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大脚,真爷们。

 祥雲山人杨克昌 2021-01-20

图片

2020年12月23日,《乡村爱情》第十四部宣布杀青。

这部被称为“中国最长寿电视剧”的剧集,迎来了第15个年头。

剧中,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象牙山“东北天团”——刘能、赵四、谢广坤、王老七外,于月仙扮演的“谢大脚”一角,也为这部剧集贡献了数不尽的经典片段。

在成为“谢大脚”之前,人们见到于月仙的第一反应,是漂亮。

那时,人们很难想象,她会在日后数十年如一日的出现在电视剧《乡村爱情》中,以“谢大脚”的身份,开启另一种人生。

于月仙也没想到,自己在象牙山村的大脚超市里面一坐,就是15年。而她的大脚超市,也被从线下开到了互联网上。


如果有机会见到于月仙,你会很容易被她周遭所散发的气场吸引过去。

与她最出名的角色——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谢大脚”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她少了些许泼辣,多了几分知性与感性。


回头看来,在于月仙长达30年的演艺生涯中,“活得明白”与“乐在其中”这两个词,从某种程度上,概括了她的演艺态度。
 
曾经,为了让自己身上具有“谢大脚”的那种粗粝感,于月仙将自己吃胖20斤,蹲在夜市角落观看行人走过。
 
她也曾为了在电影中扮演一位来自内蒙的母亲,将自己晒黑几个度,两个月不护肤,大量减少水分摄入,以让皮肤呈现出一种斑点感。
 
对于一个女演员来说,这些决定绝非易事,然而纵观于月仙的演艺生涯,类似这样的经历,并不罕见。
 

“我好像不适合演乡村戏。”

产生这种想法时,于月仙刚满25岁,在中央戏剧学院读大三。

在老师与同学的眼中,于月仙——这个生长在城市,白净瘦小的女生,似乎与乡村戏并不搭边。

所以,每当有乡村戏剧组来学校挑选演员时,老师都会略过于月仙,推荐其他同学出演。

久而久之,每当遇到乡村角色,于月仙就会主动后退,让给同学。

十几年后,当于月仙在采访中聊起这段往事时,她说:“很多人觉得我演不了乡村戏,原因是因为我在城里长大,可实际上这是对我的误解。”

说这话时,于月仙已凭借《乡村爱情》中“谢大脚”一角,拿下华鼎奖乡村题材类最佳女演员。

而回望于月仙的成长经历,似乎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于月仙的口中的“误解”,究竟是什么。

于月仙年轻时期

于月仙出生在内蒙古一个普通人家中。

父亲身体不好,作为家中老大的于月仙,自然承担起了大部分家务。一袋50斤的大米,她一个人就能扛上五楼。
 
在于月仙少时玩伴的记忆中,那时的于月仙长得漂亮,性格大咧,尤其喜欢唱歌跳舞。
 
但这一面,于月仙鲜少展现在父母面前。

在那个略显封闭的小城里,“唱歌跳舞”常被划分到“不务正业”的范畴,而到了于月仙父母那里,则会被上升到“女孩子怎么能够抛头露面”这样的高度。
 
在于月仙的印象中,唯一一次冲突发生在初中:一次她去同学家听磁带,结果被父母发现,回家之后,等待她的是一顿“混合双打”。

对于艺术的热爱,从那天起,变成了少年时期于月仙心中的秘密。

幼年时期的于月仙


1992年,已经工作5年的于月仙参加了那一年通辽地区的艺考,成功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
 
这一次,父母没有选择阻挡。

于是,坐着绿皮火车,于月仙晃悠着从内蒙古来到了北京,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旅。

青年时期的于月仙


从中央戏剧学院顺利毕业后,和许多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一样,于月仙也过了几年“苦日子”。

那几年,她住过仓库,睡过地下室,最苦的时候,于月仙住在一个躺在床上就能看见天空的房子里。

好在,她所有的坚持,都得到了回报。

1998年,电视剧《豁口》播出,在剧中,于月仙扮演陈宝国的妻子,娴熟的演技与台词,将她推向了大众面前。

电视剧《豁口》中的于月仙(1998)


两年后,电视剧《西游记后传》中,她又成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陈五真。
 

电视剧《西游记后传》中的于月仙(1998)


在一部部剧集中,于月仙积攒着自己的演技,但是过于相似的角色,却让她囿于其中,有些困扰。
 
于月仙开始打算着,做些突破。
 

转机在2005年到来。
 
这一年,于月仙出演了话剧《圣井》,在剧中,她扮演了一位盲人。
 
因为在话剧中传神的表演,于月仙被邀请出演《乡村爱情》中谢大脚一角。

在当时,50多岁“谢大脚”这一角色对于彼时36岁的于月仙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青年时期的于月仙

一方面,是来自大众的质疑。毕竟,在此之前于月仙扮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是时尚的都市女性。


