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春秋:还你一个不一样的晋文公

 历史烟云阁 2021-01-21

说起晋文公重耳,想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了。什么“退避三舍”之类的成语,很快就会立马浮现在诸位的脑海,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晋文公可谓是一个道德楷模,什么“忍让”“爱民”“贤明”“仁政”等一系列儒学化的词汇立马脱口而出,尤其经过电视剧《重耳传》“天才(脑残)式”的改编,晋文公更是与时俱进,成了一个“强国不称霸”的和平天使。

              国产玛丽苏神剧《重耳传》

这里我可以直接告诉诸位,历史上真实的晋文公并非如此。随后的篇幅,我将从五个细节,带你认识一个真实的晋文公,顺便让你体会一下什么是外交,什么是大国博弈?

尊王攘夷

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杀死侄子晋怀公,夺取君位。同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勾结北狄部族发动叛乱,周襄王流亡郑国,并分别向晋秦两国求援。

这对雄心勃勃的晋文公来说,当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且晋文公本人也没有要放弃的意思。但是,摆在晋文公面前的有两难,一是晋文公继位不久,国内政局不稳,况且又刚刚发生了晋怀公余党的叛乱,一旦大军不在国内,政局堪忧;其二是秦穆公同样雄心勃勃,也准备借机进入中原,秦国不但实力强大,而且秦穆公对晋文公有恩,晋国未来要与楚国争霸,也非常需要依赖秦国的支持,这样看来夺秦国之所爱,不但不利于社会稳定,还会破坏大局。

河内陆区及城濮之战前的形势 

可是,晋文公偏偏是一个既懂外交,又懂大局的人。他明白,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睦邻友好,什么和平稳定,都是闲扯淡,外交不是人际交流,他服务的不是个人的面子,而是国家集体的利益。 

很快,他听取赵衰的建议,火速出兵,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击败北狄,杀死王子带,帮助周襄王重返洛邑。

除外,晋文公还考虑到了下一场战争,并为之做了准备。晋国地处太行之西,南有黄河阻挡,进出中原,十分不便。因此,拥有一块战略前出基地,十分重要。为此,晋文公抛下了那些面子上的东西,在勤王之际,顺手夺走了阳樊等原本属于周天子直辖的土地,控制了河内陆区。在勤王结束后,周襄王又不敢得罪晋国,只好顺水推舟,将这些地方“赏”给晋国。这样,晋文公面子和里子就全都有了。

助秦灭鄀

晋文公夺了秦穆公的东进机遇,又拿了河内陆区,自然惹得秦穆公大为不满。但是这些在晋文公面前通通都是小问题。

鄀国地理位置

除了想进取中原,秦穆公还盯上了夹在秦楚之间的小国鄀国。鄀国虽然弱,但却是楚国的附属国,秦穆公畏惧楚国的强大,不敢轻易用兵。这时,晋文公向秦穆公表示,可以出兵帮助秦穆公灭鄀,并答应事后晋国寸土不取,土地全部划归秦国。秦穆公自然是高兴还来不及,便迅速与晋国联手灭了鄀国。 

这样一来,秦国得到了土地,便要继续维持秦晋之好;同时,秦国得罪了楚国,秦楚之间暂时无法缓和,秦晋之好进一步巩固;鄀国一灭,楚国西部边境便暴露在秦国面前,为了防御秦国,楚成王被迫向西部增兵,这样又弱化了楚国在中原战场所能使用的兵力。晋文公此举,可谓一箭三雕。 

制服曹卫 

前634年,宋成公背楚附晋,楚成王发兵攻打宋国,宋成公遂派人向晋文公求救。当时,楚强晋弱,而且中原地区除了齐秦宋之外,几乎全是楚国的盟友,这让晋文公着实很头疼。救,晋国直面楚军主力,恐不能取胜;不救,宋国一旦被制服,晋国将被永久性阻挡在黄河之北,称霸中原将遥遥无期。

           晋文公姬重耳 

经过再三掂量,晋文公最终采纳了狐偃的建议,采取“围魏救赵”之策,出兵东进,攻伐楚国最北端,也是最靠近晋国的两个盟友卫国和曹国。很快,弱小的曹、卫两国全部被攻克,国君也被俘虏。 

在对付两国俘虏及子民的问题上,晋文公再次彰显出了他卓越的智慧。他没有像后世的苻坚那样,采取“一刀切”式的仁慈,也没有像日本鬼子那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适当的根据两国的状况,对不同的利益阶层进行着不同的特色处理。

比如,对于荒淫无度、不得民心的曹共公,他向曹国民众公布其罪状,表示自己是仁义之师,是替卫国百姓惩戒昏君而来;而对于颇有威望,且对自己有恩的曹国大夫僖负羁,则派兵严加保护,不许任何人骚扰。有军官不听号令,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子,晋文公则当众将之处决。晋文公此举,不但争取了曹国的民心,还成功扶植了自己的代理人。 

联盟齐秦

晋文公虽然纵横捭阖,颇有一手,但楚成王也是老成持重,不可小视。他很快识破了晋文公的布局,充分认识到了楚军连续作战,兵困马乏,无力北上的弱点,便舍了曹、卫二国,继续围攻宋国,宋国局势没有缓解,反而更加危急。

列国形势图

晋文公暂时不能吸引楚军北上,又因为齐秦两大国在对抗出国的问题上,态度不明,故又不敢贸然救宋。更遗憾的是,晋国主帅郤谷突然病逝,军心一时不稳。

晋文公迅速提拔先轸为新任主帅,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人到宋国,劝宋成公割地给齐秦两国,以求取两国出兵救宋。作为补偿,晋国将曹国和卫国的部分土地送给宋国。结果,宋成公认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割地给齐秦两国也无所谓,而且还能壮大自己的援兵,于是便遣使去求齐秦。 

齐秦两国都想得到宋国的土地,便都来干预宋国的战事,晋、齐秦三大国成功联手,楚国开始渐渐不利起来。

诱敌深入

在成功将宋国问题国际化之后,晋文公又派使者出使楚军大营,答应楚成王只要楚国从宋国撤兵,晋国就从曹国和卫国撤兵。楚成王明白,再打下去对楚国已经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主张就此退兵,日后再与晋国周旋。但是,他的大将子玉求胜心切,反对撤兵。楚成王也心存侥幸心理,便自己撤兵回国,留子玉继续作战。 

城濮之战地图

楚成王撤兵后,晋文公恢复了曹卫二国,但是却逼迫曹国和卫国的国君与楚国断交,二国都知道晋国的厉害,便叛楚附晋,同时,晋文公还扣押了楚国的使节。 

子玉闻后,火冒三丈,便不顾部下的劝谏,执意领兵北上,要与晋国决一死战。而晋文公退避三舍,即还了当年楚成王的恩情,占了礼;又成功吸引楚军到于自己有利的城濮地区决战,还以此向楚军示弱,成功麻痹了楚军,使子玉骄傲轻敌,从而又占了利。

最后结局我们都知道,楚军大败,子玉自杀,晋文公称霸中原。

城濮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捭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外交智慧和斗争方略,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学习的非物质文化瑰宝。然而自两宋以来,在长期的大一统背景和道德主义、泛和平主义的影响下,这些智慧渐渐与我们远去,反而被西方、日本、越南等国所吸收,而晋文公的取胜原因也被认为是所谓的“仁德”,甚至被一些无脑电视剧整成什么“完美玛丽苏”“强国不称霸”,往深处想想,这还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