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在支持快乐教育,我却想说快乐教育和压力教育并不是对手

 陈永莲AL 2021-01-21
作者:路汐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01

“你会支持快乐教育还是压力教育”?

最近看节目《姐妹的茶话会》,林夏说到如果父母能够给她压力,就能更早地发现自己的潜能,有人表示日本父母比较喜欢压力教育,但教育还是要轻松一些。

瞬间,大家都表示同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除了考试之外有一些别的东西,拥有自己的空间。

胡杏儿也说到了教育不能太极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在有兴趣基础上适当施压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赵小棠还结合自己的经历,赞同应该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来选择,提倡快乐教育。

姐妹们众说纷纭,有支持快乐教育的,也有支持压力教育的。扎心如颜如晶所说,大家都在比分数高低,没有人比谁更快乐。

因为大多人的经历都是在压力之下成长的,他们就更提倡快乐教育,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幸福。

对此,让人不得不深思,快乐教育就真的好吗?压力教育就真的让孩子那么痛苦吗?

我想说,其实快乐教育和压力教育从来就不是对手。


02
一味鼓吹快乐教育,是最大的骗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教育现象,叫“释放孩子的天性”。

家长们纷纷说“我不想我的孩子压力太大,我只希望他快乐成长就好了。”

大家反对对孩子严厉,坚持让孩子自由和快乐,哪怕孩子做得不好,也觉得没关系。

然而,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

一位清华教授愤慨道,中国教育的最大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国孩子的成长。

歌手刘欢曾在采访中承认特别后悔没有逼迫女儿学钢琴。因为他和妻子一直坚持所谓的“快乐教育”,觉得不应该强迫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情。于是,女儿不愿练琴,他们就妥协了。

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孩子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快乐教育,好像只能快乐那么几年,你爽了你的童年,你就要在你的中年、你的老年付出代价。”

在《超级演说家》中储殷教授谈到,他并不认同快乐教育。

他说了自己在美国的见闻,发现学校确实在实行“快乐教育”,但大部分家长会将放学后的孩子送去补课!几年之后,补课的孩子最终去了常青藤,而“快乐”的孩子则去了社区大学。

他还坦言,自己作为学生时也曾非常支持快乐教育,可当他成为父亲后就陷入了极度纠结。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受苦,我那么努力不就是为了他不受苦。可是我又害怕他今天不吃苦,以后吃苦的时候我帮不上他。我们都如此地努力才过上了平凡的生活,那么他不努力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了这么一句话:“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确实,我们不断努力奋斗,也只过着平凡的日子。

我们经历过压抑的日子,肯定希望孩子能够快乐成长。完全尊重孩子,放任自由,让孩子快乐,这样的教育看起来真的很理想。

可是,“快乐教育”不过是一场骗局,总有一天会暴雷。


03
一味讲究重负,会毁了孩子

在知乎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成绩差会让你感觉自卑吗?其中有个回答特别扎心。

这位网友的自卑看似是因为成绩,其实是来自于父母的压力。

“我的自卑可能不算是由成绩差导致的,但也离不开成绩,因为我成绩不好,会被爸妈认定是个坏孩子,所以才感觉到自卑,同时我还做很多伤害自己的事情。

比如,我和同学去图书馆,就会被嘲讽居然还有人愿意和我玩;我帮老师点小忙,就会被取笑也有我能干好的事情;我想买个教辅书,就会被扼制不要浪费钱。

回想那个时候的日子,我觉得自己不配吃饭、不配开心、甚至不配活着。尽管我表面上装作对父母的种种行为满不在乎,但心里还是会觉得极度的自卑和难过。”

看着这些字眼,无比的痛心。父母竟然能够对自己的孩子这般地嘲讽,到底是为什么呀?

难道只是因为想要孩子有出息嘛?所以成绩比任何都重要?

希望孩子有出息本身没有错,可对孩子施以重负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往往会导致孩子焦虑和抑郁。

在《父母的觉醒》一书中沙法丽·萨巴瑞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去滑冰场里滑冰,遇见一个7岁的小女孩,滑冰动作很娴熟。女孩母亲在旁边一直盯着孩子,不断地指导女孩的动作。

当时,她觉得如果自己也能像这位母亲一样,日复一日陪着女儿就好了。后来,她才意识到自己永远不会像她一样。

因为这位母亲那么卖力指导女儿,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夙愿——让家里出一位花样滑冰的“明星”。

5年后,萨巴瑞再次遇见这对母女时,她们再也没有昔日的风采。原来,女孩不堪重负,和母亲多次反抗无效后,对滑冰失去了兴趣,整天闷闷不乐。

经医生诊断,才12岁的女孩,已经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父母在对孩子期望不断提速时,却忽略了自己带给孩子的压力。

这种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他们只能向内求生,而最后造成的却是伤害自己。

戴在孩子头上的紧箍咒存在一天,孩子的重负就要多背负一天。

只讲究压力的教育,不会让孩子变得优秀,甚至会毁了孩子。

真正拉开孩子距离的不是压力下的成长,而是眼界和格局的大小。

就像教育专家李玫瑾所说: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多学一门课,是活在快乐教育中还是累死在起跑线上,父母的选择很重要。


04
快乐和压力可以是兄弟,不必是对手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是啊,谁说世界除了黑就是白,万事都没有绝对的对立。

日本电影《奇迹,那天如此重要》中有对兄弟仁和秀,他们的爸爸是一名医生,一直希望他的儿子可以继承他的事业。

爸爸希望两个儿子可以成为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人,因为医生是一个可以拯救人生命的伟大职业。而事与愿违,两个儿子喜欢的都是音乐。

哥哥仁为了学音乐,不惜与爸爸断绝关系。看到哥哥和父亲关系决裂,秀虽然也喜欢音乐,但再三思考之后,下定决心要考牙医。

秀如愿考上了牙医学校,步入大学后和喜欢音乐的伙伴,组成了自己的乐队,在学校内举行小型演唱会,很快得到公司赏识,发行了一首歌曲叫《奇迹》。

这首歌正好被爸爸的一位病人听到,并因此而变得积极向上,爸爸看到这些后也同意了儿子继续做音乐。从此,秀走在了学医和音乐的道路上。

所以说,快乐教育和压力教育从来就不是对手,它们是可以并行的。重要的是,父母会如何选择。

黄觉和麦子的教育方式曾上热搜,重要原因不是他们一味提倡快乐教育,而是他们在给孩子快乐的同时,也给他们规则。

黄觉认为孩子的童年快乐成长比较重要,不应该给他们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

但在麦子教女儿舞蹈时,5岁的女儿觉得太难,中间一度喊着:“妈妈,我不想练了。”后来更是一度不配合,躺在垫子上不愿意练习,找爸爸告状。

黄觉都没有妥协于孩子,而是将此交给麦子,在麦子的坚持下,让孩子上完每天必须练习的舞蹈。

麦子说人很少天生就有爱好,她可以接受孩子学会后因不喜欢而放弃,但不能让孩子因为太难而放弃。

有格局的父母,都懂得对孩子的教育是因材施教。

因为他们懂得生活不会一直顺利,人生不可能一直都是快乐,孩子也不必一直紧绷着弦,在重压之下生活。

未来的路,我们做父母的无法代替他们走完,我们能给的也只有让他们学会本领,自己去面对。

与其只让他快乐抑或是施予重压,都不如让孩子在快乐中懂得生活也有压力,在压力之下也会寻求快乐。

愿所有父母都能在快乐教育和压力教育中找到平衡,别让它们做对手。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