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与舞蹈精粹]第495期:巴赫的代表作 - 《C小调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

 浪漫大提琴手 2021-01-20

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1750年)的《C小调小提琴和双簧管双协奏曲》作品BWV1060R (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boe in C major, BWV1060R)创作于1730年,是巴赫的代表作品之一。据说这部作品是为一场咖啡馆音乐会所作,也被认为是巴赫根据以前写的双小提琴协奏曲的改编曲,配器除采用了两件独奏乐器:小提琴和双簧管外,协奏为一支弦乐队。

巴赫《C小调小提琴和双簧管双协奏曲》由第一乐章、中间乐章及末乐章三大部分构成,每一乐章的创作特点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第一乐章的特点,以灵活、欢快为主。中间乐章的特点,则以悲伤为主。末乐章突破了上述两大乐章的特点,使乐曲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第一乐章:快板

 这个乐章是明显的巴洛克风格。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多次全奏,使乐曲的主题得以凸显。乐曲开始时,带给听众的感受以活泼为主。通过对插句特点的观察可见,乐曲的插句,多由主题的片段引申而来,主题片段与乐曲插句之间的相互转换,不仅不会带给听众突兀的感受,还能够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将乐曲的娓娓道来的形式呈现出来,极大增强了乐曲的灵活性。当这个乐章演奏完成后,听众往往会陷入音乐世界当中,期待接下来的故事,期待感受乐曲更深层次的情感。

第二乐章:慢板

这个乐章主要由两件独奏乐器以二重奏形式进行优美的演奏,协奏弦乐谨慎地退居于背景地位,乐章的情感以悲伤为主。为避免平铺直叙的手法,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且容易导致听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巴赫在中间乐章中,巧妙加入了高音。随着高音的变化,演奏的难度逐渐增加,而乐曲的精髓,也将逐渐流露。中间乐章演奏过程中,演奏家通过对演奏力度的调整,与高音的变化形式相适应,提高乐曲的表现力,提高乐曲中间乐章的表达水平。

第三乐章:快板

这个乐章的风格相对热烈,基本形式与第一乐章基本相同。乐章开始后,全奏与独奏的演奏方式,将以交替的形式反复出现。上述演奏特点,体现出了浓厚的“巴赫式风格”,利用不断的交替以及重复,为接下来乐曲的演奏,做好铺垫。多次出现的全奏主题,于乐章开始后,便立即出现。这一主题的音型,以粗狂为主。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听众的心情,将随着音型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该乐章有着弱起主题的特点,采用该方式突出主题,能够进一步突出强拍的力度,使末乐章辉煌、壮烈、冲动等特点得以体现。全奏主题多次出现,可使听众联想到冲锋的号角声以及战斗的画面,使奔腾的河流、深邃的峡谷以及险恶的滩涂,均集合在同一画面中,以音符以及和弦的形式,呈现在听众的眼前。乐章接近尾声时,和弦的紧张度进一步提高,音乐的高潮即将到来。直至乐曲末尾,上述紧张的气氛才得到一定的缓和。整个乐曲逐渐舒缓下来,直至结束。

小编推荐这部作品的视频,是由现今当红的女小提琴家之一的格鲁吉亚的莉莎.巴蒂亚什维利(Lisa Batiashvili,1979年出生,她曾是纽约爱乐乐团艺术家,以其“自然的优雅,柔滑的声音和清晰的发音而闻名”)和她的丈夫、法国巴黎歌剧院双簧管首席的弗朗索瓦·勒勒(François Leleux)担任独奏家,由德国钢琴家、指挥家克里斯蒂安·扎卡里亚斯(Christian Zacharias,1950年出生)执棒指挥菲尔比耶音乐节室内乐团协奏的演出录像。


视频《C小调小提琴和双簧管双协奏曲》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