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李小龙武学思想看武术的“本来面目”

 武谈 2021-01-21

近几年,传统武术遭遇无数的质疑和问难,武术界也上演了太多的非理性争端,这种种的问题和分歧实际上都集中在“传统武术是否能够实战”和“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到底孰优孰劣”两个问题上。然而,随着问题的演化,似乎没有人给出一个公认的结论。实际上,早在几十年前,李小龙先生就已经完美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李小龙先生的截拳道之道。

根据李小龙的妻子琳达女士的讲述,李小龙先生“主要视自己为武术家,其次才是演员。从他13岁起,为了自卫防身,开始学习咏春拳。19年来,他把所得的知识转化成为一种科学、艺术、哲理和人生之道。他通过不断地锻炼和训练身体,通过阅读与反省培育其心智,一直不断记录自己的感悟与意念”。由此可见,李小龙是由传统武术开启他的武学之路的,而后他结合接触到的中外各种搏击思想和技法,融合中西方哲学思想,在实践中创立了一种独立而又全新的武学思想“截拳道”。根据目前武术界不少人士的认知,他们大都将李小龙的截拳道划归到现代搏击术的范畴,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不符合李小龙先生的原意的,因为截拳道不是一个拳种,也不是一个时代的拳种,它是一种自由的武学思想

李小龙曾这样描述他的截拳道:“截拳道偏爱无形式,所以它也可以属于任何形式。截拳道无派无别,故亦适用于任何派别。因此,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受任何限制。同样的,一切能达到目的之技巧或手段,均可为其所用。”可见,李小龙先生是不希望截拳道属于某个流派,自成一个门派,或属于某个时代的,因为当其划归某个范畴的时候,它已经不是自由和开放的了。李小龙在这一点上还阐述道:“不为任何依附所限是人类自然天性。在正常情况下,思想不停地向前。过去、现在、将来的思想一如河水川流不息。一个人只有超越系统的约束,方能自由、完整地活动。一个态度认真、渴望追求真理的人,没有形式可言。他只活在本来面目之中。”因此,李小龙的截拳道是一个自由、开放和全新的武学思想,既不属于传统武术,也不属于现代搏击;而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又都融于截拳道。

其次,我们通过李小龙的武学思想来回答传统武术到底能否实战?以及为什么现在很多习练传统武术的人不能将武术用于实战?

在这个问题上,我首先要说的是,传统武术的实战性毋庸置疑,它是千百年来,无数的前辈传承、发展、创新和积累下来的武学结晶。这一点,李小龙先生也是认可的,我们来看看他对传统武术,也就是中国功夫的论断。他说:“中国功夫素为远东武术的核心,它的原理和技巧渗透并影响了其他的东方自卫术。”又说道:“在古代,功夫是无限制的打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武术前辈将它逐渐完善,去芜存菁,使其日臻精进。再后来,功夫又融入了解剖学、宗教、心理学,逐渐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成为兼具高度科学性和哲学色彩的自卫术,那已是距今两三千年的事了!”可见,李小龙先生对中国传统武术非但没有贬低,反而是认可和推崇的,而且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武术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而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地退化。另外,李小龙还很好地将传统武术的优秀技法理念融入了他的截拳道技击技术,比如太极拳的绵绵不断、沉肩坠肘、护肋,心与意合等理念。李小龙在他的《基本中国拳术》一书中讲到:“功夫如行云流水,动作连绵不断”;“功夫是对意念的训练,在功夫的更高阶段,达到身心一体尤为重要”;“顺势而为,不要抵抗或强硬地截断对手的拳路”。当然,这些理念不仅仅存在于太极拳,在诸如八卦掌、形意拳、通臂拳等拳种中也同样适用。由此可见,对于所有的功夫流派来讲,在门派的背后,是存在一个武术的基本元素的,李小龙用“本来面目”这个词来描述,而这个“本来面目”,就是不同技击环境下的“恰到好处”,也就是《中庸》讲的“发而皆中节”。关于隐藏在各种武术流派背后的那个武学的“本来面目”,李小龙这样论述:“拥有整体是指能遵循‘本来面目’,因为‘本来面目’是不断流动和变化的。如果一个人锚定于某一特定观点,他将不再能紧随‘本来面目’的快速变化。”因此,传统武术能否用于技击,在于练习传统武术的人,能否触摸到他们所习练的武术中所蕴藏的“本来面目”。

下面我们跟随李小龙来探索“为何有的人习练传统武术多年而不能实战”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改为:为何有的人习练了武术多年而不能实战?因为习练现代搏击不得其“本来面目”,同样无法实战。关于这个问题,李小龙先生在他的《截拳道之道》一书的“有组织的绝望”章节中做出了精彩的论述,大体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门户之见的束缚,失去了武术的本来面目。在这一点上,李小龙论述道:“每一个门派的武者,总是声称自己的门派拥有唯一的真理,借此排斥其他派别。”又指出:“大部分武术派别并不去面对实战的真如,反而积累一些‘美观的糟粕’,这些东西会扭曲和束缚习武者,令他们偏离简洁且直接的实战。”那么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李小龙回答道:“很多派别的武者,非但不直接正视真相,反而坚持形式(理论),导致进一步故步自封,最终泥足深陷。如果在训练中设定模式,缺乏适应性与灵活性,那只是在为自己制造一个更好的牢笼罢了。真理是超越于所有模式之外的。” 因此,在练习武术中,不论是传武还是现代搏击,“在武术训练中,必须有自由之感觉。一个受制约的心灵绝非自由心灵。制约把人限制于某一门派的桎梏之中。” 李小龙的这些论述放在今天依然是振聋发聩的,他直指传统武术门派之见的陋习,直接点明要与时俱进地求知,而不只是单纯地积累同一维度的知识。因为“知识受时间的局限,但求知却能够持续不断。知识始于一个源头,由累计而来,由结论而来,而求知则是一种活动。”

