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化皇城(1)·越南的三朝旧都,货真价实的南国“小北京”

 河蚌旅行 2021-01-20
顺化市位于越南中部,它背靠横山,南临香江,东依南海,山环水抱,是越南旧时王都所在,也是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越南自古就有“横山一带,万代容身”的古语,历史上的广南阮朝、西山阮朝和新阮朝都建都于此,曾有富春、京师、长安等名称。1802年嘉隆帝阮福暎顺化建都,直到末代皇帝阮福晪于1945年退位,新阮朝立国143年。越南顺化也成为中华文化圈内最后一座以中国首都为蓝本,以儒家思想观念建立的都城。

 河蚌绘·顺化紫禁城平面图。

越南旧都,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

我是在2010年的最末一天到达这座城市的,虽然适逢冬日,但这里却是一派草木葱茂的南国风光。车站附近的商店都在进行圣诞促销,橱窗里摆放着塑料圣诞树,树下用白色泡沫堆积了厚厚一层“白雪”,圣诞老人坐在驯鹿拉着的雪橇上招手,戴着斗笠、穿着长裙的女子和穿着夏装、脚踩拖鞋的男人们从旁进进出出。我沿着富春桥跨过香江,远远望见一座厚重的砖城雄踞江北,由于常年的雨水冲刷和植物侵蚀,城墙已经斑驳不堪,外部呈现黑色,砖缝里伸展出旺盛的藤蔓,颇似吴哥窟的色调。

顺化古城广德门。

顺化城墙外侧是规则的棱堡结构,每个突出部都是一个的五边形,这区别于中国传统城墙梯形的马面设计,具有典型的法式风格。棱堡形制起源于欧洲意大利,中世纪之后随着火器的进步,城墙开始从追求高度向追求厚度发展,这种多边形的设计更有利于抵御火炮进攻。跨过宽阔护城河,就来到了顺化古城的正门——体仁门,名称出自《易经》:“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意指君子应实践至善的仁德,才能领导他人,同样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东侧,也有一座体仁阁,两者的关联不言而喻。

河蚌绘·顺化古城体仁门。

古代越南北部曾为中国故地,断断续续持续了大约千年,但中国势力也仅到达了河内一带,越南史书中将这段历史称为“北属时期”。西汉曾在越南北部设置交州,顺化为日南郡下辖的卢容县,东晋以后逐步脱离中国版图,成为占婆国属地。孙吴、东晋、南朝都对越南有过征讨,但均无建树,隋初和明初,中国军队都曾短暂占领过越南,旋即又得而复失,自此中国南界长期维持在北部湾一带。

河蚌绘·顺化城与北京城格局面积对比。

从历史上看,中国政权的威胁大都来自于北方草原,南方地区远离国都,且丛林密布、气候瘴疠,生产落后,中央政权认为占领价值不大。公元十世纪之后,越南境内的地方部落开始了自北向南的征服过程。直到公元1771年,阮岳、阮侣、阮惠三兄弟统一全国,建立西山朝,奠定了今日越南版图1802年,出身广南阮主后代的阮福暎(17621820年)在法国的支持下击败西山阮氏,建立了阮朝,改元嘉隆,乾隆嘉庆年号各取一字。历史上将这个政权称为新阮朝,阮福暎即为嘉隆帝。登基之初,阮福暎即遣使到北京,献上缴获的西山朝印绶,请求清朝册封为“南越国王”。嘉庆皇帝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过南越国,辖地包括了今天的两广地区,故改封为“越南国王”,这就是今日越南国名的由来。

嘉隆皇帝阮福暎。

顺化紫禁城,以北京故宫为蓝本

进入体仁门,迎面是一片覆满草坪的长方形广场,广场南面由城墙围绕,正中心是一座三层旗台,台自下至上逐级收分,台上立着一根30余米高的旗柱,上挂越南国旗。旗柱建于1807年,造型很像现代轮船的桅杆,有数道钢缆牵引固定在城墙上,柱上设有三层望斗,有铁梯可供攀爬。旗台既是礼仪建筑,又具有预警、瞭望、指挥等实用功能,如遇到皇帝巡幸、台风等紧急情况,士兵可以爬上望斗,用千里镜观察海上动向。

顺化午门广场。

顺化大旗台。

广场两侧有两座木质檐廊,里面放着九门大炮,炮口已经被摸得闪闪发亮,越南人称它们为“九位上将军”。1802年,嘉隆帝建立阮朝后,将前朝皇宫里的铜器融化铸成这九门大炮,封它们为“神威无敌九位上将军”,分别用四季和五行来给大炮起名字,分别是:春、夏、秋、冬、木、火、土、金、 水,并在炮尾部刻了汉字名字。嘉隆帝将 “四季炮”布置在旗台左边,“五行炮” 布置在旗台右边,这些大炮从没开过火,只是用来纪念和示威。我不禁想到想到秦始皇当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嘉隆帝的做法与之相同,只不过把金人换成了西洋火炮。

皇城前的四季炮

广场正面就是皇城正门——午门,午门与北京故宫类似,只是体量和形制都缩小了一些。正面是一座三面环抱的城台,城台为青砖筑成,上面水迹斑驳;城台上是五凤楼,正面门楼面阔五间(北京紫禁城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形制,两侧的伸出的燕翅楼覆盖灰瓦,整座建筑飞檐翘角,体态轻盈,具有浓郁的闽南建筑特色。特别是屋脊上高高飞扬的腾龙,是用破瓷碎碗粘贴而成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种兽脊正是闽南建筑的典型做法,称为“剪瓷雕”。城台栏杆用的是中国传统式样,分别有金钱、花草、花瓶图案,上面也嵌了碎瓷,只是年深日久,瓷片大都脱落了。

顺化皇城午门。

屏风上的午门庆典图。

进入午门,迎面是两座方形池塘,为左液池和右液池,一条砖砌甬路从中间通过,这是紫禁城的中轴线,两端各设一座三间蟠龙青铜牌楼,上嵌八宝图案,前面的一座写着“正直荡平”,后面的写着“高明悠久”。牌楼下站着两只盛装打扮的大象,供游客们拍照骑行,颇有南国风情。穿过甬路,就进入了皇宫的核心区域——拜庭,这是一座由石栏围绕的开放式庭院,皇城中最大的建筑太和殿就坐落在拜庭中央,这是阮朝皇帝举行盛大典礼和朝会的地方。

从午门上俯瞰太和殿。


太和殿面阔七间,上覆黄色琉璃瓦,屋顶采用重檐歇山勾连搭结构,这样既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扩大室内空间面积,在越南建筑中曾普遍采用。由于当地多雨,因而前檐之外又伸出了一道灰色雨檐,檐下的蟠龙石柱也是为了避免雨水侵蚀。殿内的柱子全部由越南土生的铁木制成,这种树生长于东南亚的丛林中,木质坚硬,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建筑材料。

顺化太和殿内部。

大殿的空间相比北京太和殿小了很多,不过整体采光很好,阳光可以直射到正中央的宝座前面,反而给人以简洁明亮的感觉。殿中的柱子都漆成暗红色,上面绘有暗纹金线盘龙图案,雀替和宝座周围都用金漆,正中悬挂着“太和殿”匾额,金子红底,落款是“嘉隆四年(1805年)正月吉日”。

顺化太和殿及前广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