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其中一篇《顺应国际市场新常态打造工程承包升级版 —PPP/BOT模式在国际工程中的应用》,看一下吴院长如何讲述“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走过的坎坷经历”,如何分析“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新常态的特点”、"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工程承包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文/吴之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派遣大批劳务出国,当时用工模式属于劳务技工,条件非常艰苦。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主要是技术分包或是施工分包。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承包商已经把工程承包跟设计院结合在一起,以 EPC 的形式来承接国外项目。例如中国援外项目、使馆项目等。本世纪初,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产生 F+EPC 的模式。中国承包商不仅做 EPC 的工程,还将中国的银行融资贷款给业主方,工程完工后收回工程款,对于承包商来说这种方式比较保险,所以在那一段时期,F+EPC 模式使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获得很大发展。 时间进入 2015 年,单独采用 F+EPC 模式去推动国际工程承包已经面临瓶颈。需要我们做工程的国家往往资金方面非常困难,而且信贷能力非常低,中国对外国际承包已经走到了一个以资本输出引领工程承包的阶段。 从 2014 年到现在,制约工程承包市场发展的有以下几点 :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滑坡。本世纪初,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 15%、20%,基本都超过 10%,但是,近几年,非洲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回到了 3%、5%、 6~7%。第二,资源价格持续低迷,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石油、煤炭、铁矿和其他的矿产价格非常低,有很多矿产品的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第三,由于资源价格持续低迷,资源型发展中国家,已经债台高筑,无力发展。第四,这些国家面临着政权更迭风险。政权更迭的风险显现,反对派要求执政党下台,例如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 以上四点是新常态背景下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面临的制约和困难。当然,在新常态下还有两个因素对工程承包业是正面的。 第一是基础设施的需求依然是非常急迫。由于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亟需建设基础设施。第二是中国的产能有富余,中国的资本富余,中国的产能跟中国的资本要移出,向世界移出,这是工程承包的利好因素。 中国国际工程总承包企业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施工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利用第三国资源能力比较薄弱,跟西方国家在当地的工程总承包项目中西方人与当地人1∶3 的比例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制造业的产品竞争力大大提高,由我国生产的制造业产品质量和价格非常有竞争力,而与之相对比我国工程施工劳务价格优势已经丧失殆尽。 中国工程施工能力不逊于发达国家工程承包商。我国工程承包商施工能力不比西方的工程承包商差,速度快,价格不高,优势明显;与之相对应,我们的工程设计在国际市场上存在明显弱势,没有话语权。不管是中东市场、非洲市场、东南亚市场,都采用欧洲标准、美国标准。我们工程设计在国际市场上面的份额还非常小。 我国的银行资金力度大大增强。上世纪的 80年代、90 年代,日本工程承包商能够击败欧美的承包商取得市场,得益于日本的银行对工程承包商的大力支持。我国的银行对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的资金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如果有好的项目,这些银行都愿意支持。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我国的工程承包商在投资策划,风险管控方面缺乏经验,应对措施和专业性不过硬。 当前,不是基础设施的需求萎缩,而是需求依然强劲。我国原有以资源出口销售收入为支撑的基础设施投资产业链、资金链断裂,再加上全球经济低迷,增长乏力,资源价格长期低迷,以卖资源来支撑工程承包的资金链断裂,所以现在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投资回报资金链来支撑起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重振工程承包业。 如何打造出一个新的支撑工程承包资金链,基础设施投资业面临一个新的挑战,这也是工程承包业转型升级的难得机会。同时,提升工程承包业自己的位置,从 F+EPC 往上跨入 BOT,再到 PPP 台阶上,工程承包业完全可以在重构基础设施投资回报资金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策划能够产生有效资金流、具有自融资能力的项目。 self-financing(自融资)项目本身一旦运营起来就有稳定的资金流来回报原来的投资。例如供水、供电项目,电厂或者是电网。以售电、水价的收入作为稳定的资金流;公路项目,桥梁、隧道、公路以过路费为资金流来收回投资;铁路工程,包括桥梁、隧道,以客户运费为资金流来收回投资;港口工程,包括海港、航空港,以机场、港口的使用费为资金流来收回投资。 所以,还是要找能够产生稳定资金流,有自融、自销的能力,以 PPP 或者 BOT 的这种模式在海外承接这种有自融资能力的项目。这是当前工程承包业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和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