而《乡村爱情》中的谢大脚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热情泼辣,好打听事,热衷于传播消息,却总是出错。
 
许多人对于月仙能否演好这一角色,表示怀疑。
另一方面,是于月仙自身的调试,她说因为角色的特色,在最初进入剧组的那两周,自己都是在痛苦与纠结中度过的。
 
为了演好角色,在拍戏间隙,她反复研读剧本,对着镜子练习台词,走到东北的田间地头,与村民们打成一片。为了把皮肤晒成小麦色,她愣是把自己晒出了皮炎。
 
很快,融入于月仙个人特色的“谢大脚”,出现在拍摄现场。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于月仙


那时的于月仙没有想到,“谢大脚”会成为自己演技生涯中里程碑式的存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她的演艺之路。
 
出现在《乡村爱情》中的于月仙,因为其充满个人特色的人格魅力,被许多观众所喜爱。而剧集之外,于月仙也伴随着谢大脚的人生,一起成长。
 
那些年,定期回到象牙山村拍戏似乎早已不再是她的一份工作,而更像是一种“回家”。

剧中的演员们,对于月仙来说,比起同事,更像是亲人:
 
“剧中的很多年轻演员,我们最初认识时,他们都不到20岁,如今都已为人父母,你看像腾飞,现在已经比我还高了。”
 
末了,她说:“我也终于到了剧中谢大脚那个岁数了。”

 在《乡村爱情》片场的于月仙


而象牙山村的居民们,也成为了于月仙心中的牵挂:
 
谁家今年盖了新房,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于月仙每次回来,都会问问。

有时恰巧赶上谁家摆酒席,于月仙会特意跑去坐一会,塞上一个红包。

有一次,于月仙在象牙山村附近拍戏,彼时正是《乡村爱情》休息期,突发奇想,她决定回到象牙山村,看看老朋友们。
 
村民们听说“大脚”回来了,纷纷来到大脚超市,大家一个喊一个,不一会,屋里就站满了村民。

《乡村爱情》中的谢大脚

那天,于月仙和村民聊到深夜12点,因为第二天还有工作,她只能连夜回剧组。
 
村民们陪于月仙走到村头,在她手中塞下几包刚煮好的玉米,对她说:“有时间,多回来看看”。

走出很远后,于月仙在车上回头看,发现村民们依然站在村头,举着手电筒,向她招手。低下头,手中的玉米正散发出热气。

于月仙说:“我感觉,特别特别温暖。”


许多年后,每当于月仙想起自己在陕西村庄拍戏时的经历,味觉总是比画面先一步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那个村里的水,很涩,有点辣嗓子,但是苹果很甜,汁水很足。”

而这样涩中带着甜的感觉,像极了于月仙与这座陕西偏远山村相遇的经历。


那是1996年,彼时,村里尚未通水电,村民的日常饮水来源,大多数是地上土坑收集的雨水。

平日里,这些水会被村民用瓢撇去杂质,煮一煮当做饮用水。

每到晚上,村里会变得黑黢黢的,收工回家的年轻矿工会成为村里最受欢迎的人,他的腰间总会携带着一个手电筒——那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光源。

有时,剧组在拍摄中灯光不够,这位矿工还会前来帮剧组照光。

电影一拍就是几十天,拍摄的间隙,于月仙常会坐在大树下和村民聊起家常,偶尔她也会和村民们分享外面的世界。

那时村里和外面唯一的通道,是一条布满灰尘的羊肠小道,外面的人不易进来,村子里的人难走出去,有些尴尬的处境让村里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起先,于月仙并不觉得这有什么,毕竟很多村庄都是这样,然而只是不久后,她便改变了想法。

在拍摄即将结束时,于月仙突然发现,当地果园很多苹果根本没有采摘,卖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因为没有销路,烂在了地里。

也就是那一刻,于月仙忽然明白了,那些闭塞的村落在外人看来只是一种小农经济的常态,可对于这些辛劳了半生的人来说,这更多的是无法走出去的无奈。

离开时,于月仙所在的剧组承包了一部分果园,演员们也纷纷掏钱购买,坐在返程的大巴上,她吃着又脆又甜的苹果,心想:“如果这些苹果可以被更多人吃到,他们是不是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那一麻袋苹果就这样颠簸着和她回了北京,回头来看,这或许就是于月仙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助农”,而那个没有电的村子,也在她心中盘踞了很久很久。



