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向阳:归与不归都是诗(代序)

 诗人思归 2021-01-20

温馨提醒
👉 感谢各位诗词作家大力支持,不吝赐稿,本平台也将略备薄酬答谢大家。请朋友们把诗作、个人简介、近照、配图发送至 yseduunion@163.com.
👉已发表作品的朋友请添加思归个人微信号czj690430为好友,以便稿酬及时发放。谢谢支持!

(图片说明:从左至右依次为偃师作协理事韩荣欣老师、本文作者偃师作协主席李向阳老师、思归、偃师作协副主席寇俊杰老师、青年作家黄克锋老师)
作者简介:李向阳,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市作协理事,洛阳市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偃师市作协主席。
归与不归都是诗

农历五月,正是麦收季节。布谷鸟唱得最好,收割机跑得正欢。思归的诗歌要出版了,在这一季节,也是诗人的大收获时节,可喜可贺。

 

思归是偃师人,和我是同乡。他生在首阳山下一个带着香味的村子,据说原来沟里面长满了香椿树,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香椿萌芽,满沟清香,村子就叫了香峪。这个村子出过好多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刚刚卸任的中国书协主席张海。这位声震南北的人物,却谦虚朴实得像一个中学教师。从一个人身上,你便知道,七朝古都偃师的文化积淀有多么深厚。

 

初识思归,是在一个新春过后的日子,他风尘仆仆的从南方赶回来,我们在一起谈了很多,才知道他叫曹志杰。当时,他已经是浙江某地网络诗坛上异军突起的诗人,但仍谦虚得像个小学生。当时我知道了,他的职业是大货司机,是全国跑的那种,他走到哪里,诗歌就写到哪里,我说他是“一路风尘一路歌”,对于他在生活的艰辛中仍然能坚持下来的精神,佩服之至。他告诉我他的生活感情经历,为了能让未来的爱情和生活能安住在家乡的楼房里,他还需要四处奔波。我也知道,当今世界,靠文学既养不活一个家庭,也养不活现代爱情,毕竟像郭敬明、韩寒那样被新概念作文捧红后一路大红大紫的作家还是少数。人们大都要在生存问题解决后,才能奢谈文学。

 

后来,帮他发过几首诗歌,觉得他的诗歌越发写的好了。自己觉得,他好像为诗歌而生的,天生就该做诗人,他在诗歌上的才情和天赋比我更胜一筹。我一点也不嫉妒他,反而很欣赏他。说实话,能够让我从骨子里欣赏且佩服的诗人还真不多。

 

他的诗歌,充满了爱和骚动,是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诗人应有的心态,我不知道,这种骚动是源于职业还是源于感情生活,但无论任何,被他巧妙捕捉到了,并且形诸于歌咏,这就成了他诗歌的主要情绪,而且抒发得恰到好处。

 

他告诉我“思归”的名字,是在他内心里厌倦了漂泊,渴望归去,渴望回家,就像杜鹃啼血的声音“不如归去”,可是他内心里却响着杜鹃的另外一个声音“行不得也哥哥”。也许好多人不知道,布谷鸟其实就是杜鹃,在丰收的时候听见她,是在催促人们“插秧割禾”,在肃杀季节听见她,仿佛是杜宇在“啼血”。诗人的内心总是矛盾的,他盼望归去,又不想归去,他将归向何处?其实归去的目标,乃是他的心灵。

 

贾平凹先生的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商州。去过商洛山区的人们都告诉你,现实看到的世界,其实跟小说中的并不一样。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切如国画山水,贵在像与不像之间。

 

所以,我说,对于诗人曹志杰,对于诗歌,归与不归,都是诗。

 

他的归去之所,只在他的心灵。他也许不知道,但我知道。

 

遵思归的嘱,是为序。


喜欢诗歌的朋友,可以微信查找公众号诗人思归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天天有精彩,期待你关注!!


请根据作品质量,点下方  赞赏  打赏。
赏金一半为作者稿酬。
赞赏自觉自愿  多少随心随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