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坡刘村的工业

 古陵憨子 2021-01-21

第二节 坡刘村的工业

一、纺织业和榨油业

据现在看到的资料,在元朝时期,关中就开始广泛种植棉花了。元末明初时,朱元璋还把“标布”当做资源让人运到边关充当“军需资本”。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普遍种植的棉花作物在全国都是很有名气的,以“咸阳棉”和“泾三高棉”最为有名,经常有大贾巨商来此贩卖棉花,咸阳县城的“花店巷”由此得名。坡刘村曾是棉花集散地之一。当时买卖甚至以棉花计算,如歌谣“女子长到十七八,一心想卖两千花”,说的就是彩礼要两千斤棉花。至于手工织布活动,坡刘村最晚在明代就已存在。根据清朝初年的《刘君弼李氏合葬墓志铭》记载,墓主人刘元勋之母李氏在明末时就从事家庭纺织业,苦苦维持着家族的生计,到了顺治年间,刘元勋考上举人的消息传到家里时,她还在织布机上忙活着。还有《皇清诰赠怀远将军顕之刘公继配杨氏淑人墓志铭》也记载了康熙年间的刘门杨氏也有“挑杼五夜”的事迹,“挑杼”就是织布。清末民初,我村“百忍堂”立的《郭孺人碑表》铭文里也有显示“纺织”的情况。据传,当时媒人说媒时就夸某家女子“能织会纺”,有的家庭媳妇娶进门只给10斤棉花,从此就穿戴不管,由自己纺织卖钱维持生计。另据民国《重修咸阳县志》记载,咸阳县毕郢塬的前辈们很早就种植棉花,纺线织布,还有贩卖棉花、土布的“布客”,当时的咸阳棉在江南地区是很有名气的,上海客商不远千里来此求购咸阳棉和土布。由此可见,咸阳棉花种植和家庭纺织业在清朝后期就已相当兴盛!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很多妇女在织布纺线,或者购买棉纺厂的线团回来自己织单子卖。

坡刘村的城堡还没有被战乱焚毁的时候,城内的两条街道全是门面房,商铺和作坊林立,其中就有各种手工作坊。

解放前,坡刘村中有五家轧棉花作坊和弹棉花作坊。当时没有电,使用的是脚踏轧花机和手摇弹花机,而且还有一家以棉花籽为主要原料的榨油作坊,使用的是“人推油梁”榨油。

三年困难过后的调整时期,坡刘村人首先在大队公共大食堂的旧址上办起了轧棉花和弹棉花作坊,工作人员有刘德明和刘义隆。棉花在地里采摘回来以后,经过清检,在箔子上晾晒,接着通过轧花机除去棉籽变成皮棉,再通过弹花机加工之后,就变成了雪白的绒棉。

由于当地具有丰富的棉花籽和油菜籽,村上在南城老学校(刘氏祠堂)的旧教室办起了(棉籽)榨油作坊,厂长是刘志文,会计先是张文轩,后来是刘思芳,技术员是王新成,还有职工刘志云、王有德、屈昌合、宁吉平。油坊运行两年以后,因为轧花机损坏,没有了主要的加工原料,油坊只好停办了。

     二、制砖  建材业

在解放初年,坡刘村的周边,尤其是北城墙外,还残留有古老的砖瓦窑和白灰窑遗址,从这些遗址上看,坡刘村人从事这两项工作的年代很久远。不过,这两种烧窑的形状和烧制的方法略有不同,它们都是口小肚子大的“罐罐窑”,类似于现代的石灰窑和“国营砖瓦厂”最初的罐形大窑。这样的小型“罐罐窑”的规模,也只是我们坡刘村历史上的自用设施,没法与后来的现代化砖厂比。

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的“开放搞活”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富民政策的鼓舞和感召下,坡刘村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敢”字当头,勇于创业,开办了许多私人企业,其中开启先河的就是制砖业。坡刘村地处五陵塬南沿,黄土资源取之不尽,很利于办砖厂。办起的制砖厂,占地五十亩以上、工人在百人左右、年产值在二百万元以上规模的砖厂有九个,它们是(1)刘民超、何景贤、许文斌砖厂、(2)刘正中砖厂、(3)李国政砖厂、(4)邓前进砖厂、(5)王培群砖厂、(6)刘宗昂砖厂、(7)刘永旭砖厂、(8)张瑞峰砖厂 、(9)刘刚砖厂。后来,还有刘万义、刘小猛合办的免烧水泥砖厂、张瑞峰独资办的免烧水泥砖厂。以邓前进的砖厂为例,他在当兵退伍后,以军人特有的果敢精神,在村子东面靠崖的地方办起了大型砖厂,产品远销到咸阳、西安、四川各地,年产值都在千万以上。后来由于陕西张裕瑞纳酒庄城堡的建设,他把砖厂转移到了北倾沟。这些兴办砖厂的村民成了坡刘村的致富带头人,不仅自己先富了起来,也带动了本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这些砖厂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带起了很多运输专业户,先是一些村民买四轮拖拉机拉砖跑运输,后来是买回大卡车跑运输,大家共同富裕。更为可贵的是,这些致富带头人如李国政、刘正中等人在兴办企业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整修村容等社会公益活动。最为明显的现象是,坡刘村的村容村貌因此焕然一新,比起周围的村子,显得更漂亮、更现代化。

三、其它制造业

一九六零年,河南偃师县人,铁匠出身的许青山落户坡刘村,在村上办起了铁匠铺,为群众打造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品。由于他的技术高,打造的东西结实耐用,刃口锋利,使用起来得手有力,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当时的坡刘大队就以他为首,办起了铁器加工厂。

一九八零年,坡刘村还办起了副食加工厂,厂长刘文轩,采购员吴兴财,技术员是刘选选和刘德强,还有两名女职工。所生产的是各种形状、香甜可口的面包、蛋糕,深受群众欢迎。一九八三年人民公社解散后,副食加工厂也解散了,由私人承包。

除了村办企业外,坡刘村人还在当时积极参与了石桥公社兴办的各种企业。例如:公社制鞋厂厂长徐怀民、公社菌肥厂厂长刘文新、公社打井队队长刘义忠、公社农机站站长张文轩,以及本村三十几名职工。他们为社队企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坡刘村人相继办有其它工厂,如:李国政办的炼油厂、何景贤与刘民超合办的炼铁厂、王北政和刘高计、刘武超合办的硫酸铜加工厂、刘小强办的蜂窝煤加工厂以及方磊办的纸箱厂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坡刘村人刘广义,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先在咸阳市第二医院工作,后做医药营销,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陆续兴办了两家医院,后来又在咸阳东郊建立起了占地七十多亩,有职工八十多人的“秦昆生物有限公司”制药厂,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