本来面目,如山东济宁年轻的老师谭天宇自费考究济水失志不渝,山东菏泽王丽荣、任青山等几位年轻人,把研讨济水作为一种事业的追求等,都是难能可贵。
建立顶层研究济水的机制,加快济水历史文化抢救步伐。时不我待,刻不容忍缓的是,必须采取行政的手段,加快济水历史文化的搜集与整理,把正在消亡的济水历史,抢救保护下来。这项工作不是一人、一地或几人、几个地方能够完成的一项浩大工程,需要用一种方式,取得国家或相关组织的认同,共同接受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即有统一领导、统一组织,更需科研、地质、考古部门,以及济水历史文化关联地区的协作。这就是顶层设计。
济源是济水的源头,率先身体力行,已经成为从党政到民间的共识,开启了济水历史文化研究探索之门,这是济水历史文化之幸事。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思路或想法,是在济源建设大型济水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将古济水形成演变的历史展示出来,真正把河水与济水之间的地理关系、文化关系、文明关系厘清还原。如建设济水历史文化园,有一定规模的展示区,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区,有一定的文物遗址遗迹区,有大型济水文明形成演变区,有济水历史博物馆等。
对济水历史文化或者说济水文明的研究,应当与河水文明联系起来,有区别、有差异、有融合,形成中华河济文明的大板块。
济水之行,时间虽然匆忙,但是内容极为丰富,给人的感受颇深。最大的体会是,四渎之一的济水还在,大量遗迹尚存,济水文明和历史遗存,在山东各地随处可见,济水主河道和支流,都让人感受到数千年来中华历史与文明的脉搏。最让我想说的话就是,济水这条承载中原文明的母亲河,她厚重的历史不可忘记。
你听,济水在呼唤。你听到了吗?


作者简介:大愚,河南济源人,少有读论,些有文章,好而舒发,唯以畅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