今年年初,国内疫情爆发,娱乐活动全线停滞。

那段时间,看到新闻报道中大量农民因为疫情封路导致农产品滞销,于月仙难过得睡不着觉。

一次夜里,于月仙躺在床上刷快手,无意间,她发现有许多快手用户会通过直播的方式线上助农,通过视频连线村民,帮助他们售卖滞销农产品。

黑暗中,屏幕的光反射在于月仙的脸上,看着手机中农民介绍产品的画面,于月仙的心,突然亮了一点。

在此之前,她从没有接触过直播,纵使身边许多朋友都有过直播的经验,她却始终未曾尝试。

然而,“通过直播帮助农民”这件事情,深深打动了于月仙,以此为起点,于月仙决定在快手上直播试试。


在快手上,于月仙给自己的直播间取名“大脚直播间”,出现在镜头下的她,总是带着谢大脚标志性的红手套,欢快地和大家打着招呼。

她说:“我是来和大家唠嗑的。”

恍惚间,人们似乎很容易被这一幕拉回象牙山村的“大脚超市”:谢大脚站在自己的货架下,热情豪爽地分享着好物,介绍着乡村文化。

此外,过程中于月仙还会连线各地第一书记,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缘起于她过往的演戏经历——她曾不止一次在戏剧中扮演乡村的“第一书记”。

影视剧中扮演“第一书记”的于月仙


在直播过程中,最让于月仙感慨的,是自己与陕西大槐树村第一书记王剑锋的一次视频直播连线。

出现在视频那头的陕西村庄,早已不再是她记忆中的模样。

如今,这些相对偏远的村里不仅早已通电通水,路边甚至竖起了上百个太阳能路灯,每到夏天夜里,总有村民坐在路灯下乘凉。不远处,是一千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

村民们甚至学会了电商直播,开始在快手上售卖当地产的农副产品。

视频中的大槐树村,距离于月仙梦想中村庄的样子,正越来越近。

大槐树村快手账号


如果说,陕西大槐树村的样貌,让于月仙感受到了近几年乡村的飞速发展。

那么发生在1300公里外贵州晴隆县的故事,则让她体会到:在乡村里,有些东西会变,有些则不会。

被围绕在高山中的战马村,海拔高达1200米,一年半之前,80后男孩张冬冬被选派到这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去年年初,贵州晴隆县战马村第一书记张冬冬书记回北京老家过年,看望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没料想,他前脚刚到家,后脚疫情就爆发。

因为担心战马村的居民们物资短缺,张冬冬用几天时间筹集了医用物资,返回了战马村。

与于月仙进行视频直播连线的张冬冬


返程之路并不顺遂,战马村地处高山之间,进村的唯一入口是绕山而建的盘山公路。

于月仙曾在贵州拍过戏,对于贵州的山路她记忆犹新:“当地交通非常崎岖,通常百米内多个急转弯,急转弯的弧度,就像人的胳膊肘一样。”

为了防疫,张冬冬一路不吃不喝,先后辗转乘坐飞机与汽车,在经历18小时的旅途后,他终于回到了战马村,给村民们送去了物资。

战马村张冬冬的快手页面


这是于月仙在疫情期间,听到的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对她而言,纵使曾在荧幕上塑造过许多不同人生,但真正让她感触良多的瞬间,却是这些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她说:“那是专属于乡村最质朴的付出。”


于月仙始终记得这样一个瞬间,那是她刚开始在快手上直播不久,走在路上,她被一位20岁左右的男孩认了出来。

男孩亲切地称她为“大脚婶”,对她表示感谢:“在你的直播间里,我知道了好多乡村文化。”

这一刻,被于月仙记了很久。她说:“一切的辛苦,都被此刻消解了。”


对于于月仙而言,这些年,与其说是“去乡村”,倒不如说是“回乡村”。
 
在这一过程中,她见证了自己深爱的村落一个个被看见、改变,也见证了这些“藏起来”的美好角落愈发明亮。
 
出现在镜头下的于月仙,总是充满活力地介绍着各地的乡村文化与风土人情,展现着这些乡村的变化。

她说:“我能做的不多,但是只要大家需要我,一招呼我就来。”


在快手上,像于月仙、张冬冬这样的“乡村振兴官”,还有很多。
 
2019年,快手扶贫办发起“乡村振兴官”项目,全国范围挖掘和扶持地方官员使用平台进行基层扶贫及政务工作。
 
目前,该项目为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针对12.8万个贫困乡村的广大基层政务人员,提供一条自下而上的新通道。
 
截至2020年6月30日,2000万人在平台上获得收入,其中很多在偏远地区。
 
在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是一座座美好的村庄,是不断升起的希望,也化为了很多村民心中的光。


时至今日,于月仙仍会想起24年前,那个自己匆匆告别的陕西村落。

那座没电没水的落后村庄,有着她心中最明亮的灯,和最甘甜的苹果。

现在,于月仙的计划是组织一个车队,取名叫“大脚和她的朋友们”:“我要把好东西带到村里去,也把村里的好物带出来。”

或许,当年那位年轻的矿工已经退休,无法再举起手电筒为众人照亮,但于月仙却相信:有一天,这个小小的车队,能够走遍中国各个村落。

那是于月仙明亮的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