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晨雪香粥,梵宫旧事

 昵称45109175 2021-01-21


北京内八庙之一的雍和宫,曾为清代两位皇帝居住地,今为一处藏传佛教景观。年轻时,每每路过这处景观,就会联想传统评书中,雍亲王府内外武侠飞檐走壁的身影。

往昔,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法宝节”黎明,雍和宫门前,总有冒着寒风、迎着雪舞,等待一碗腊八粥的排队长龙。庚子年腊八,由于疫情在国内外蔓延,腊八节如旧,聚众品粥已不可能。

我伫立宫门外,思忆当年腊八遇雪、黎明独游的情景…… 


这座深宫,曾一度森严、幽深,弥漫肃杀之气。好在漫漫凄风苦雨,终会被晨光祥云所替代。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岁月的气息便由急促变为舒缓,岁月的步履由沉重变为飘逸。

我仰望依恋在天边的启明星,追忆着腊八粥的来处?

近代散文大家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一书中,也曾记述儿时见到的腊八粥:“把一些分别泡过的五色杂粮如小米、红枣、老鸡头、薏仁儿米以及果类,如栗子、胡桃、红枣、桂圆等分盘放置……瓜子仁儿、杏仁、葡萄干、青丝、红丝、松子、蜜饯之类,是放在粥上面的。”在文章结尾段落,这位散文大家、美食大家投笔长叹:“自从战乱,虽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然而,材料难求,因陋就简,只好虚应故事而已!”

我在雍和宫的东阿斯门内,又见到那口熬制腊八粥的大铜锅,静静等待着红火与沸腾。


以5根粗壮铁柱支撑的大锅,深6米,中央圆铁柱为空心,用作回流空气之用。粥锅,由8吨黄铜铸成,直径2米、深1.5米,为乾隆年间养心殿造办处制造。眼下,这只硕大铜锅,已成为雍和宫天王殿鼓楼下一处景物。

见此,我的思绪便从秋郎“谈吃”的文字挣脱出,飘入清代中后期那段相对平和的岁月,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雍和宫粥事。恍然感到齿颊之间,萦绕着缕缕粥香……

乾隆年间,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由总理事务大臣管理、协调日常事务。在雍和宫出生的乾隆帝。一向礼佛敬佛,曾经在京西大觉寺静修。当他把这座深宫改建为“喇嘛庙”之后,与释迦牟尼故事密切相关的腊八粥,也在此播扬开来,成为传承至今的佳节盛事。



那年月,一旦进入农历腊月,京城已是寒风刺骨、雪花飘扬。饥寒交迫的贫苦人,都热盼得到一次温饱。因此,进入腊月初一,在寒风中蜷缩一团的穷人,便陆续向雍和宫靠拢,眼中闪出希望之光……

自那一天始,雍和宫门前便进出“大内粮车”。内务府把熬制腊八粥的原辅料,包括精选的杂粮、干果……相继运到,放置在熬腊八粥的场所——东阿斯门内“铜锅院”储藏间。 

农历初六,负责后勤保障的蒙古大臣与内务府总管大臣,便走进雍和宫,督办腊八粥制作的每道环节。初七,熬制香粥的灶台开始点燃火种,融汇红枣、栗子、葡萄干、菱角、花生、核桃、松仁、桂圆等干果,集聚江米、红小豆、芸豆、绿豆、粳米、小米、黄米等粮食的甜香之粥,渐渐在铜锅内搅动、起泡、沸腾……

那夜,殿阁之内悠扬的梵音,连同米香、果香互动而生的氤氲,让熬粥的人一个个如醉如痴。似乎早已淡忘——宫墙之外北风呼啸,雪花大如席!

腊八那天,晨光初现,宫内宫外便人声鼎沸、笑语欢声。5大锅1小锅色彩斑斓、粘稠适度的“功夫粥”,在寒气逼人的季节,漫溢着诱人的甜香。第1锅粥,自然要供我佛;第2锅粥,送入大内,作为御用品;第3锅粥,留给王爷、重臣和京城大喇嘛享用;第4锅粥,送到一般官员的餐桌上;第5锅粥,是雍和宫众喇嘛的食品;第6锅粥连同前面几锅粥所剩余部分,分送前来品感温馨的京城百姓,以示官民共享甜美时刻。遥想当年那个冬晨,真可谓“善意透宫苑,粥香满京城”。



旅游文化在华夏大地舞动之后,凸显五色斑斓、香飘四方的腊八粥,早已不限于雍和宫一处知名禅林。北京西城区后海北岸的广化寺、门头沟区峰峦间的潭柘寺、房山区石经荟萃的云居寺……每逢佳节,都会把一碗碗精心熬制、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双手送到来宾面前。洋溢博爱的“粥事”,已成为文化旅游花丛中的靓丽梅朵。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