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泊武学家——张喆

 武谈 2021-01-21
 
 

高人授业,天津设拳社,广交豪杰
张喆(哲)(1896-1957年),字既明,直隶香河马神庙人,五行通臂拳一代宗师,他与有“臂圣”之称的东方大侠张策(字秀林)同宗,是堂兄弟。他自幼从父习戳脚翻子,后爬墙头从张策处偷学通背拳。张策得知,叫张喆光明正大地去练。青年时练功十分刻苦,经常一人深夜在马神庙河坡练武,一练就是一夜。青年时期有前辈高人慕名来访,前辈在张喆家中住了两个月,将张喆所学武功整理一遍,之后张喆的通背拳风格迥变,更急脆且伸缩自如。张喆晚年时候,提起此事时,总是说:“没有大德,要是当初跟前辈高人走了,恐怕现在就不这样;当时有家有口,供不起人家,前辈只在家中住了两个月。” 
    张策临终前嘱张喆教董秀生武功,张喆在董秀生家住了三年,董秀生也是张喆的授业大弟子。教完董秀生张喆到天津设场授徒,在华林旅馆后土地庙胡同的武圣庙内设“天津第一五行通背拳社”。先后有练家子登门拜访,张喆多先以礼相待,婉言拒绝,迫不得已出手,也点到为止。常有武术名家在武馆做客,如祁太昌传人许天和的弟子修剑痴先生,在武馆住了多日。张喆与天津武术名家,如精通行意、八卦、太极、少林诸门的号称“大刀仁义马”的马行义老先生,八卦掌名家蒋兴山先生,精通少林门派的名家边寿祺先生,精通八极拳的黄齐山老先生,通背名家任秀峰先生,摔跤名家张鸿逾先生等交往甚密。无论从张喆求师,还是从切磋武艺方面,都可以看出张喆谦虚的品质。张喆尊张策遗嘱待教完董秀后,始到天津设厂授徒,也体现了张喆重承诺的品性。
五圣庙内收门徒
在天津南市官沟街后,土地庙胡同里(另一种说法是升平戏院后)有座香火不旺的五圣庙。院落方正,约四五十平方米,迎门一排正房,两侧偏房,顶有罩棚,侧房通一小跨院,院角有一茅厕,整体与普通民宅相似,但十分幽静。1934年,庙的西跨院被一位由农村进城以授武为生的武师租下。这位武师正是将五行猿猴通臂拳带到天津,并挂上“天津第一五行通臂拳社”匾额,直到1956年被遣返还乡的张喆。二十余年间,他培养出一批武术人才,弟子分布到全国各地,有的还将技艺传播到海外。张喆在津期间招收学员300余名。通臂拳在天津的主要传人还有庞坤、于世文、王青山、宋文启、张敬之、张世忠、张文秀、王海忠、吴恩俊、赵华清、李文林、李士曾、胡宝权、张保林、张永清、李祥云等。五行通臂拳之所以能在天津传承并发扬光大,盖肇自五圣庙。可以说,清末民初天津武术的壮大以及今后天津及周边地区武术活动的传承与五圣庙、张喆密不可分。
甘于淡泊,呕心编撰拳谱
吴图南所著《国术概论》载:“光绪初,有张策者,字秀林,直隶香河人。精通各家拳术,为人慷慨好义,性谦和。闻陈(陈庆)之名而求授业,未几陈卒。复从师王占春,切磋琢磨,历时九载,而技始成。”。张喆曾担任1953年天津市武术比赛的总裁判长,解放后曾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天津大学,新华路武术馆等地。晚年张喆整理了《通背拳拳谱》和《太极拳拳谱》,张喆去世时《通背拳谱》未著完,由弟子邓红藻等人续成。张喆在津传授五行通背拳二十年,甘于淡泊,日常费用由徒弟自愿补贴,即使有多给的,张喆也拒收。尤其晚年时多次搬迁,仍呕心沥血编纂拳谱,终因常年辛劳致肝硬化恶化郁郁过世。少时苦练武学,终成一代武学大师,曾身居武术界要职,奈何无意名利,醉心武学,辛劳而亡。张喆作为一代武学大师其谦逊、孜孜不倦和淡泊名利人品更值得后人钦佩与学习。
编者:尘封多年的张喆旧著《张策传杨班侯太极拳108式》,目前已经由其第三代传人韩宝顺整理,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正在各大书店、电商热销。
《张策传杨班侯太极拳108式》插页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