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杂谈:班规班纪应多一点人情味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我们先看一组某小学的班规班纪:
1.中午卫生要搞好,快速打扫质量高。安安静静休息好,下午格外精神好。
2.上学校,准时到,见到老师要问好,见到同学微微笑。拿出作业赶快交,准备书本看谁快。
3.午休到,快洗手,安静坐,专心吃。样样饭菜都要吃,营养价值在里面,身体健康助成长。
4.下课了,要休息,别忘书本准备好。捡纸屑,擦黑板,摆桌椅,保整洁,人人争当关心集体的小主人。有益游戏要多玩,危险游戏别再玩。
……

我们再看一组另外某小学的班规班纪:
1.上课、自习无正当理由睡觉者,扣1分。
2.早读课提前五分钟,违者扣1分。
3.上课不得说闲话,做小动作,违者扣1分。
4.到校后应立即进教室作学习准备,不大声喧哗,违者扣1分。
5.作业及时交给组长,预备铃一响不再收作业,违者扣1分。
6.不得抄作业和赶作业,违者扣2分。
……

在第一个案例中,我们看到这些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顺口溜”,自然有一种耳目一新、温馨备至的感受。这些“顺口溜”很容易记住,而且充满了正能量,具有激励、启发、引导、忠告等意义,体现了学校人文关怀、爱护孩子健康成长的理念。这是我们在某区一所农村小学墙壁上看到的内容。

而在第二个案例中,我们恰恰看到的是“骇人听闻、毛骨悚然”内容,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受。在这个班规班纪中,我们满眼看到的是“不得”“扣分”“处罚”等强制性的恐怖性字眼,看到的是冷酷无情,让人感到格外不舒服。如果仅仅从班规班纪本身来说,我们认为似乎并没有什么。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些强制性的措施和方法似乎过于严酷了。事实上,这种冷酷的教育方式,是极其容易扩散和传递的。这是我们在另外一所小学看到的班规班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所学校最初制定班规班纪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为了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但是,我们认为二者的教育效果应该是有差异的。前者是正向的引导、启发、激励,引领学生朝着积极健康、朝气蓬勃的方向发展。而后者是负向的引导和警示,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谨小慎微、诚惶诚恐,“不敢越雷池半步”,时刻都要小心翼翼。比如案例一中某小学班规班纪第1条:“中午卫生要搞好,快速打扫质量高。安安静静休息好,下午格外精神好。”假如我们按照案例二中某小学班规班纪的制定方式,来进行一下这样的改编:“中午必须打扫卫生,不打扫卫生扣2分,打扫不干净或拖延打扫扣1分;中午必须午休,不午休扣2分,影响别人休息扣1分……”。显然,班规班纪在改编前后的内容上大同小异,但后者似乎显得更加严厉、严肃,具有强迫性、不容商量,给人一种“居高临下、不可一世”的感受。班规班纪冷酷无情,缺乏人情味,缺少爱心。那么,这样的班规班纪,从表面上来看希望更加严格地管理学生,而事实上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温度,也不能让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因为我们的教育本身就缺少温暖、温情、温馨。

我们认为,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需要有校规校纪;而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也需要有班规班纪。无论校规校纪还是班规班纪,这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这也是搞好学校或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提出班级管理要靠民主与科学,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认为,《班规》远远不是(当然也包括)把学生“管住”,它是管理的工具,更是一种教育、感染和训练。《班规》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消极听话和守纪的温顺“小绵羊”,而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不可否认,禁止或处罚措施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甚至会长期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禁止或处罚应适度、适量。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万万不可把禁止或处罚当作“灵丹妙药”,更不能时时处处都要使用禁止或处罚性措施。我们认为,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育是一个感化、激励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和风细雨、温情脉脉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魅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着恐怖与冷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的身心能否真正健康,孩子们的人格能否完整,这都是值得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不言而喻,我们更需要案例一中某小学制定的班规班纪。这些班规班纪既朗朗上口,又明白具体,而且内容也特别容易记忆和操作。作为一群还处于懵懂初开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春风化雨般的班规班纪似乎更具有教育价值和指导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认为:“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不言而喻,也只有在人性化和温情的教育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更加文明、更加自觉、更加富有蓬勃朝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班级也将会更加和谐、更加温馨、更加友善和更加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班规班纪,我们希望人情味多一点。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