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评】武术产业的鄙视链,到底谁才是最大赢家?

 武谈 2021-01-21

我的直观感觉,武术市场是一个萎缩的文化市场,为什么这样讲?

1982年《少林寺》以一毛钱的票价,票房破亿,掀起了青年人狂热的学武浪潮,什刹海武校和少林寺成为商业武学圣地。

同年,《武林》杂志更是创造了月销量350万的可怕记录,70后很多人家中都有一本长拳教材。

2006年,《逝去的武林》被称作近年来武术类书籍的神作,在国外都叫得很响。

2012年,《龙蛇演义》在龟派气功类的网络小说中,加入了内家拳元素。

2015年,知名导演王家卫浸淫五年,打造《一代宗师》。

2016年,一线演员参演《师父》。

当今除了影视行业,教拳则是底端市场,全国的搏击拳馆能够凭借会员年费生存的寥寥无几,能依靠教拳延伸出产业链的也只是那几大“金刚”。十几年前一起学拳的几十号拳友,仍在研习武术的不足一二,更是无人以此为生。

现实中,武术竞技产业出现了《走近科学》一般的现象,追求惊掉下巴的效果。大家惊奇地发现,创造收入的不是真实而高超的功力,而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注意力。所以资本从将痛打某国拳王作为看点,逐渐转为扶持一根筋的民间“武术大师”,让徐忙个不停。

结果,被徐打败的人都成了武林流量池,徐自己反而处处受制。

受众的注意力服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为了追热点,某大师不惜触犯法律抨击方方,但也无法增加流量。

近日篮球与MMA的跨界叫战,应该是新一轮的商业模式。

至此,武术产业的鄙视链诞生了:打拳赛的选手鄙视练武术的,练武术的鄙视教武术的,教武术的鄙视写武术书的,写武术书的鄙视写武侠小说的,写武侠小说的鄙视武术指导,武术指导鄙视武打明星,武打明星鄙视“功守道”爸爸。

站在鄙视链最底端的,却拥有最成熟的商业模式,面对谭腿、铁砂掌、无影脚,他只会发出暗器——钞。钞面对传统武术,杀伤力并不高,其效果类似于“二向箔”。

感叹之余,见省体工队练摔跤的拳友,汗还没干就往外跑,问他干嘛去,他说送外卖赚钱去打拳赛。

一时无语,拿起一本《李存义武学辑注》,想想这种全文只讲功夫之根本的干货,一点套路都没有的书,估计这个时代没人看了。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