第二,自我封闭地习练武术,自我麻痹在一个安全的圈子,不愿意面对武术的“本来面目”。传统武术重视门派,轻视个体;重视集中,轻视创新。普遍认为过去的就是好的,一代不如一代。实际上,这是不符合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实际上当代必然胜过古代,技艺也是如此。若认可“一代不如一代”,那武术还如何进步、发展、突破呢?那么,这些传统的流派为何不愿意改变呢?李小龙先生直指其内心深处的根源,他说:“因为人不想感到不安,不想面对变化,才会建立一套有关行为、观念和人与人关系的模式,然后他会变成这套模式的奴隶,对其深信不疑。”这种某个门派的特定规则,李小龙把它叫做“有韵律的、预设的动作”,当你总是沉迷于此的时候,你就自我封闭了,一旦遇到不符合自己韵律的对手,就只有败北了。这也是当前很多搞太极推手的“大师”,不能与人散手实战的重要原因。关于这一点,李小龙说道:“假如任何派别教你一种搏击方法,你可能受限于那种搏击方法,然后那并非实战。假如你遇到一个欠缺韵律的、非常规的攻击,而你仍想以平日所练之传统特定节奏来阻挡,你的防御与反击通常会缺乏灵活性与活力。”传统武术习练者很多重视这种有韵律的招式的积累,觉得学了多少套路,学了多少招式就算是入室弟子和正宗传人了,实际上“招式的积累,是另一种变相的制约,它将束缚你的锚。它只朝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向下沉沦”。这种重视门派整体规范,而轻视个体创新的传统,李小龙论述道:“集中是心灵的狭窄化。但是我们所关切的是活着的整体过程,而只专注集中于生命的某一面向,便可能贬抑生命。”

第三,执着名利,不能做到纯粹与直接。习武者,若执着于个人名利,不正视差距,不客观思考,又不刻苦训练,其自然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武者。因为这类人,是掺杂的,他们所掺入的这些杂质,让他们失去了自我的价值,无法自由地、真实地表达自我的内心。李小龙说:“欲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你必须让昨日的一切死去。从‘过去’之中,你可获得安全感,但从‘新事’之中,你可获得流动。”这种不自由,这种虚伪的假象,造成了复杂和掩耳盗铃的套子,它框住了习武者的赤诚之心,这样又如何能够畅快淋漓地实战呢?因此,李小龙说:“如果一个人不是在表达自我,他一定是不自由的。因此,他开始挣扎,而挣扎造成了规律化的套路。然后,他就用这些套路对事物做出反应,而忽略这些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那些被“装在套子里”的拳师,如何能够与套子外的、其不熟悉的韵律相抗衡呢?就如同很多习练太极拳者执着于推手,他们恰恰忽略了推手的目的何在?推手不是为了推手而推手,而是为了实战而推手。若是为了推手而推手,又如何能够用太极拳实战呢?深思之。太极推手同样需要“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最后,讲一讲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之辨,这是一个时间上的人为划分。实际上,这只是武术史家和武术理论家的能事,绝非一个武者的事情。相对于传统,现代的散打、外来搏击术就是现代搏击。这是一种非科学的、人为的划分,绝非武术之本质。无论什么流派、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域的武术,都无法脱离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其动作不是直线就是弧线,无不重视生理与心理的统一,那么,何必要人为地去自我设限呢?何必去离开武术“本来面目”而去研究武术呢?作为武术史和武术理论研究可以,但是作为习练武术的武者而言,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比如说跆拳道,它在韩国的古代就存在,那么它属于现代搏击还是传统武术呢?同样,日本的空手道、泰国的泰拳亦然。难道武术时代的划分是以某些人的主观臆断为依据吗?武术恰恰是划时代的。因此,李小龙说:“认识你心灵的空与静。让自己处于虚空之中,以无形或无式来应付敌人。”在这一点,李小龙又提出一种希望:“我希望武术家能更加注重武术的根本,而非各式各样华而不实的花叶、枝节。争论到底你喜欢哪片叶、哪根枝、哪朵诱人的花都是徒劳无功的。当你了解根本,其他花叶也就能一目了然。请勿执著地用阴柔对抗阳刚、腿击对抗拳击、擒拿对抗立技、远距离对抗埋身搏击。世上并无所谓‘彼’优于‘此’。唯一需要防范的是,切勿让部分琐碎地、剥夺质朴的完整性,不要让它使我们在二元性中失去统一性。高境界的锻炼趋向简洁,半吊子才会流于花拳绣腿。搏击之道绝不是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和喜好。唯有当知觉不受责难、不受批判、不被贴上任何标签的情况下,你才能时刻感受到搏击之道的真理。”因为,武术不应该存在所谓的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的狭隘划分,武术就是武术,他们的底层领域存在相通的本来面目,而一切技法和原理的区别都只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区分,当换个时空条件,这种区分就会再次发生变化,只有“发而皆中其节”的恰到好处才是不变的唯一原理。

希望通过上述李小龙先生的一些论述,可以回应近几年武术圈的一些现象,可以解答传武到底能否实战的疑问。最后,在李小龙先生诞辰8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对这位杰出的华人武术家表达诚挚的敬意。





杨光,武式太极拳、程式八卦掌、宋式三皇炮锤第六代传人。中国武术六段,“武林在线”创始人。精通推手、散手和道家养生,曾获北京市传统武术比赛武式太极拳第一名,著有《太极拳心法体用——验证与释秘》等书。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